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本没有屌丝,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屌丝。
——题记
曾国藩有句话从高中记到现在,读书费时过多易惰,这对于博客也是适用的,本篇文章主要承接上次的那篇屌丝层级理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浅谈产品用户需求)而来,试图系统化地向大家分享下屌丝的“魅力”。
产品需求往往是某一特定群体的需求,而当我们将产品用户群体定位在屌丝层面时,就好像定位为男人或女人一样范围是很大的,这里需要一个数据进行支撑,所以目前只是框架。在后面会将屌丝级优秀应用——微信 作为血肉,从而让读者看得生动立体点。
——————————————————————————分割线
屌丝层级模型框架
下图是上文我们提到的一个简单的屌丝理解图形,原理基于以下三点:
1、人普遍存在自我和真我的分离;
2、当人的注意力从真我溢出的时候,为了在自身存在的认知不发生混乱,“自我”开始出现;
3、当人的注意力从真我往自我方向的偏移的程度(溢出的程度)因人而异。
还记得上篇所说的屌丝是中国特产么?正如微信张小龙的一句话“Facebook, Pinterest, Instagram, Path等产品解决了人的“存在感”问题。存在感是指人离开了SNS就觉得自己与人群脱节被孤立而无价值。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及,因为中国人面临的问题 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是“生存感”。但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既有生存感的压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这群人就是“屌丝”。中国互联网的主题用户心理和 需求,应从了解屌丝群生存和心理状态入手,搞清了屌丝,就把握住了用户群。”
为了方便理解,所以这里引入“存在感”和“生存感”这两个概念,为了进一步将两者具体化,这边我们将参考一下马斯洛理论,如下图: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包括马斯洛本人在内的,这几个需求层次本身并无绝对的递进关系,更多的是并列关系,而不同的人只是对应的需求重视程度有差异而已。
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其层次模型来为“存在感”和“生存感”做个参考,如下图: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的是,这里存在感和生存感也没有上下层级关系,因为信息的流通让人变得更“复杂”了一点。
根据一些数据反馈(这里就先省去不公了),现在屌丝层级模型已经呼之欲出了,这里需要我们稍微改变下马斯洛的层级理论,将金字塔去掉“自我实现层级”,截成两截,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1、该模型缺乏实证研究,只是做个框架参考,为了便于分类,将其分为三个层级;
2、自我和真我的距离为纵坐标,并从下到上递增,当距离无限接近于零时,则人的需求倾向为自我实现;
3、每个阶段的生存感和存在感的需求倾向不同,比例也不一样;
4、当用户的自我和真我的距离越接近时,则对应存在感与生存感的比值会提高;
5、正如和用户体验是基于主观的体验一样,存在感和生存感也是基于主观的体验;
6、屌丝身份转化的条件:生存感压力开始消失并具有安全感;上升无力感开始消失;开始呈现向自我实现方向追求的趋势;
7、屌丝是可恶同时是可爱的:可恶的是放大的自我会伤及无辜;可爱的是在不利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基于以上,对于产品用户需求来说,我们可以抽象出两个通用的核心用户体验目标的原则:
1、减少屌丝的生存感压力;
2、辅助实现屌丝的存在感。
从数据信息流的角度来谈:
1、主动的信息流诉求有助于减少屌丝的生存感压力,这里指的是信息流的来源取决于用户明确而预先的行为(如带有自主目的的订阅栏目和增添插件);
2、被动的信息接收无助于减少屌丝的生存感压力,甚至有可能增加(如无价值的信息推送,无关的聊天话题被动接收);
3、当屌丝本人成为信息流的一部分时,有助于增加屌丝的存在感(如成为新闻中的主人翁,无论是正面或负面形象);
4、当屌丝本人在信息流中占比越高,则存在感越强(如其他人对屌丝本人的评价,一般来说,非负面评价属于正相关)。
——————————————————————————分割线
从屌丝层级理论来看微信
说到微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里先简单介绍下微信版本的迭代历史:
⊙从2011年1月发布微信版本1.0到版本2.0之间,完善会话功能,基于通信录打通用户主动性的信息流通道;(寻找和邀请)
⊙从2011年5月发布微信版本2.0到版本3.0之间,实现并完善语音异步对讲功能,根据QQ账号体系、手机号注册、基于LBS,选择性地拓展了信息流通道;(保护隐私)
⊙从2011年10月发布微信版本3.0到版本4.0之间,实现微信国际化转变,通过插件功能增加使用趣味性;(摇一摇、漂流瓶等、提高用户粘度)
⊙从2012年4月发布微信版本4.0以来,从IM切入SNS,推出朋友圈,并打造完善微信公众平台,同时通过二维码切入O2O。(从移动通讯应用到社交网络、平台的跨越)
在微信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漂亮的部分,大量的细节设计把IM、SNS和平台化(公众账号和未来的轻APP)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其中不乏创新的地方。
这里让我们利用原来的屌丝层级框架来看看:
1、对于生存感压力比存在感渴望强烈的屌丝层级用户来说,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在于微信应用外,房子、车子、票子甚至约炮等,微信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 单纯信息流的获取通道,个人特质在信息流中的占比较少。微信如果能在减轻压力上给他们带来帮助,则是个加分点。但也要注意该层级在整个用户群体中是更具有 骚扰级别的负外向性的。
2、对于存在感压力比生存感渴望强烈的屌丝层级用户来说,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在于微信应用内,尤其是社交功能,微信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展示自我的平 台,即使鸟儿飞过,天空也要留下一点痕迹,个体特质和展示在信息流中的占比较多。微信如果能在增加存在感上给他们更多“惊艳”的选择,则是个加分点。该层 级在信息流中更容易有无价值的产出,从而容易有信息噪音。
3、对于生存感压力和存在感渴望具有动态平衡的屌丝层级来说,笔者估计在屌丝层级中占比会比较高,介于前两者之间,相比而言,对“屌丝”有更强的身份认同。
接着再看看微信这个应用能给这些屌丝带来什么?
1、IM体系:主要是基于移动端的异步即时通信(支持语言等多媒体)
廉价的信息流;具有性喻向的摇一摇,倾述发泄用的漂流瓶,名片,通信录等
2、SNS体系:朋友圈
降低评论和赞的显示层级,黑名单,选择性发送和接收,基于六度原则的可视评论,默认图片发送机制
3、平台体系:公共账号和未来的轻APP
订阅功能,二维码,自动回复,发送限制(碎片化)
4、其他:系统插件的个性化,具有视觉降躁的进入界面(圆形月亮锁定视觉流)等
以上只是列举一部分,要一个个细节讲估计篇幅太长了,但我们将其抽象成信息流,我们可以看到微信在完善信息流阀门的努力,让其容易开,但是又不让其足以开得很大。
移动IM体系放大了从其他体系无价值信息流对屌丝的骚扰,但是当我们俯视整个信息流时,我们会发现信息流往往在一个屌丝圈子里面,溢出比较少,这是圈子本身趋同性所决定,如果能赋予这个圈子自我限制并优化信息流的能力,将有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流的生态系统。
最后总结一句话,屌丝在信息流里释放压力,同时也在获得压力,在信息流里证明自我,同时也在偏离真我。
此时此地你就在这里——各位屌丝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