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束缚、诚信缺失和盈利障碍,令壹基金的“局部”突破或许不具备太多“复制”的可能
文/茜萍
黑户四年的壹基金终于等到了一张宝贵的身份证:1月11日,壹基金改名为“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并在深圳正式挂牌。由民间机构发起的公募基金会“壹基金”,从此具备了独立法人的资格。
对于创始人李连杰和所有关注中国慈善事业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注册为独立的公募基金会一直是李连杰努力的方向。数月之前,他还在为壹基金的“身份证”四方奔走。
但在中国慈善事业体制僵化、运营模式不清、缺乏监管的整体环境下,壹基金的成功突围只是民间慈善基金往前迈了“一小步”。作为中国民政部门社会慈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壹基金成功转型的制度突破能否在中国其他民间慈善基金中顺利复制?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又应如何保证持续的发展动力?这些都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显示,2009年全国常规性捐赠量仅为332亿元。慈善事业停滞不前,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政府对公募基金会的垄断限制;另一个就是慈善基金透明度不够、缺乏公信力。
成立三年多,壹基金在搭建公益平台、自然灾害紧急救援等方面都表现优秀,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但作为一个没有“身份证的孩子”,组织架构使壹基金发展方向上受到了很大限制。按照国家的规定,基金会成立既要有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同时还要有相关政府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出于对监管把控和责任承担的担心,政府部门大都不愿意充当业务主管,这直接导致民间慈善基金会从注册到公开善募捐困难重重——“壹基金”此前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来源于此。
体制束缚之外,透明度缺乏带来的监管问题是目前慈善基金普遍面临的最大难点。作为一项“玻璃瓶”事业,公募基金只有实现了完全的透明,才能充分释放人们做慈善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但目前即使是壹基金,也难以保证款项使用完全清晰透明。2008年汶川地震之时,以壹基金名义筹得善款超过5000万人民币,但最终由壹基金独立支配的资金只有200万,剩余的4000多万全部归中国红十字总会来支配,而公众对大额款项的去向并不十分清楚。
除此之外,当前国内公益在项目运作、财务资金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2006年成立的宁波市抗癌健康基金会,曾是我国第一家注册批准的地方性民间公募基金会。成立之初,社会各界都对其抱有很大期待。然而,抗癌基金会的系列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运行两年多就陷于内外交困、举步维艰的境地。在目前中国慈善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运营模式、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仓促地发展民间公募基金,极易导致重复、频繁的基金会募捐,造成公众对慈善捐助的反感。
作为一种典型的以“私力”达到“公益”目的的方式,民间公募基金想要跨过界限,运用公共资源从事公益活动,还有太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民间慈善团体的当务之急,不在于成为“公募基金会”之后,利用身份便利向社会要捐款,而应该下功夫提高自律性和盈收能力,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让民众真正能“捐的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