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陈可辛镜头下的“中国合伙人”:在中国做成美国梦

陈可辛镜头下的“中国合伙人”:在中国做成美国梦

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将于5月17日凌晨上映。这部电影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为故事原型进行演绎,讲述三个出身和性格各不相同的好朋友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拼搏沉浮,同时带出了中国这30年的变化。一位香港导演如何呈现中国大陆市场经济的野蛮生长,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个香港导演试图折射大陆市场经济野蛮生长的历史,不容易。

陈可辛50岁前做梦都没想到,他的生活能与俞敏洪发生交集。虽然,他表示讲的是一个和新东方没有太多关系的故事。

二人至今都没见过面,但他们肯定算碰上了。在哪里?在这个春天里,在陈的新片《中国合伙人》里。两个人还是同一年生的,巧。

牵线的是俞敏洪曾经的合伙人徐小平和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徐把一个与自己经历有关的剧本交到了韩的手里。2011年下半年,陈可辛从韩处看到剧本。

据陈可辛回忆,韩三平最初是想邀请他来当监制。

陈可辛多年来一直想拍一个与时代和企业家有关的电影,但都找不到下手处,这个剧本击中了他。他主动向韩请缨做导演,并表示自己也想参与投资。

陈可辛镜头下的“中国合伙人”:在中国做成美国梦

陈可辛

韩三平有些怕屈了陈可辛的才,因为这是一部千万级的“小制作”。陈愿意做导演,他自然乐见其成,韩只提了一个建议,陈要“用拍《甜蜜蜜》的感觉来拍这部电影,表现中国大陆,特别是北京的现实生活”。

韩三平的前半句话对陈可辛来说当然不是问题,问题出在后半句。陈是香港人,不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营企业野蛮生长的历史,怎么办?

陈可辛在北京的工作室在通惠河北岸一栋老式厂房里,厂房墙面是裸露的红砖,与CBD大环境反差极大。工作室的一角散放着那个刚刚逝去的年代最常见的白色搪瓷茶缸、老式闹钟、帆布大包。陈办公室里的书架上插着吴晓波(微博)的《激荡三十年》,刻意营造了一种时间倒流的氛围。

徐小平不以编剧为业,剧本初稿须大改。帮陈可辛动刀的,是他多年的搭档、香港编剧林爱华。但林爱华与内地的商业社会也隔膜,后来,陈将第三稿至第N稿的工作交由内地编剧周志勇与张冀来完成。

命运曾经给了陈可辛和俞敏洪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无数重合点:1980年,俞敏洪考进北京大学,同年,陈可辛到美国读大学。1991年,俞敏洪从北 大辞职开始办学,同年,奠定陈可辛导演地位的第一部作品《双城故事》面世。1996年,俞敏洪第一次到美国,说服徐小平、王强与他一同回国创业,这一年, 陈可辛拍摄了代表作《甜蜜蜜》。2000年,新东方陷于困境,纠缠在小股东的利益纷争里,而陈可辛从好莱坞归来,开始了他的泛亚洲计划。2005年,陈可 辛进军内地,拍《如果·爱》,次年秋,新东方赴美上市。

拍摄很顺,2012年7月开机,10月杀青,短短4个月。2013年初的亚布力年会上,《中国合伙人》的样片被陈带到了一众企业家面前接受检阅。

据说徐小平看过样片之后的反应是,感谢导演为他留下了原稿中的8个字:成冬青、孟晓俊和王阳(影片三位主角的名字)。陈可辛笑着安慰他说:应该是11个字,还有新梦想(影片中英语培训学校的名字)。

只要是对新东方的故事稍有了解的人,便能轻易将黄晓明扮演的成冬青与俞敏洪对号入座:考了三次才考上大学;大学期间因结核病休学一年;身为“移动英 语词典”,发音却无人听懂;离开学校,开民办英语培训班;到处贴小广告做宣传。不过,另外两位主演的原型似乎存在争议。

微博认证为亚美英语创办人的蔡巧云 认为,佟大为演的王阳是罗永浩,老罗立马指正说那应该是王强,并扬言如果这部片子“有什么内容主动招惹我,新东方可能还得再裁员几千人”。有人说邓超演的 孟晓俊是徐小平,马上就有人反驳说他更像王强。“认人游戏”有点无聊,陈可辛澄清说:“看完电影之后,要是真的跟他们三个人比较,是对他们三个人的不公 平。”

俞敏洪不太开心。2月16日,他在微博上申明,表示不知道这部电影和新东方有什么关系,新东方更没有参与投资。他也坚决反对把新东方搬上银幕。有网 友在俞敏洪的那条微博下留言,说陈可辛是厚道人,大方承认这部影片有新东方的影子,比起《手机》与崔永元那段说不清道不明的公案要敞亮得多。

王强的态度则较温和,据陈可辛工作室运营总监陆垚转述,看过影片后,王强表示:“我非常喜欢,但是我们真的要跳出新东方来看这个戏。”“始作俑者” 徐小平也在微博上表态:“新东方是一个公共话题。我知道不止一个人写过俞敏洪传记,找到老俞时,老俞的态度总是不鼓励、不授权。”

《合伙人》既然说的是商界事,陈可辛就很在意商界中人的评价。片子剪出来后,他就请来很多企业家看片,但征求王石的意见早在去年4月,彼时他刚改完 剧本——他与王石是朋友。王石看完剧本的回复是:“这是你《甜蜜蜜》之后最好的一个本子,太值得拍了。”小范围试映后,让王石记忆犹新的,是孟晓俊从美国 回来后,在台上面对众多学生听众突然失语的场景。

“这个片子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30年的不容易。能把什么样的人都变成企业家,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东西。”王石说。

冯仑以后如果自嘲,大概也可以说“我是一个演员”了。陈可辛的合伙人黄建新导演与冯仑交好,请冯仑在电影中票了一把酒客。导演还允许这个“演员”临 场发挥,说了个段子:“我们做生意,求人是一个基本功,要有小姐心态,寡妇待遇,妇联追求。”杀青后,冯仑不忘调侃几个主演:“演成功这一段比较夸张,但 是演倒霉的时候比较自然。”

当企业家正经地评论一部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不是那么有趣。其实陈可辛拍的并不是史诗,不是严肃地探讨商业生态的纪录片,他不过是想拍一个有着重要历史背景的怀旧剧,仍然讲兄弟情义,他在乎的是观众的“唏嘘”、感喟。

客观而言,《合伙人》是陈可辛的《投名状》与《甜蜜蜜》的“合伙”。陈可辛说,在同样是三个男人的故事里,或许《投名状》的结局更为符合真实的商业 世界里三个合伙人的关系的走向,但《合伙人》没有选择《投名状》里的悲剧结局,而是选择了与《甜蜜蜜》一样的未完结局。

《合伙人》与《甜蜜蜜》有若干相似 之处:二者都讲的是来自小地方的小人物到大城市去的故事;《甜蜜蜜》用了编年纪事体的叙述形式,《合伙人》也复制了这种形式,同样让人想起很多年份;《甜 蜜蜜》以火车到达香港开场,以火车到达结尾,《合伙人》以成冬青骑着自行车在无数北大学子间穿行开场,并以此场景结尾。如果说《甜蜜蜜》是一个发生在香港 与美国的香港故事,那《合伙人》就是一个发生在大陆与美国的香港故事。在场景与独白上,《合伙人》是大陆式,但在骨子里它仍然是港味的。

17年后的陈可辛,在形式上再造了一个“甜蜜蜜”的《中国合伙人》,这符合韩三平的初衷,但对陈可辛来说,他不讳言担心观众觉得假。

“你觉得自己被《甜蜜蜜》符号化了吗?”结束采访时,本刊记者问陈可辛。

“早就这么觉得了。”瘦削的他笑得有些尴尬。身边的工作室人员替他恼了,有些不耐烦地说:“还不是你们一直都这么问,一直都这么联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合伙人》已将原定的公映日期改在了5月18日。陈可辛说,这是为了讨个好彩头,518就是“我要发”嘛,该片的英文片名 《American dream in China》翻译成中文就是“在中国做成美国梦”。他说,这是一部发财片,得造个档期。他大概还是担心票房的。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