文/李 波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界处,中国经济问过去,问未来。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十一五”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大格局中,“十一五”是党的十六大明确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阶段性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5年中不断攀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是一次过于缠绵的告别。
自从5年前中央提出和谐之意,决意与“唯GDP论”说再见,到如今唯经济增长论还欲别还留。当我国的经济一路超越,只剩美国时,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民生提到了“十二五规划”的首位。挥别GDP崇拜,把幸福送到大家的家门口,有了全新的开始。
这是因为环境已经巨变。欧美带来的危机不但打击了我们长期信赖的出口导向战略,也打破了西方的某些发展模式,新兴科技转型中中国面临新的压力,资源环境的制约前所未有,消费的拉动长期乏力,外贸失衡引来负担,国民收入的步伐总赶不上GDP的速度,大部分人的消费能力不足,贫富差距逼近0.5,危及社会。
所以,在中央的文件中,“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了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被定为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
彼时,从冰箱里的鸡蛋到深山里的矿石,都在飞快地涨,房价在一次次被调空,通胀如猛虎;一边是企业到各地去求人来上班,一边是大学生找工作难,就业仍然不轻松。
于是,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怀着 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我们相约并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