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各种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对时间的焦虑感和无所适从感也前所未有,“思想浅薄”也慢慢成了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描述。
互联网时代的多种媒介形式的存在,尤其是媒介移动化和多样化的存在,让以往连贯的时间完全分割成若干片段,时间也极度的被碎片,人们总是忙于快速游走在各种媒介片段中,而丧失了主动思考和连续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媒介形式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碎片化媒介时代”的因果!
印刷媒介时代,文字代替了口头传播,文字本身也具有了更高的语义,具有了更多可以延伸的意义,文字之间有了更多关联。所以,印刷媒介时代的内容是具有很强 逻辑性的。即便报纸或杂志上的语言在今天看来是太长篇幅和晦涩拗口的,但这种逻辑性是当时的受众可以通过细细阅读来完成理解和消化的。
难道说我们如今的受众理解力不如那个时代吗?不是,印刷时代媒介承载的内容让受众习惯了那种语境,培养了特定媒介形式下的思考模式,并且有充足的时间来训练这种思维逻辑。
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最明显变化是媒介的升级和变革,从口头传播到印刷媒介,印刷媒介到广播(听力),广播到电视(视觉画面),电视到各种各样的新媒介(超 简单内容),每一次技术的升级带来的一定是媒介的变化。媒介内容的形式对于受众来说是越来越向“简单化”和“多样化”发展的。
不是技术本身让人的思维变弱或变笨,而是技术的发展让媒介的形式变革,而媒介的形式决定了媒介的表达方式和传播的内容。
所以,如今看似一切为人“着想”的“傻瓜式”媒介,让内容的“表达方式”变得越来越简单,尤其是新的社会化媒体要求表达字数尽可能简短,符号化代替了文 字,随意的只言片语代替了对文字的斟酌。因此,内容的更简单化和多样化让受众失去了细细思考、连续思考和对内容顺利理解的条件,当先决条件消失后,思维的 退化似乎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比如,在美国的广播媒体发展时期,总统选举的辩论是在广播中进行的。双方辩论和陈述的时间大概要持续6、7个小时之久,并且广播演讲的用语都是比较复杂的 书面语,但是,听众却能津津有味的听完这么长时间的演讲,并能理解广播演讲中复杂的句子结构和隐含的意义。如今谁能在没有任何图片的情况下容忍7个小时的 演讲?即便是2、3个小时呢?
如今受众的时间已被不同形式的媒介占据,并分摊开来,在连续的较长一段时间内要在一种媒介上完成一件有助于思考的事情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媒介也开始按照受众的碎片时间安排碎片内容和简单内容,复杂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而技术的发展也是极尽所能的让人少思考,各种智能技术、读心术技术(思维控制)、机器代替人思考和操作的技术开始大量出现,它们确实让媒介的形式更加高级,更围着人的“方便”而着想,媒介的内容也随着媒介形式的变化而多样化简单化碎片化。
但是,这样的结果是人们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少,没有精力去理解较为复杂的信息,并且会越来越依赖技术或者媒介创造的这种环境。
受众乐于“简单至死”。媒介形式造就时代文化!
如今阅读已成为对时间奢侈掌控的代名词,相反,微文字、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成为主流。
技术创造出的一切对受众来说都是“舒服”“享受”的,就算思维退化或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退化,他们仍是乐于其中的。对于时间碎片稍纵即逝的焦虑和恐慌 感,他们的处理方式是越来越深的投入到简单中去,麻木沉浸于技术和媒介塑造的环境中,并还会对它们拍手叫好,而对自身丧失的东西浑然不觉。
受众虽不是无脑子的靶子,但是媒介营造的整个环境和文化是受众无法逃脱的。在媒介与受众的杠杆中,媒介始终是主导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媒介总有一种功能会“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因此,什么样的文化盛行是跟媒介的发展直接相关的。
电视时代的文化中,人们需要一种对于视觉和听觉都没有过高要求的“平白语言”,视觉画面的冲击决定了相对感性的文化存在,也是受众思维简单化的开始。而新技术支撑下的新媒体时代,快餐文化和“浅文化”成为主流,也是思维最简单的时代。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里,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