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报道-o

后世博时代降临

  世博不仅仅留下遗产,亦留下深刻思索

  上海世博会虽已拉上华丽帷幕,大戏却远未结束。

  从2000年开始申办,到2010年10月底结束,世博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上海这座城市。

  关于世博留给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人们称之为“世博遗产”或者“世博红利”。媒体和学界有关“世博遗产”的梳理和盘点堪称铺天盖地。

  与盘点相比,《上海国资》更希望探讨如何利用这一遗产。

  在《上海国资》看来,世博的影响是全时空的。从世博期间航运、机场、旅游酒店、商业零售、相关上市公司的直接受益到世博后各个产业尤其是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勃兴的时间延续;从5.28平方公里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到黄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到整个上海的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再到长三角城市群的崛起的空间拓展。申办、筹办、展期和展后的世博效应的持续作用,使世博不仅仅留下遗产,亦留下深刻思索。

  专家认为,世博会为上海城市功能的升级提供了转折点和新台阶。

  世博会诞生160年来,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世博会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理念碰撞和文化的交流盛会,更是自主创新成果的“体验场”,新兴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孵化器”。本届世博会展示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向低碳文明的自觉转型,无一不显示这份遗产的巨大价值。

  世博遗产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资资源。物质资源包括世博标志性建筑和园区,世博科技与产业化,世博文化、元素和载体,城市新景观和空间布局,城市大事件服务能力和设施,长三角交通和信息网络。非物质资源包括世博主题和主题演绎,国际交往与城市形象,民众意愿和志愿者精神,专业队伍、知识和经验,城市管理制度和方法,城市和区域合作模式。

  其中,最直接的遗产是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这块上海市中心面积最大的尚未开发的储备土地,被看作上海第三次转型最直接的时空载体。

  引人关注的还有世博科技的产业化及对上海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巨大推动力。世博会是新技术成熟、推广的“孵化器”,对上海来说,更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绝佳机遇。

  从影响力看,世博会的精神遗产更为宝贵。它拓宽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视野,加强了把握未来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的能力,这将使得一代人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可以说,世博会不仅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举办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事实上,上海的城市转型既与经济转型相关,也与社会转型分不开,没有世博会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如此厚重的历史遗产,上海的转型只能落入空谈。

  如何最大限度把世博会的各项遗产,转化为促进上海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是当前上海市应该考虑的头等大事。

  “我们遇到了好机会、好时代,作为城市的管理者、领导者,我们不会错失这样的机会。”对于世博会,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如是说。

  未雨绸缪,上海已在谋划“世博后”的大文章。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