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g Wei: Participate History with Camera
文 本刊记者 冯婷婷
他是第一个获得雅典索菲奖的中国人。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用了七年时间自费环球拍摄完成世界名人专题,被誉为“世界摄影史上的创举”。
He is the first Chinese person won the Athens Sophie Prize. Within seven years, his footsteps across over five continents. He finished the film of world famous people by his own expense, and hailed as the pioneering undertaking of world photography history。
他是中国第一部名人肖像摄影集《中国文化人影录》的作者,他是第一个获得雅典索菲奖的中国人。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用了七年时间自费环球拍摄完成世界名人专题,被誉为“世界摄影史上的创举”。他是著名摄影家,清华大学教授邓伟。
邓伟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拍摄中国文化名人专题,填补了中国名人肖像摄影学科的空白。在三十年的拍摄过程中,他凭借对艺术的真诚,以独特的视角用镜头留下了经典的艺术瞬间与历史的沉淀。
从地球村到中关村
邓伟与中关村是有缘的。上个世纪70年代,他师从画家李可染、美学家朱光潜,并开始拍摄中国文化人。王力、冯友兰、侯仁之、季羡林、钱钟书、杨绛……很多文化人都成了他镜头中的人物。因此,邓伟对清华北大,对中关村这片土地,有一种特殊的眷恋和情怀。
三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邓伟听说清华大学公开招聘教授。旅居海外多年的他,觉得带着自己的摄影经验回国教学交流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层层筛选,他正式成为了清华美术学院的教授。“2008年1月1号,我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工作证。”他在欧洲生活了十七八年,如今从“地球村”回到“中关村”,邓伟笑着说:“我要向村里的兄弟姐妹做个汇报。”
“中关村是个很有活力的地方。这里是我人生新的起点。在校园里跟学生的交流是学术性的,在中关村的大环境里,科技发展的外在形象意义又带给我启迪。我的心境、思维、心态还是像青年人一样。行走在人群里,我感觉到一种朝气。”从在地球村到处跑,到定居在中关村,邓伟迎来了一个人生的转折。
我的镜头,他们的故事
对于走进他镜头的人物们,邓伟有说不完的故事。“拍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我每拍摄一个人物就是一个生命,他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我进行沟通。”
他的镜头下有许多普通百姓——有厨师,有保安,有小学生,有修车师傅……他跟他们聊天、拉家常,希望他们表现出最放松、最生活、最真实的状态。照片拍好了,邓伟一定会专程送到被拍摄者手中,他说那是对人家最基本的尊重。“作为一个摄影师,最重要的不是摄影的技术,而是品质。有了品质,才能有作品的质量,没有品质,你与所拍摄对象是有距离的,更别说出好作品了。”
他的镜头前有不少名人英雄。在《北京人》系列里,我看到了照片中的张朝阳。他穿着时尚的绿T恤,手里拿着鼠标做起了瑜伽的动作。“一个鼠标,通过外部形态语言,揭示内心世界。”邓伟说。很多年前他曾在伦敦见过一次张朝阳,那时这位正值创业阶段的年轻人正在和朋友吃快餐。2009年时,搜狐已经是举足轻重的门户网站,张朝阳的办公室仍然不大。他记得张朝阳开会的情景——一会儿坐在凳子上,一会儿坐在桌子上,很自然,很随意。“国外的一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坐在桌子上,其他人也不会觉得不典雅。”邓伟说,“自然的东西就一定是美的,他不设防,不做作,不虚伪。”
回忆起给杨利伟拍摄的过程,邓伟感慨良多。“杨利伟很忙,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时间有限,咱们今天上午就是跟着邓老师拍摄,把这个事做好’,语言是非常朴素的。”邓伟与这位航天英雄聊了一个小时,全部跟航天无关,而是他的家庭、他的生活,邓伟眼前是脱下航天服后一个真实的人。畅谈之后,杨利伟把便服、军装、工作服、训练服、太空服等一系列服装列出来,供摄影师选择,最后邓伟决定还是拍太空服。“太空服是真的,拍摄环境是假的,所以当时上面有个通气的管子实际上是不透气的,事后我才知道。我们拍了一个多小时,杨利伟全身是汗,却没多说一句话。”
……
在拍摄的过程中,在那个共同的时间段落里,邓伟和镜头前的人物共同完成了一个作品。他是投入的,他们也是投入的;他是认真的,他们也是认真的。一种真诚的态度让拍摄者和被拍摄者走到一起,毫无隔阂。
跟科学家体验艺术
摄影是长时间、长距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的实践,也是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和批判过程。很大程度上,方法和技术是可以自我学习的,感受的东西却是不可替代的。邓伟善于捕捉人物富有特点的神情瞬间,更善于揭示和挖掘他们最本真的内心世界。思想的内涵、文化的积淀、科学的素质、艺术的才华在他的作品中交融,感动与启迪在他的镜头中展现。
在拍摄杨振宁的时候,这位科学家正在和他的两个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邓伟的镜头参与到他们的工作和学术研究中,他感受到的不单是一次拍摄,而是与人物的内心的交流。过了好一会儿,杨振宁问:“你拍了吗?”邓伟竟然也忘了,自己拍了吗?再一看照相机的卷片器过了胶片,才知道已经拍好了。杨振宁笑着说:“诗词有意境,摄影也有意境啊。”邓伟和杨振宁在异国他乡共同完成了对意境说的另一种体验和实践。
最年轻的院士邓中翰在邓伟的镜头下展现了另一种风貌。当邓伟还在考虑如何表现小小的芯片时,邓中翰把芯片粘在手指上,笑着向邓伟展示他的创意。于是,我们看到了照片中用食指向大家展示“中国芯”的邓中翰。在中星微,邓伟看到了墙壁上的装饰画,并不是从外面买的,而是来自他们研究的集成电路版——看到的某些图案很好,就拿出来放大成一幅画。邓伟说:“邓中翰的观念非常时尚。从他那里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对艺术的向往。”
科学家严谨,艺术家可爱。但在邓伟的镜头前,我们却看到了严谨且可爱的科学家。那种童真的东西,那种平和的心态,那种认真工作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也许也正是他们成功的因素。邓伟用镜头记录了他们的天真,他们对事业的执着,他们待人的真实诚恳。
“中国的希望在年轻人,在科技,在知识。我认为知识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就体现在‘不设防’上。不设防,才能海纳百川,才能把知识、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态度都容纳进来。无论从事艺术工作的,从事科学工作的,还是学术研究的,都可以一通百通。”邓伟说。
迎着朝阳向前进
采访过程中,邓伟聊起了前一天一个学生跟他交流在法国留学时的事。邓伟觉得法国老师采用的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很不错,“这种互动的方式带有极强的启发性,把最前沿新的东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分享,这种思维方式也启发了我。”邓伟说,他很高兴能在中关村,这里有高科技的企业,同时汇聚着众多优秀的知识学府,体现了一种智慧、时尚和前瞻性,是与世界联系最紧的桥头堡和思维阵地。
“我在中关村生活工作了三年,为什么举了一个昨天的例子?我每天都像昨天一样,吸收新鲜的知识,寻找新的启迪,学会一种沟通、生存的方式,学习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方式。”
跟邓伟老师聊天的时候,他多次提到感谢:感谢走进他镜头的每一个人,感谢胡同、感谢老北京带给他历史的脉络感,也感谢广厦、感谢中关村这片沃土带给他的智慧和勇气。邓伟说,他与很多走进他镜头的人只是一面之缘,在短暂的交谈和拍摄过程中把这个人表现好,是他三十年来一直追求的东西。
“拍摄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实践的过程,还是不断升华自己思想和思考方式的过程。要完成一个专业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在肖像摄影创作上能揭示出人物内心,让作品感动更多人,并非易事。需要用尽一生的努力,也许都做不到。我的肖像摄影的学习与实践从感激恩师到感激、回报社会用了30多年,亦证明了一生完成一个目标的艰苦与困难,但我仍乐意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与大家分享瞬间点滴。”
从晨光初起到华灯繁熠,在中关村,每一寸土地都充满朝气——以一系列人物的面容,展示一段历史,进入一段历史,从而创造一段历史——邓伟正在这片土地上,迎着朝阳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