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先溥
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状况与趋势都越来越清晰地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需要着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大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努力构建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应成为这一时期的战略任务,这无疑是从目前乃至今后几年中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从国情出发作出的必然选择。
消费不足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始终把扩大国内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消费热点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消费的作用增大,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供给转向需求,由生产转向消费。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近几年,我国消费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我国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看,消费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遇到的深层次矛盾。
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200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45.4%,上拉GDP4.1个百分点;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98.32%,上拉GDP8.7个百分点;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0.6%,下拉GDP3.7个百分点。从目前经济的运行情况看,2010年这一趋势仍难以改变。可见,近年来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从需求结构看,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最终消费率在65%左右,其中居民消费率在50%左右比较合适。近年来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9年的48%,其中居民消费率由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9年的35.1%,为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由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9年的45.4%。
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
决定了外需拉动型模式难以持续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剧烈,一直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外部需求出现了增速减缓、支撑力减弱、贡献率降低的现象。
一是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外贸摩擦加剧,贸易条件恶化。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益凸现,急剧升温。较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已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同时成为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国。以2009年为例,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为历年之最,案件数116起,案值约127亿美元,两者均比上年翻了一倍。今年年初以来类似案件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等各类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投资领域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进出口占国际贸易份额的增加,一些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有增无减,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将层出不穷。
二是出口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受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猛涨、国内劳动力工资增加等内外因素影响,我国出口企业成本迅速上升,盈利受到严重挤压。据统计,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有3%~5%,不少企业甚至在3%以下。我国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资源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其中大约有90%是贴牌产品。比如,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要依赖进口;我国企业必须将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外国专利持有者。我国出口量大,但得到的盈利并不多。多年来我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仍然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换取微薄的利润。
因此,从发展趋势看,国际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未来面临的外部形势可能还会更加严峻。在外需减弱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我国内需仍需保持较快增长,继续发挥其内在增长动力。
投资拉动型模式形成的弊端
导致了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我国消费率不高,使得经济增长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强力拉动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和消费增长速度。2001~2009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5%,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达22.6%。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9.9%急速增加到2009年的95.2%;同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50.2%下降到45.4%。这种状况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尽管高投资对经济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拉动作用,但由此引发的弊端也较多,一是容易引发资本流动性过剩,可能形成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甚至引发经济过热,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变得脆弱;二是高投资引起的能源消耗快速增加,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三是缺乏消费支撑的高投资容易形成产能过剩,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毋庸置疑的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调整经济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策和立足之本。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坚持扩大消费的经济发展方针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必将从外需和投资拉动模式转向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要积极强化中国内在经济动力的作用,通过消费扩大降低外需减缓的压力。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亟需扩大居民消费,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从外需依赖转向内需驱动。此外,扩大居民消费,也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努力构建消费支撑型发展模式
一要改变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失衡,构建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从外需依赖转向内需主导,克服外需依赖型经济的脆弱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还要改变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构建消费支撑型发展模式。投资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最终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此外,还要改变财富分配的过度失衡状况,构建均衡共享型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较快,但是财富分配结构并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构建均衡共享型发展模式,就是要让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最后,还要改变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人口红利所形成的市场比较优势的局面,构建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
二是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立均衡共享模式,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要完善居民收入分配政策,构建“藏富于民”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工资协商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有利于政府重视居民收入提高的政绩考核体系。
三是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我国目前能够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人口比例并不高,大多数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要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首先是要让他们拥有财产。要健全资本市场,营造一个更加公开透明的投资市场环境。近几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在改革中稳步发展。但是,资本市场仍面临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还有待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也亟需改善,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的规范运作等。在国民收入再分配时,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要少投资、多消费;在政府消费中,要减少自身消费、增加向百姓的转移消费。通过加大对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的支出,促进居民消费。另外,还要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将生产财富效应,从而更多地刺激居民消费。■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
(责任编辑 赵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