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 Aileen Lee 的文章,是 Cowboy Ventures 的创始人,原文发表在 TC 上。
许多创业者,也包括资助他们的风投家,都想要建设一家 10 亿美元级的公司。
为什么投资者似乎很看重“10 亿美元级退出”?历史上,顶级的风投基金是广种薄收,对很多公司投钱,但仅靠在少数几家公司的取得所有权就能获得回报。此外,传统风投基金规模已经扩大,要求更大规模的“退出”才能获得可接受的回报。比方说,哪怕只是返还风投基金 4 亿美元的创办资本,也需要拿到 2 家 10 亿美元估值公司或 1 家 20 亿美元公司 20% 的股权然后在其被收购或上市时才能变现。
那么一家初创企业如何才能达到 10 亿美元的估值?看看 Facebook、LinkedIn 及 WorkDay 等,我们可否以史为鉴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Cowboy Ventures 的团队建立了一个 2003 年 1 月至今最近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含上市和未上市)的美国技术公司的数据集。其发现如下:
1、 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俱乐部”有39名成员。在获风投的消费者及企业软件初创企业中的占比为0.07%。
Cowboy Ventures 综合各方数字认为最近 10 年约有 6 万软件公司获风投资金。0.07% 意味着每 1538 家初创企业才有可能冒出一个独角兽。
独角兽的估值情况
2、过去10年,每年平均新诞生4头独角兽,其中Facebook属于“超级独角兽”(价值超1000亿美元)。每10年大约诞生1-3头超级独角兽。
每年新诞生独角兽的数量
1990 年代的超级独角兽是 Google,目前市值将近 Facebook3 倍,以及价值 1600 亿美元的 Amazon;1980 年代是思科;1970 年代是苹果、Oracle 及微软;1960 年代是英特尔。从中可以看出,每一波的技术创新都会催生了若干的超级独角兽。(那么未来 10 年的技术创新潮又是什么呢?移动吗?)
除 Facebook 外其余 38 家独角兽的平均价值为 36 亿美元。
3、面向消费者的独角兽潜能更大,累计价值更大(即便排除Facebook也比企业型软件初创企业大)
尽管最近面向消费者性初创企业的投资热似乎有些冷却,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 20 年有 3 头超级独角兽都是这个类型的:Facebook、Google、Amazon。此类独角兽的累计价值(不计 Facebook)比企业型超出 60%。在未上市的独角兽中有 85% 也是此类的(Twitter、Pinterest、Zulily 等 )。
4、但企业型独角兽平均价值更高,融资相对少很多,即投资回报率更高。
企业型独角兽平均融资规模达 1.38 亿美元,目前价值是融资规模的 26 倍。投资回报率高的 3 个典型是 Nicira、Splunk 及 Tableau,融资规模小于 5000 万美元,但平均价值达 38 亿美元。而 Workday、ServiceNow 和 FireEye 现在的价值更达到其融资额的 60 倍。
而面向消费者型独角兽平均融资额为 3.48 亿美元,比企业型的多 2.5 倍,而价值为融资额的 11 倍。这说明面向消费者的初创企业要想在快速变大的环境下去的巨大成功需要更多的资金。而创始人及投资者需要对过去 10 年消费者互联网公司估值过高负责(注:现在似乎已经接近泡沫边缘了)。
5、商业模式可归为4类:消费者电子商务、消费者受众、软件即服务及企业软件。
1)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指的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共有 11 家);2)面向消费者受众型的公司一般服务是免费的,靠广告或管道货币化(11 家公司);3)SaaS 指用户付费使用基于云的软件(一般采取免费增值模式,有 7 家公司);4)企业型公司:即企业购买使用的大规模软件(10 家公司)。
这些公司里面只有 4 家采取移动优先的策略,不过这也不奇怪,因为 iPhone 手机 2007 年才出来。
6、成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冲刺:平均需7年以上才会发生“套现事件”,这还不包括清单中有1/3者仍未上市。变现之路漫漫。
这些公司里面只有 YouTube 和 Instagram 属于异类,成立大概 2 年就被买家(Google、Facebook)以超过 10 亿美元收购。此外被收购的 9 家公司平均估值为 13 亿美元,这个数字也许是收购者的最佳出手时机,以免拖到后面负担不起。
7、20多岁缺乏经验的创业者属于少数异类(outlier)。30多岁受过良好教育且有履历的创始人创业最成功。
这些公司创始人创业时的平均年龄为 34 岁。
是,Facebook 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创业时的年龄仅为 20 岁,但第 2 成功的 LinkedIn 的创始人平均年龄却是 36 岁,而价值排第 3 的 Workday,创始人平均年龄达到了 56 岁。但是这些独角兽当中 80% 者至少拥有 1 名联合创始人此前是有过创业经验的。而且创始人当中大多出身名校。但是有 8 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中途辍学的,而前 5 家最有价值公司里面有 3 家的创始人是中途辍学的(Facebook、Twitter 及 ServiceNow)。
受众驱动型的公司,如 Facebook、Twitter 及 Tumblr 的创始人创业时的平均年龄最小,为 30 岁;SaaS 及电子商务类创始人的平均年龄为 35-36 岁;企业软件创始人平均年龄为 38 岁。
创始人人数情况
绝大多数的独角兽都是联合创业(35 家),平均的联合创始人数为 3 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有多年的合作史,90% 的联合创始人要么是同学或者一起工作;60% 的联合创始人之前曾一起工作;46% 的曾是同学。而且联合创业的公司价值要比单独创业者的公司要高。
8、所谓的“大转折”(Big pivot,即起初开发的产品跟最后成功的产品差异巨大)亦不在多数。
90% 的公司都致力于最初的产品愿景。最后成功的产品跟原始产品不一样的只有 4 家公司,都是消费者型的:Groupon、Instagram、Pinterest 及 Fab。
9、 旧金山(而非硅谷)成为独角兽之家
39 家公司里面有 27 家的总部设在旧金山湾区。
10、独角兽俱乐部创始人的多样性不强
当然,这 39 家公司本身就是 0.07% 的异类。指望通过它们找出一些有成为独角兽潜能的初创企业企业并不现实。但还是有一些地方表现出惊人的共同点的。比方说 90% 的企业型公司创始人 /CEO 拥有技术学位;公司大部分拥有 2 位以上的联合创始人是同学或同事;大部分公司均至少有 1 位联合创始人有过创业经验;创始人大都在 30 岁以上。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独角兽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尽管一般的授予期为 4 年,但最有价值的那些公司往往至少需要 8 年的时间才能“套现”,且大多数公司创始人都会呆到套现之后。在此期间独角兽往往要大量融资。因此,这些创业团队有能力对公司的美好愿景达成共识而不会收到经济景气的影响。
现在的问题的是未来 10 年又会有哪些新的独角兽成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