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城的目的就在于,能够深入激发创新资源活力,优化整合资源,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The purpose of founding Science City is to further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to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to promote the gre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ults to be industrialized。
文 本刊记者 马微
从地图上看,两条南北走向的中关村大街和学院路,再加上东西走向的知春路,三条路恰好组成了一个字母“H”,而这块区域也正是“High-tech”(高科技)的代表。
2010年9月2日,这里叫响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关村科学城。
今年1月19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王飞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透露,根据“十二五”规划,中关村科学城“H”形空间格局将成为中关村示范区最核心区域。
这片75平方公里的土地,新中国成立之前,只是坟茔、农田和荒野。1953年,随着中科院研究所的进驻,“中关村”开始闻名于世。近些年来,中关村烙印上“全球创新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张又一张新名片,但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却是始终困扰着它的难题。
用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话说“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将加速中科院科研开发环境的改善,使科技人员拥有更好的工作空间,以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
为科技成果转化难建言
基于多年对大学科研成果转化难问题的观察,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孙冬柏向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深度合作的发展模式,以此激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潜在能量。
孙冬柏的建议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他的建议推广到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科研院所。
“我根本没想到自己的建议这么受重视,最终竟成就了科学城!”孙冬柏说。事实上,早在2001年,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就决定加快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在高校、企业、政府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抛开土地归属和局部利益的纠葛,从社区环境和功能完善的角度整体设计、合力推进。
孙冬柏坦言自己建议的初衷:“高校发展最大的难题是知识成果难以转化。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很大,仅北京科技大学的科研经费每年就以亿元级增长。每年,北京科技大学都会产生很多科研成果,但相当一部分是以论文、专利、申请各种奖励为目标。在高校中,评价教师的职称体系也并不以成果转化的产值、对GDP的贡献率等作为参照标准,所以这就造成了科技成果束之高阁。”
2009年,经过一年的实地调查、反复论证后,孙冬柏提出了成立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