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领军》杂志2011年2月封面秀
文/本刊记者 洪丽萍 编辑/王友海
7次,一家火锅店的日翻台次数;5000万,一家旗舰店的年营业额;2000万,一家火锅连锁企业的年客流量;6个月,一家新店从开店到回本盈利的周期。
20分钟,是海底捞规定的员工住宿地点到上班店的步行最长时间;50万,是海底捞一家店每年在员工住宿方面的成本;100万,是海底捞每年用于治疗员工和直系亲属的重大疾病的专项经费;800万,是海底捞为核心高层离开创业时的补贴资金。
这些数字是一家中国最传统的火锅店的素描,不过,人们记住这家火锅店的原因却不是这些数字,而是令所有到过这家店的顾客的超好口碑。它就是如今被上至高校商学院,下至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研究揣摩的海底捞餐饮连锁公司;教授拿出“潜伏”的精神,誓要揭开海底捞发展背后的“所以然”;媒体不惜“穷追猛打”,定要揭开“口碑”背后的秘密;企业不惜老板亲自一趟趟地“吃”在海底捞,倒要看看“它的员工为何总是能发自内心的热情四射”。这,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它的掌门人张勇究竟是怎样打造了这样一支令人叫绝的团队?难道做企业也有密而不传的“秘技”?
带着这些疑问,《新领军》记者辗转采访到张勇。之所以辗转,是因为张勇一直不愿意走到前台,用他的话说“我们没有说的那么好,而且我怕说的多做到的少。”在拒绝了诸多媒体甚至包括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后,张勇终于答应接受我们的采访。之所以能够接受《新领军》的专访,或许是由于我们的执着与真诚,而这又正好与张勇这个倡导像家人一样对待顾客的领导力大师的理念相吻合。于是,《新领军》记者远赴成都,在张勇的家门口畅聊海底捞的“内幕”,而后又相继采访了海底捞组织架构中最重要的几个关键环节——普通员工、店长、区域召集人。我们力图深入解开海底捞“微笑”背后的秘密,力图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海底捞——它的成功基因与它的隐忧。
内幕一:把顾客当家人看待
人们都一致认为服务是海底捞成功的秘诀,只不过,对服务深刻认知的逻辑内幕,却来自张勇最初的创业体验。“吃到一定时候,舌头已经麻了,能感知到的是服务,却没有味道。”
海底捞是一家火锅店。
去过这家火锅店的人想必会留下深刻印象:你若没有预定,踩着饭点去吃饭,几乎都要排队,一排就要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到其他餐厅吃饭排队等个十几分钟可能就让人心烦了,在海底捞你不但不心烦,或许会感到是一种享受,期间可以上网,下跳棋、象棋、围棋、玩扑克牌,有的地方甚至还有麻将可打;瓜子、水果、饮料、点心随时奉送,如果需要,专门有人给你擦皮鞋,女士还可涂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