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Startup

中国互联网的最佳创业机会不在内容,在工具或应用

中国互联网的创业趋势和主潮流,除了以张朝阳为首的那批开创者,之后的第二波、第三波一直到现在的移动游戏波,整个趋势虽然是成规模跨越发展的,但其中包裹了太多不健康的暗流,充斥着中国式小聪明的各种悲喜剧。

一、创业逻辑的四个层次

    正常的创业逻辑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市场上已经有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快速去复制,想着“捞一笔再说”;
    第二层次,在熟悉的领域有一定资源人脉,可以快速起家,再谋未来;
    第三层次,自身具备一定的技术、经验、团队储备,领悟到细分市场内部分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尝试异军突起;
    第四层次,对未来用户的消费习惯、心理需求有一定前瞻,去做把握未来的创业。

    在这个层次划分下,国内互联网尤其是游戏领域的创业,基本处于第一层次,完全被风投、资本的利益需求所驱动。甚至比改革初期东南沿海地区加工业、快消业的 疯狂山寨还要不理性。而第一层次的创业,命运轨迹也非常清晰,涨潮一般的来,退潮一般的去,很少有能持续2年以上的。在这样的潮流里,往好里说,大浪淘 沙,去伪存真,适者生存,培育了一批明星企业;往不好里说,造就了一批不那么光彩的原始积累榜样,用利益扼杀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真正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放缓 了产生国际性互联网巨头的脚步。

    过去的几年尤其是过去的一年内,接触了太多的网络游戏领域的创业者,其中包括很多的大学毕业直接创业者,聊到对游戏的理解、对行业的理解、对市场的理解、 对团队和企业的理解,大多只能在某一个方面略说一二。而问到他们创业的底气和动机,大多是已经做了一个产品的DEMO,是直接参考某某游戏调整的。

    对他们而言,花一笔小钱在行业内就可以公开买到绝大多数已成功游戏的完整代码,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然后通过外包公司,换一套美术的外皮;根据模仿游戏的私 服用户的需求,更改一些数值。一款所谓的可以支撑起一个新公司的“新产品”就出现了。拿着这个产品,就可以到处去谈投资、谋发展。

    确实,当知识产权保护几乎没什么门槛,投资热钱又那么的疯狂,而整个市场又只以赚不赚钱为唯一衡量标准时,这样的短平快的第一层次创业模式,又怎么可能不成为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绝对主流。

    对目前中国互联网很多的创业者而言,在聚会或私聊时,他们最喜欢的共鸣就是:先别谈理想,抄个产品赚了钱再说!是那么的理直气壮,又那么的迎合现实。

    部分一线公司团队出走组建的第二层次创业企业,和以王峰的蓝港、裘新的梦工厂为代表的第三层次创业企业,在目前的中国互联网届,已经算是典型的正规军了。


二、第一层次创业成为主流的后果

    从端游潮、社交社区潮、博客潮、页游潮、微博潮、移动应用潮,到现在的移动游戏潮,除了现在刚开始风靡的,前面的平均热度都没超过2年。都是一窝蜂的蜂拥而上,一窝蜂的跟随转型。而这一窝蜂的风向标是什么呢,是大公司、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的分析报告、投资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的创业企业,不是想着如何去做好自身的产品,而是怎样做出迎合投资圈喜好的数据,然后获得投、融资,直到解套;而不少的投资者,也不 是全想着产品、企业是不是健康发展,更多的是一看到苗头不对,怎样快速的再融资,降低损失甚至盈利出逃,包括如何包装上市后好尽快安全着陆。

    有了这样的利益驱动链条,各种互联网的机遇,怎么可能不出现快速的潮起潮退?因为很多新兴企业的目标根本就不是市场、用户的长期需求,而仅仅是如何借助用 户目前的短期需求实现资本利益。结局就是本来可以深挖掘的市场,在肤浅面前快速消耗掉用户的热情和信心,一起转移进下一个所为的机会点。

    这和蝗虫过境时何其的相似。大军过后,用户的信心如草木般消失了;跟随性的企业在虫王吃饱远离后大量病、饿死了;只有那些引导着方向的,大部分振翅高飞,去向不明,酝酿着下一波虫灾。


三、中国互联网的最佳创业机会不在内容,在工具或应用

    那么,中国互联网的最佳机会到底在哪里?

    一是从国际性巨头来看,苹果、微软、索尼,包括我们的腾讯,有哪个不是技术产品、技术应用为根本!互联网内容领域,除了暴雪尚可,其他老牌纷纷陷入窘境。 即便是暴雪,那点规模,和这些巨头比起来,是何其的渺小。内容领域最大的痛苦就在于,除非你能衍生出迪斯尼那样的百年品牌,否则就永远需要和哪怕刚成立一 天的内容企业去同等竞争。

    二是从用户的习惯来看,十年前我们说PC化,现在我们说移动化,那十年后呢?这种表象上的划分其实是极其不科学的。就说现在的移动高潮,本质上是因为 3G、4G技术上的驱动,带来了网络的便捷,产生了短期内小屏幕的使用高峰而已。但在单纯的固态屏幕角度,用户只能忍受一只手能握过来的大小,再大是接受 不了的。

    再从我们本身倒推网络娱乐的体验需求,所谓移动上目前最火的应用类、娱乐类、阅读欣赏类,貌似达成了一定的碎片化市场,但我们本质上是不是更希望在超大屏 幕上去更爽快的体验、更连贯的长期的体验这些内容呢?相信很多已经拇指关节病、眼睛手机病的用户,开始强迫自己远离手机,回归大屏幕了吧?

    那么大屏幕是不是就一定是PC机、电视、电影屏幕?这恰恰是未来最有可能产生国际级巨头的领域。

    国产硬件领域,早就开始了在电视屏幕上上网的尝试,并有所突破;各家互联网企业,从盛大开始,早就开始了数字机顶盒的摸索,期待着能三网合一后的领先内容 平台;国际领域内,很多企业都在摸索,是不是可以用那么一种装置,直接就在一把随身携带的按钮上,或者手表上,轻轻一摁,甚至一声语音指令,马上在你的面 前空气中,投射出清晰的等比例光影屏幕,体验你想要的内容和应用。

    这样的等比例、随时实现的屏幕形式,是不是就是我们内心最潜在的共性需求?那这里面会酝酿出多少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创业机会!新的阅读方式门户、新的浏览器、新的各种应用和工具、新的娱乐体验内容等等,任何一个角度突破了,都有可能形成新的硅谷核心。

    而一旦技术上实现了这样的屏幕形式,我们现在积极探讨的所谓碎片化应用、内容,又是多么的狭隘,多么的短视,又是多么的具备被随时替代性。因此,移动碎片化,最多只能是技术升级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或者是某一细分用户的阶段习惯,而不是最佳的有长期生命周期的共性市场。

    当然,很多人说,偏硬件技术不擅长,我们只懂得内容。那根据未来趋势的分析,内容领域反而更应该在类似所谓传统端游的基础上去挖掘、延展,去更深入、更细 节的展现,去更长生命周期的策划和开发,而不是碎片化。毕竟,快餐、快消费谁都可以做,谁都需要苦闷的每天想下一天的生路在哪里;除非你连锁垄断。否则, 依然只能仰望、羡慕那些长篇巨作的生命力和长期利润!

    马云在一次访谈中说,目前中国最聪明的人几乎都挤进互联网了,导致竞争无比的激烈;反而一些传统或者被忽视的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更好的机会。

    那么,我们这些“聪明人”,又到底该选择第几层次的创业,是捞一笔去养老,还是带着一点梦想和理想的,去创立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帝国?相信所有创业者都还是有一些梦想的,否则也不会大胆跨出第一步。真心祝愿,将来有一天可以吹吹牛:某某国际互联网巨头是和自己同一批创业的!

    等待上游突破后的施舍,不如自我挖掘,把握未来。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