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目的必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事实上,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因此企业的目的必然存在于社会之中
近来,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频频“出事”,先是首富黄光裕身陷囹圄,后是高举民族企业大旗的牛根生泪水涟涟,接连遭遇滑铁卢。
雄踞富豪榜几年的中国第一有钱人,因涉嫌 “操纵市场”,在监狱里痛心疾首地交代自己的问题;“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拳拳赤子,变成了“每天一斤奶,毒死中国人”的险恶用心。而三鹿毒奶粉,更是让那些无辜的儿童蒙受影响一生的伤害。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企业怎么了?中国的企业家们怎么了?
企业利益的获取,是否一定要以客户利益的牺牲为代价?老老实实做企业,是否一定会死得很难看?是否一定要玩弄资本游戏才能成为首富?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企业的盈利是不是必须以牺牲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为代价?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什么样的企业是有价值的企业?
现在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些谬误,把人解释成赚钱的机器,赚的钱越多,人就越成功。现在这套理论体系给所有人戴上有色眼镜——利润最大化,只要戴上,你能看到的,就只能是利润最大化。戴了这个眼镜后,为了赚钱就会不择手段,不管过程中是否会破坏星球和其他人的生活,也不管给下一代留下什么,资源是否会枯竭,因为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赚钱。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根本原因就是贪婪,不考虑其他任何事情。
在传统的思维观念中,领导者们习惯眼光朝外,将组织与员工个人割裂开来,以对立甚至对抗、征服的姿态去处理组织与其息息相关的“生态圈”中组织成员的关系,从而变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及组织忽略个体。因此,人与组织环境没有“关系”不行,有“关系”而不能产生持续而稳定的“价值”,亦没有任何意义。
如何在个体心中留下长久的、一贯的、生命型的品牌形象,价值认同的理念、愿景驱动的领导地位,才是“组织关系营销”的本义。组织与个体最终构建的是一种价值型(经济价值与思想价值的总和)的关系网络。它需要我们站在组织长远战略的角度,站在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构建组织与个体“生态环境”的关系。
应该说,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疾病,却也是机会的主要来源。企业的功能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创造商机,将变革转变为新的事业。
重温经典——《公司的概念》
伟大人物似乎都是一个使命在身的人。德鲁克毕生的使命,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是要帮助世人去理解如何组织一个工业社会。德鲁克是幸运的,他的思想最终为世人所接受,使人们理解了工业社会的本质,理解了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以及理解了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即企业及其管理全貌。
德鲁克的《公司的概念》是一本极少数讲述企业的“局外人”从“内部”进行长期细致调研的书。事实上,虽然写这本书已经是几乎六十年以前的事了,仍然没有人试图做类似的事情——不管是另一个大型工商企业还是任何其他承担现代社会责任的大型组织,比如医院、中小学、大学或是教堂。
人们赞誉《公司的概念》开创了管理这门学科和这样一个研究领域,它将“组织”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将对组织的研究确立为一个学科。传统的社会学只知道社会和社会团体,它并不知道“组织”。虽然组织具备与两者相同的要素,但组织并不是两者中的任何一个。
一个社会正常运行,涉及到三个基本概念,即地位、权力和功能。那么,合乎逻辑的派生观念和原则就是,企业必须成为一个社会组织,承担起整合社会成员或工业人的责任。同时,社会必须把企业当做一个社区,赋予社会地位、社会权力和社会功能。形成社会、企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新社会基本结构。
可是现实社会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社会、企业和个人三者脱节。大规模生产方式,使每一个“工作中的人”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更不清楚自己的社会价值。企业并没有把他们当做组织的一个成员,他们在丧失家庭经济和家庭生活的依托之后,并没有在企业组织中找到归属而融入社会,获得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反,“工作中的人”或工业人被边缘化了,成了可以随意替换的零件,被安置在只注重效率且毫无人性的机器中,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导致个人无意为企业承担责任,也无意为社会承担责任,只是一群“出卖劳动力,获取工资”的自然人;新生的工业人处在离散状态,企业和社会没有产生出内在的整合力量,新的社会秩序无法自然形成。
在德鲁克思想体系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联系着“社会、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相互关系。在德鲁克的思维逻辑中,离开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个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行。在工业社会的条件下,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不是单纯的经济单位;企业是员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不是雇主借以挣钱的机器。企业的目的不是利润,企业的目的存在于外部,存在于社会责任之中;利润是企业能否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结果,利润只是检验企业有无效能、有无存在价值以及能否存在下去的一个衡量指标。这是“经济自由与社会公平”。
究竟如何摆脱现实困境,以及解决企业内部普遍的对立和冲突,尤其是劳资冲突,实现企业内部利益关系的整合,有赖于一个具体企业的“管理”。尽管我们不能给一个具体企业设定管理的内容,但是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思路是确定的,因为整个社会需要有内在的一致性。这就是承认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织机构,是一个“社区”或社会的不可分割的“分子区域”;企业成员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据此建立起一个组织的公正,形成组织协同的制度性规范,包括保障组织成员的生活和就业安全,以及满足组织成员的需求,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志。
传统而言,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由政府裁定;最基本形式的CSR可以视为遵守公共部门的法律和法规。尽管法律法规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但是,企业仍然将遵守这些法律法规视为一种经营成本,以及一种高成本的、诉讼与声誉方面的潜在风险。
随着企业通过进入新的市场销售产品与服务,或者通过与新的海外供应商协作,进行全球化扩展,合规性成本迅速出现了。不遵守本地与全球的法律法规会损坏公司的商业声誉与品牌,但是,遵守法律法规本身并不会打造公司的品牌,也不会为公司提供强大的品牌和声誉所能带来的增长机会。
数十年来,许多企业都对CSR持有这种基于合规性的狭隘观点。不过最近,企业开始改变关于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观点。今天,数量众多的企业都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一种实现增长和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平台。
企业的目的是什么?
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话题,既是几百年来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关于企业最原始的话题。
话题很大,只好慢慢道来。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首先角度的不同,看到的目的就不同。在经济学家眼里,企业是一种“交易”和“博弈”;在政府眼里,企业是“就业”和“税收”;在股东眼里,企业是“赚钱的工具”。
在很早前的管理学家眼里,企业的目的就是“获取利润”。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学家们发现了“获取利润”的目的缺陷,因此,另一些观点开始冒出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各位不要认为这是文字游戏,事实上这些观点的改变,给企业带来的变化相当的巨大?只要你们看看五十年代前与五十年代后的企业,如福特汽车、通用、可口可乐等企业宗旨、组织结构等变化,就知道管理理论是多么深刻地在影响着企业的管理实践!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安然公司——在倒闭前,是美国的最大的能源公司,排在世界500强的第五位,资产1200亿(美元),利润十几亿,即使刨除了它做假帐的6亿多利润,依旧是个赢利4亿多的企业。但是,它却带着4亿多“美好的利润”倒闭了。因为它违法了。
既有利润又不违法而倒闭的企业例子,也是多如牛毛。三株集团,在消失的那一年,企业销售额达到了80亿,企业拥有数亿的利润,企业也没有违法。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既有利润又不违法的企业,却最后消失了。
显然,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上面说的例子并非是特例(特例是不能用来证明管理理论的)。其实,你只要看看那些倒闭的案例,相当一部分都是带着“美好的利润”倒闭的。
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在五、六十年代,德鲁克说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企业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这个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信奉着这个观点。事实上,这个观点相当的伟大,因为它第一次让企业低下了高傲的头,平等地看待消费者。最直接的企业转变,就是企业从“我生产什么,你就得买什么”,转变到了“你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
企业的目的必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事实上,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因此企业的目的必然存在于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
别人都在问“我如何成功?”
而德鲁克却在问“我如何贡献?”
别人都在追问“我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有价值?”
而后者在问:“我怎么做才能对别人有价值?“
德鲁克认为:企业是通过营销和创新来造就顾客的组织。
利润是企业生存需要和抵御未来风险需要的指标。企业的目的是造就顾客,通过创新来发现顾客需求,通过营销策略满足顾客需求,这才是企业社会性本质。
企业价值表现在,通过自己的经济和文化行为,创造了有价值的客户和创造了有价值的员工。
也就是,既创造了客户价值也创造了员工价值。企业的价值是客户价值和员工价值两者的统一,忽视任何一点,都不是有价值的企业。
一个有价值的企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财富,而且对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政治、经济地位,对这个国家在世界上受尊重的程度都有重要作用。过去几百年以来的全球化首先是靠军事掠夺、殖民地与战争推进的。进入21世纪,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企业。
企业组织靠产品、靠服务、靠与之相关的精神文化产品,影响、改变着人、社会和国家。
有价值的企业组织,对外为客户提供产品,实现其客户的价值。对内,则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有希望,有事做,有人爱”的工作环境和场所,搭建了一个创造客户价值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