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柳卸林:产业创新须因地制宜

  专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柳卸林

  创新体系建设碍于区域间众多不平衡因素,并不存在一套“包治天下”的灵方妙药,唯有根据不同区域优势产业特色及区域特征各走各的路,才能尽早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

  文/本刊记者 赵沛楠

  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构成,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正在从“区域”,这样一个相对微观的角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不一样的阐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柳卸林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时表示,中国的创新体系建设碍于区域间众多不平衡因素,并不存在一套“包治天下”的灵方妙药,唯有根据不同区域优势产业特色及区域特征各走各的路,才能尽早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

  此次国家发改委出台《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将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创新发展、建立多层次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创新平台的高效运行机制以及加速创新人才培养和集聚作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4大任务。这在柳卸林看来正是抓住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要素平台、人才问题上的首要困难,力促区域优势产业通过创新平台华丽转身。

  产业是创新体系重要载体

  产业,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更是基础和活力所在。区域创新体系如果没有本地化的产业体系为依托,就失去了根本的发展动力

  《中国投资》:此次提出的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将区域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您对此怎么看?

  柳卸林: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创新效率和效果都是通过这个区域内产业的一些具体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的创新效果事实上也是一个特定区域下的创新产业的效果。产业,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更是基础和活力所在。区域创新体系如果没有本地化的产业体系为依托,就失去了根本的发展动力。按照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产业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整合度越高,越利于产业和区域的发展。可以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的产业发展确实应该融合在一起进行考量。

  具体到我国,由于区域的差异性颇为显著,在每个区域其政策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不一样,这种差异性包括生态地理、自然资源,也包括市场容量、文化习俗、R&D制度、产业集群、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创新政策的差异性。而产业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在内部各要素的功能整合过程中实现自身结构及组织的有序化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内与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直接相关的系统,其获得成功的前提一定是基于本地的创新网络。在东部沿海地区,区域产业为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创新者可以在集群内更方便地找到创新所需人才、资金、设备和工具等各类资源。这使得产业或龙头企业往往成为区域创新网络的主要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从地区来看,长三角洲、珠三角洲和环渤海分别成为几个较大的产业聚集区。从行业来看,尤其在电子制造、家电、服装纺织、制衣等18个行业上发展迅速。我国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集聚了区域内大量的创新因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而在多年调研中,我们还发现目前我国以长三角为典型的跨区域创新体系已经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构建大区域框架下创新体系的趋势。

  企业应成为创新生力军

  《中国投资》:《意见》提出,要建立多层次区域创新体系,那么目前我国已有的区域创新体系呈现怎样的特点,下一步采取怎样的发展方式?

  柳卸林:多年以来,我国的创新体系由于科研项目的关系,一直过度依赖大学及科研院所,造成产学研不易融合的局面。

  其实在学界,通常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包括主体要素(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3个部分,企业理应与其他4个主体要素一起,成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这样一来,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力度也就在无形中得到了加强。

  要建设一个多层次的区域创新体系,要坚持将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中介机构等主体要素都放在企业及产业的大环境下进行分配。加强区域的制度基础结构,即有更多的知识组织参与到与企业的创新合作中来。通过构建主体间的联系网络和学习机制,创建本地的专有因素。例如江苏省产业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与政府营造的良好创新氛围有关。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在江苏投资同时促进了江苏高科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加强区域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应该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推进区域创新的关键是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科技投入、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主体。一是要加快区域内研发机构的建设;二是中小企业要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三是强调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和成长,为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四是要密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促进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成为迫切任务。政府要致力于完善相关的政策框架、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产业创新发展营造优越的综合环境。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应与国家目标衔接

  政府在创新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动和结合

  《中国投资》:想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分饰怎样的“角色”?

  柳卸林:产业创新依托科技创新,需要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的集成。集成创新,是创新系统中各个环节围绕某个创新目标进行集合、协调和衔接。这种系统集成职能一般由政府承担。这就需要国家的参与,树立国家目标的导向。

  现阶段的重大产业创新或产业核心技术突破是以科学新发现为引领的。因此,产业创新的前提是形成知识创新的国家目标导向。由于国家竞争力体现在产业创新的能力上,尤其是每个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由国家规划确定的,因此,在国家目标确定后,就需要引导创新的两端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