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创新才有蓝海

  独家专访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

  Only innovation can bring "blue ocean"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Wang Dongming, chairman of CITIC Securities

  文 /本刊特约记者 于 江 王春霞

  【提要】

  人无常态,水无常形。证券公司要因市场变而变,该卖的时候就得卖。

  无论是为了降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还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前都必须更加关注金融体系结构调整。

  资本市场发展走过了20年,真正的创新好像正在成为往事。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在中国金融市场还要走很久。

  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监管,一定要遵循放松管制、审慎监管的原则。

  【采访手记】

  创业难,守成更难。中信证券自1995年成立,从中小券商到雄踞业内老大,一路上最神来之笔,无疑是率先上市,随后大举收购中信建投和华夏基金,尽享资本“蓝海”先机。

  不成想近两年,中信建投和华夏基金部分股权双双面临“被转让”,直接影响几乎可用惨重形容:中信证券市值自2010年年初高点应声下探40%;而中信证券2010年年报是否还能蝉联业内之冠,也令投资者心有不安。中信证券是否将从此回归“红海”,雄关漫漫从头越?2010年年底,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在王东明看来,“人无常形,水无常态”,但9年前在业界率先上市给中信证券带来的创新机制,是真正的资本蓝海。

  无奈,不等于无策

  当代金融家:按照证监会的要求,中信证券拥有的华夏基金和中信建投部分股权,双双面临“被转让”,成为2010年上市券商最大看点,媒体全年都在跟踪炒作。您作为中信证券董事长,能否以中信证券官方立场,对“被转让”做一次全面陈述?

  王东明: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当年收购时的背景。这两次收购,既是在中信证券业务转型的重要时点上,也是顺应当时行业整合的大趋势。

  我们在2005年牵头重组华夏证券时,正值中信证券启动卖方业务“大网络”战略,但并不是我们主动提出。当时,中国股市经历了长达四五年大熊市,交易清淡,券商佣金收入越来越少。于是,所有券商蜂拥开展集合理财,涉足资产管理类买方业务。由于大量违规操作直到挪用客户保证金成风,不少券商被拖入泥潭,华夏证券甚至走到破产边缘。

  但正是这期间,中信证券恪守规范经营理念,完成了公司综合治理,并在2002年底股市非常低迷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成功上市,率先进入资本蓝海,赢得发展先机。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当时有个想法,与其让华夏证券破产,不如比较好的公司来收购它,打造出本土最好的证券公司。于是,北京市政府开始与我们商讨重组华夏证券。

  经纪业务和投行承销,是证券公司卖方业务的核心。而华夏证券的经营性资产中,这两项都不错,特别是经纪业务:当时营业部数量近百,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在业内名列前茅。在上有北京市政府出面,下有公司战略支撑的背景下,2005年8月,我们和当时的建银投资(后来是中央汇金公司)共同作为股东,收购了华夏证券的优良经营性资产,组建起中信建投证券公司。我们出资16亿元,拥有其60%股权。原来一个资不抵债的公司,经过资产重组,获得了新生,现在每年都有20亿元的净利润,各项业务位列行业前十名左右。

  当代金融家:有报道说,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是早在接手华夏证券重组时,你们向政府提出的附加条件。当时中信证券正在构造卖方业务的“大网络”,而2003年你们参与了中信基金,握有49%股权。如果此时又收购华夏基金,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王东明:中信证券自1995年成立,就一直重视超前创新战略;超前创新才有先机,才有蓝海。2004年,我们率先在业内提出,券商要规范经营,就要先回归以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为核心的卖方业务。这种回归,是中国证券业发展特殊的阶段性要求。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买方战略。其实,从公司成立之初起,我们一直在培育买方业务。特别是上市以后,有了资本优势,以收购兼并快速搭建最优买方业务平台,是我们的战略必选。

  很巧,在2005年收购华夏证券经营性资产时,我们得知,由于金融话语权基本不在地方政府,华夏基金原大股东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