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一个北大EMBA的商业感言

  中国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们,大都富有商业实战经验,他们饱有创业激情,而且敢想敢干,但对于系统的商业经营与企业管理知识,则无疑是天然缺乏的;也正是由于此,他们尤其重视子女的教育与培养,诸如“温州商人投巨资组织子女参加企业管理夏令营”之类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而出国留学抑或攻读MBA更是其子女的家常便饭,但“富二代”们在商业实战方面,则无疑同样是天然缺乏的。李中东则不同,他在父亲创立企业八年后就加入作战,风雨二十载,几乎是和父亲一起带领着企业发展壮大,而在最终接过父亲的帅印前,他又完整的读完了北京大学EMBA课程并结业,可谓先实践后总结。如今,在掌舵企业三年之后,他为我们讲述了:

  文 | 本刊记者 卢飞强

  “企业不能一味迷恋所谓的完整产业链,有时候那反而是个陷阱。”

  “不能一看到有新能源汽车这么一个产业机遇,就立马忘乎所以想这想那,还是应该端正心态,首先搞清楚自己的具体情况。”

  倘若你知道上面这两句话背后所对应的“事实”,你绝对会认为李中东是个十足的“悲观者”。

  什么事实呢?

  其一是,李中东如今所执掌的河南环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宇”),是中国二次电池行业唯一具备从电池原材料生产到电池制造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集团;其二是,作为中国二次电池产业的开拓者,环宇去年销售收入近15亿元,是中国碱性二次电池行业毋庸置疑的龙头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用电池产研方面,具有天然的先发优势。

  既然如此,他何以会有这样的感言?因为他保守?或者,他有什么独特理论?

  且不用猜。当李中东结合他的亲身经历,在谈笑间说出上述几句话的时候,很奇怪,你竟会觉得那反而是一种睿智。怎么回事呢?故事还得从二十九年前的三百块钱说起。

  受累完美产业链

  1982年,河南新乡市郊区段村,正是七月流火的季节,农家人忙着秋收冬耕,古老的中原大地,质朴而又平静。

  但收获的季节总容易滋生梦想。9月中旬的一天,李中东的父亲李文漫联合同村人王安保、赵光林,三个人筹集了三百块钱办起了焦磷酸钾厂。说实话,这三百块钱凑得可真是不容易:李文漫卖掉了家里刚刚收获的600多斤小麦,王安保更厉害,拿出了自己准备结婚用的拜礼钱。当时厂子因为没有执照,就挂靠在了段村化工厂名下,又因为没有场地,只得租用村里闲置的三间牛马棚。就是这样,以李文漫为首的三个人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彼时,李中东尚在读书,对于父辈们的这些“壮举”,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接触,只是感觉父亲突然有一天开始,就变得很忙。

  因为成功抓住了市场空白点,到1984年底,父亲的小厂子实现盈利23万元,这奠定了环宇集团起步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起步,靠着一股创业激情,在此后短短五六年时间,李文漫等先后发起成立了新乡市钟声化工厂和新乡市郊区石油助剂厂。到1987年成立新乡市第八化工厂后,由于时机把握准确,产品适销对路,第八化工厂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国内品种最全、质量最优、产量最大的第一代镍基电池碱性电池活性物质生产厂家。那一年,企业实现工业产值600万元。

  而同样是在那一年,李中东大学毕业,在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新乡工务段担任技术员。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稳定且大有前途的职位。但直到这时候,李中东也只是隐约知道,父亲的企业那两年发展很快,不过对于具体情况,依旧知之甚少。

  变化出现在三年后。

  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眼看着父亲的事业一天天做大,急需人手帮忙,李中东自然无法置身其外。到了1990年,李中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已经是“科室主任”的铁路局铁饭碗,从彼时刚刚成立的环宇电源厂一个技术员做起,加入到父亲的创业大军中。那段时间,李的内心其实有过犹豫权衡,甚至也有过不小的挣扎,但随后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此后十几年时间,这对“父子兵”经历了中国二次电池产业发展中三次大的投资热潮,每次都有一大批企业杀入这个没有进入资格限制、资金和技术门槛都不高的行当,但很快又会淘汰掉一大批企业。在这种不断的历练考验中,一方面自家企业的产值与规模稳步增加,另一方面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厂长与营销总经理的李中东,真正开始理解电池,并深深迷恋上这个产业。

  故事说到这里,无非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成长经历,其中夹杂着若干艰苦与传奇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2003年,当李中东在北京大学的EMBA课程上思考企业产业链条问题之时,他突然明白,此前环宇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成功抓住每一次投资热潮,其实和自身独特的“产业模式”很有关系。但他并没有回忆过往的光辉岁月,反而开始眉头紧锁,紧接着的思索毋宁说是一种反省!他长吁了一口气,在笔记本上重重的写下“成也萧何败萧何”几个字。

  怎么回事?

  原来,和国内大多数二次电池企业不同,环宇的业务模式相当独特:即都是先开发电池原材料,再由原材料延伸到电池。由于电池的成本与品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原材料的成本与质量,环宇这一招反向延伸可谓“一招鲜,尝遍天”。

  不仅如此。为保证电池的质量与成本,环宇不但自己生产原材料,更是逐渐往产业上游延伸,开始生产原材料的原材料。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很可靠的产业链条之上的延伸,在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年,差一点将整个环宇公司置于死地。

  2001年环宇率先在国内开发出锰酸锂电池,由于自觉锰酸锂电池已经解决了电动汽车充电电池在安全与成本两方面的问题,李中东积极奔走各个整车企业去推广自己的新产品。但令他感觉奇怪的是,整车厂对此都甚为冷淡。

  李中东心想,正在生产汽油柴油车的这些整车企业,自然不会愿意自己革自己的命,那自己的电池卖给谁呢?有产业链延伸经验与习惯的环宇随即决定:别人不干,那就索性自己造车,自己做自己电池的客户!

  考虑到造汽车技术门槛相对比较高,环宇决定先从比较简单的电动自行车做起,很快购买了500亩地,并投资3亿元在广东东莞成立了生产销售电动自行车公司。这样,以电池为核心,往上有原材料与原材料的原材料,往下则有电动车,环宇由此打通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谁也料想不到,正是这条看似完美的产业链,让危机随之而来。

  东莞的企业建成投产后,电动自行车起初销售堪称火爆,但经过一年后,由于锰酸锂电池的高温性能出现故障,开始出现大量退货与纠纷,直接导致广东的分公司破产,损失三个亿不说,差点将环宇整个企业拖入绝境。

  而几乎与此同时,行业内另一家电池企业却强势崛起,一度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那就是王传福的比亚迪。此时的比亚迪尚且没有进入汽车领域,其迅速成长壮大靠的正是专注二次电池,做产业链的横向延伸。

  李中东陷入了沉思……

  经过这些经验教训,李中东给自己总结了这样两条产业理论:其一,将自身并不熟稔的电动自行车作为企业产业链的终端产品,这样的产业链条越长越脆弱,因为终端产品市场稍微风水草动,就很容易出现如多米骨牌坍塌般的累积破坏效应;其二,过于完整的产业链,还容易自己把自己限制在产业链之内,缺乏横向的竞争与合作沟通,从而自己作死自己。

  而对这第二条,李中东还找到另外一个现成的企业案例,谁呢?比亚迪。

  新能源汽车的再度诱惑

  在环宇集团总部河南新乡市,有条柏油公路从公司大门前横穿过,环宇的厂房就分立在那条路的两旁。而那条路,李中东几乎每天都要走好几遍,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但至今有个习惯他却始终保留着,那就是每次经过那里时,他都会抬起头看看矗立在路边路牌上几个赫然醒目的大字:环宇大道。

  每次看见这几个字,李中东都会不自觉地感觉到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感觉在他2008年开始担任企业董事长、完全从父亲手中接过帅印后,开始变得愈发强烈!

  那段时间,李中东时常会这样想:环宇做了近三十年的二次电池供应商,在传统的二次电池应用领域,即便做到国内第一,即便国际领先的几大电动工具供应商如美国百得、日本牧田、德国费斯特的高端品牌自己都是主要电池供应商,但环宇和生产电路板、电子元器件之类的零部件企业有什么不同呢?

  现实情形是,一来传统的二次电池应用领域其市场容量本身有限,二来那个时常竞争极为白热化,利润率十分低,环宇实际上几乎是在替别人打工!而即便只是生产整机产品中看不见的一个零部件,环宇何时能如同英特尔一般,将自己的商标贴到每一件整机上呢?每思及此,一个“小老头”的形象就出现在李中东的眼前:他历经沧桑,虽然经验丰富,但却身份尴尬,处境被动。

  对这些深有体会后,针对诸如电动工具这些充分竞争的下游市场及其客户,李中东只能时刻提醒自己和员工:摆正位置,端正思想。

  但是现在,新的机会来了!

  以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为目标的新能源汽车再次向环宇抛出媚眼。作为动力之源的充电电池被认为是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核心,而这不正是环宇的强项吗?

  虽然,因为八年前的那次大跟头,环宇没有像其同行比亚迪一样最终进入汽车领域,但仅就电动汽车充电电池而言,双方的境况其实极为相似。李中东心里清楚得很,环宇未来的出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和电动汽车分不开了。而这一点,在近两年政府逐渐将新能源汽车发展作为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战略以后,变得越来越明晰。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一提起电动汽车,第一个总会先想到王传福。这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因为比亚迪从充电电池进入汽车领域,至少有天然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王传福对于发展电动汽车也时不时总会有一些“豪言壮语”。

  但李中东却并不看好比亚迪电动车的未来,甚至,对于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模式颇有几分担忧。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和环宇一样做二次电池的比亚迪发展迅猛,一度成了环宇最大的竞争对手。不过在手机电池初显锋芒的比亚迪很快就进入了汽车制造业领域。并且,靠着和制造电池一样独特的商业模式(参见本刊第八期《比亚迪不为人知的商业逻辑》),王传福这个后起的中国电池大王又迅速在传统汽车领域站稳了脚跟。

  有意思的是,恰恰是因为考虑到比亚迪在传统的整车领域站稳了脚跟,才使得李中东对于比亚迪电动车的未来前景“不甚乐观”。

  李中东的理由很简单:新能源汽车,不论是混合电动还是纯电动,要想突破技术瓶颈,关键零部件诸如电池、电机、电控等必须和整车企业进行深入、持久、全面的技术沟通。整车企业出于技术保密与封锁的考虑,会愿意和比亚迪电池深入对话吗?要知道比亚迪也有整车啊!所以比亚迪电池只能和比亚迪整车进行沟通,最终结果就是比亚迪自己把自己封锁起来做,这样的模式,能成吗?

  担心比亚迪,其实是李中东在给自己敲警钟。

  此前败于锰酸锂电动自行车的环宇,随后迅速又研发出了磷酸铁锂电池,并在2004年开始积极和当时的客车新兵宇通客车展开合作。但彼时的宇通对电动客车态度不冷不热,相反将主要心思和精力集中在传统客车领域,一直到其传统客车占据国内相对领先位置后,才开始在电动大巴上下起功夫来,而且靠着传统整车的实力,是谁的电池、电机、电控好,就和谁合作。

  宇通的这种“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给了李中东很大触动,他开始明白,应该抛开那些产业政策的呐喊与前景趋势的浮夸渲染,也停止对于上下游商业伙伴的抱怨与过多依赖,环宇真正要做的,应该是在长远的电动车大道上,始终让自己的核心优势,即充电电池的产研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环宇很快将这种思路付诸实践。

  2010年6月23日,搭载环宇磷酸铁锂电池的山东沂星纯电动客车交付临沂市政公交系统使用,由于续航能力长(达到360公里),充电完成快,并可让公交公司实现盈利,一度被称为中国目前技术最好的电动客车。但李中东的眼光显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与某家车企某款车的成功搭载与市场盈利上。

  相反,有空他就会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而点开邮箱系统那一栏,一个超长的整车企业联系名单就会按地区排列开来。几乎中国所有省份的绝大多数车企,甚至包括巴西、西亚、欧洲一些国外车企,都名列在其中。为了这份名单,公司的客户人员不止一次跟李中东抱怨,整车企业对电动车实际上态度冷淡,很多都是做几辆样车看看而已;而跑下来这些整车企业的客户联系人,光是公司业务员的差旅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但李中东坚持认为,这些产业初期的铺路石是必要的。随着重庆力帆电动车下线、郑州日产“帅克”电动商务轿车下线、海马汽车“海福星、海王子”电动轿车下线,集中发力纯电动的环宇动力圈起一副囊括客车、轿车的新图景。不仅如此,2010年8月31日,环宇集团还将原来的锂电事业部从集团中剥离出来,与英国专业投资公司欧瑞基金注册成立合资企业环宇新赛尔新能源公司。

  目前,月产动力锂电池450万安时的环宇新赛尔,正在进行产能扩张,最终到“十二五”末,预计产能可达到6000万安时/月,从而日供30辆纯电动大巴使用。

  考虑到即使是力帆那样规模极小的轿车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动机企业,就更别提诸如一汽、上汽、东风这些大佬级整车企业,其对于汽车核心零部件向来都是自己生产控制。从这一点看,李中东必须“首先自己做好电池”的另一个更为现实的考虑可能是:一旦突破了技术与市场化瓶颈,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电池企业,还能独立于整车企业而存在吗?

  不过这一次,他没有陷入沉思。

  他只是清楚的记得,2010年9月15日那天,东风汽车集团由董事长徐平亲自带队一行16人,认真参观了环宇集团动力电池发展情况。

  而当他们结束参观乘车离开时,顺着车驶离的方向,李中东再次看见了矗立在路边路牌上那几个赫然醒目的大字:环宇大道。

  他的目光停在那几个字上,久久没有离开。■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