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宁夏:创新支撑产业转型

  专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忠玉

  在重化工主导产业的形势下控制能耗与污染排放,只能依靠产业科技创新,实现路径即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和成果产业化,建立一批支柱和先导型产业

  文/本刊记者 赵沛楠

  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门类并不齐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基础,以化工、冶金、机械、轻纺、建材、生物技术与特色医药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但在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马忠玉看来,2010年1643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所仰仗的更多的是资源依赖型产业,产业结构中重化工比重高达85%。付出巨大代价艰难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宁夏,已经开始筹谋节能减排形势更加严峻的“十二五”。希冀在重化工主导产业的形势下控制能耗与污染排放,产业科技创新成为唯一路径。

  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专访时,马忠玉表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工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和新兴战略性工业主导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宁夏工业规模化、集群化及国际化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走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宁夏发展的必由之路。

  节能减排倒逼产业创新

  《中国投资》:对于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期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而言,加强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主要基于怎样的考虑?

  马忠玉:毫不讳言,宁夏的区域产业创新之路是逼出来的。宁夏目前的产业发展困境,最主要就在于产业结构高度依赖本地资源,是一种资源型的产业体系。在工业领域宁夏依赖资源的产业比重占79%以上,装备制造业占6%,包括纺织、羊绒在内的轻工业占15%。

  总结宁夏产业发展特点,首先是高度依赖资源粗加工,资源深度加工化的接续产业尚未形成,产业层级水平较低;第2个特点是产业结构中重化工比重过高,占85%左右,目前我们预计“十二五”时期重化工比重将超过90%。这样的产业体系就决定了宁夏产业结构呈现出粗加工型、资源依赖型、高耗能型和高排放型的特点。

  在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工业企业的数量与规模要进一步迅速扩张,这些增量企业与增量规模将主要布局在产业下游,也就是深加工环节,同时要大力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果继续延续我们以前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宁夏的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都将被大大超越,严重挤压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进一步加强,宁夏面临这样的窘境:发展经济所依赖的重化工产业造成资源能源将加速消耗,污染排放将加速增加,而“十一五”时期该关停的企业基本已经实现关停,因此“十二五“时期想要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来实现。

  产业创新基础薄弱

  人才困境有待破解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未确立

  《中国投资》:经过过去5年的发展,宁夏目前在整体区域产业创新方面取得哪些成绩?

  马忠玉:值得骄傲的是,在大跨步的“十一五”期间,宁夏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风力发电齿轮箱等风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太阳能光伏利用技术的研发,呈现出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新材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钽、铌、铍等稀有金属材料的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控机床、煤矿综采设备、自动化仪表、轴承等产品的生产技术国内领先。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取得成效,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皮江法炼镁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50kA预焙电解铝节能环保技术国内领先,电解铝的工艺、技术、装备等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中国投资》:但在人口、面积及至经济总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建设区域创新能力仍会面临很多困难,能不能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宁夏相关情况?

  马忠玉:是的,宁夏这个西北地区的“小个子”创新环境仍不成熟,科研创新能力非常薄弱。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经济发展的机制已经起步,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未确立,尚不能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成“联盟作战”局面。整体科技创新资源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致使宁夏结构性矛盾凸显,高技术产业比重严重偏低,产业结构单一,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等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其次,高素质科技人才短缺,成为阻碍宁夏工业科技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宁夏只有1名工程院院士、3个博士授予点。全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7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从事R&D活动的人员只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只有15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同时受区域环境、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外流,新的技术力量补充困难,大多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达不到企业发展要求,专业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尽管近年来宁夏区政府和企业都加大了对科技活动的投入,但高技术产业通过股票、债券、风险投资基金直接融资的较少,社会资金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有限,加剧了宁夏工业项目融资困难的局面。

  第三,科技资源要素供给不足,宁夏自治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储备不足,原始性创新的成果不多。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整体研发能力仍然薄弱,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强。

  宁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新兴企业的加入。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禀赋的特点,除钽铌铍、机床、氰铵等行业的企业规模较大外,大多数企业的规模较小,行业分布偏窄,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链条短,附加值低。

  宁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从上述产业创新基础的分析看,创新能力不强也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到2020年宁夏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面临发展与转型的双重巨大压力,科技创新作为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支撑,其能力建设比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更加急迫。因此,在未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我们也更加希望国家发改委在政策与资金支持上给宁夏予以倾斜。

  宁夏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速

  宁夏3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的建立,为宁夏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应用研究与成果产业化搭建了重要平台

  《中国投资》:2009年国家发改委开展的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为宁夏带来了哪些改变?

  马忠玉:想要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平台作为硬件必不可少,但宁夏全区创新平台整体严重缺乏。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地方联合建设的工程实验室,将宁夏的科技资源尽量整合,整合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创新的关键领域来。

  2009年11月,为支持各地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国家发改委开展了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批复建设了宁东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西北特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枸杞繁育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

  这3个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的建立,为宁夏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应用研究与成果产业化搭建了重要的平台,改变了宁夏自主创新体系的结构,形成了由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多种类型创新机构共同支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格局,使宁夏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中国投资》:目前距离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的设立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请您介绍一下3个创新平台的发展情况?

  马忠玉: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宁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各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投资完成情况良好,有多项技术成果正在申请成果鉴定和国家专利,对所在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幅提升了宁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创新平台的各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各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积极围绕各自平台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确定和实施了一批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条件均有了很大改善,极大增强了各个创新平台的研发实力,为承担各种研究和产业化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条件。

  其中:宁东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完成了1173m2实验室中试车间,购置安装了132台(件)配套研究设备;西北特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成100亩特色经济林品种资源圃、100亩特色经济林模拟试验区、700亩特色经济林中试园区、1000吨果品保鲜贮藏库,4000m2有机肥生产车间和800m2植物生长调节剂中试车间,并搭建了现代果品物流及电子商务营销系统,实现了网络信息的发布和网上定货和采购;枸杞繁育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核心试验区防鸟网室1200m2、蒸渗池1200m2,建设枸杞新品种及种植新技术展示园30亩,新品种苗木繁育圃20亩,完成了3000亩枸杞GAP标准化种植园区的改造提升,其中有500亩已通过了有机认证。

  其次,创新平台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一年来,各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围绕产业发展重心和行业建设重点,将提升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大力推进平台的能力建设。

  与侧重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和以实践为主的企业技术中心相比,工程实验室将研究与实践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了市场的导向作用,将经济发展需求作为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前题,将科技力量的分配集中到了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前端,增强了研发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对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例如,宁东基地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围绕煤质特性及分级利用平台、煤化工系统配套技术及低化学势物质利用平台、下游产品技术研发平台等3大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了宁煤25吨甲醇/年生产线高浓度水煤浆制备技术升级与系统稳定性控制研究,大型密闭电石炉炉气制氢、CO关键技术开发及电石渣高效脱硫技术产业化示范,煤基烯烃催化剂开发3大重点研发课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验室自主开发出了新结构类型的复合添加剂及其合成工艺,在生产线上开展水煤浆制备技术升级以及稳定性控制技术应用与示范;建设完成了催化剂模式性能试验装置2套,完成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测试,在类工业条件下单程长周期运转,甲醇转化率达到100%,丙烯选择性达到40%以上,经测算,催化剂吨生产成本可降低约30%。目前这些项目已分别进入中试放大和企业的生产性试验阶段。2009年12月,宁东煤制高浓度水煤浆添加剂合成工艺及产品性能评价通过了宁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热氧纯化电石炉气技术正在申报国家专利。

  西北特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功选育出鲜食枸杞新品种“宁杞6号”,该品种已通过宁夏林木良种审定,并申请了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填补了我国没有鲜食枸杞专用品种的空白;利用农林废弃物及沙旱生灌木枝条等通过热解转化技术生产植物醋液、炭等生物制剂,开展了以植物醋液为基本原料的液体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产品的小试情况良好,已进入中试试验阶段。

  枸杞繁育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组织了有机枸杞生产中虫害的生物防治试验等多个项目研发,通过开展杂交和大田选优品种选育,实现了宁杞1号的提纯复壮并正在进行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完成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QS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

  《中国投资》:对于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区域自主创新的平台,宁夏自治区发改委给予了哪些支持?

  马忠玉:为了加快国家地方联合区域自主创新平台的建设进程,宁夏自治区发改委从政策上、资金上对平台建设给予了切实有力地支持。

  首先,从建章立制上入手,出台专项政策保障创新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2008年,由宁夏自治区发改委起草、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工程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对规范自治区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加快宁夏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其次,加大资金支持,为平台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切实的帮助。2009年起,宁夏自治区发改委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国家地方联合自主创新平台的建设,两年累计补助资金1100万元,重点用于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工业性试验,支持金额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政府资金的积极引导下,各个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的投资完成情况都比较理想,各承担单位多方筹措资金,有效地保障了各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另外,自治区发改委积极牵线搭桥,促使相关大中型企业与国家地方联合自主创新平台积极合作,形成紧密合作体,一大批企业资金相继注入创新平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研发活动的开展,促使宁夏产学研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宁东基地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项目共完成投资3359万元,占到总投资的57%;西北特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完成投资3062万元,占到总投资的67%;枸杞繁育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完成投资1100万元,全部为企业自筹。

  第三,建立专家评审制度,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对各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提交的重大项目进行专家评审,要求项目在注重技术先进性、适用性的同时,还要发挥产业带动作用。

  2010年,宁夏自治区发改委在安排地方专项资金时,根据专家建议,针对宁夏优势特色产品枸杞的无公害产业化生产问题,明确要求西北特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枸杞繁育与加工两家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将开展枸杞RFID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增加到建设内容中,为全面提升宁夏优势特色产品的高质量产业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从目前项目进展的情况看,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国投资》: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宁夏下一步对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有哪些规划?

  马忠玉:“十二五”是宁夏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按照宁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自治区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和成果产业化,建立一批支柱和先导型产业。按照“国家引导、地方推动”的方针,坚持灵活务实的原则,努力争取新的地方工程实验室列入到国家地方联合区域创新建设的行列中,推动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创新机构建设向更深层次迈进。

  首先,加快筹备和建设新的国家地方联合区域创新平台。按照宁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我们将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确定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6大领域,结合自治区高新技术基地建设、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建设和创新城市建设,筹备和建设一批地方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到2015年,力争6大领域中都建立起相应的自主创新机构,并进入国家地方联合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行列,为区域重大经济工程中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技术支撑。

  到“十二五”末,力求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能广泛应用到产业生产中,增强产业发展的动力。目前,宁夏自治区新能源、生物产业的地方工程实验室筹备工作已经启动,自治区羊绒制备工程实验室正在积极组织专家开展调研和论证,力争列入国家地方联合区域创新能力平台的建设行列。

  其次,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的建设。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在政府引导下,开放平台资源,建立实验室(工程中心)会员制,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尤其是吸纳更多中小企业加盟开展单元核心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开发与转化,以实现合作共赢为宗旨,实现创新平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积极发挥国家地方联合自主创新平台的优势,鼓励区域自主创新机构开展面向社会的服务,拓宽业务范围,发挥共享与服务作用,开展创新平台分析检验认证业务,提高大型检验设备应用水平,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高水平、专门化的能源产品检测与咨询服务,增强国家地方联合自主创新平台在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

  第三,加快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各类项目,继续引进相关专业领域方面的高级人才,同时利用现有创新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使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创新平台发展需要,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在西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机构。

正在生成海报, 请稍候
宁夏:创新支撑产业转型
2013-02-13
  专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忠玉  在重化工主导产业的形势下控制能耗与污染排放,只能依靠产业科技创新,实现路径即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开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
Techsir.com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