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疗

反精益创业第一章:精益创业的局限性和不足

 一、什么是精益创业

 

在开篇,Dr.2 就要指出,本文所写的“反精益创业”不是反对精益创业,而是用另一种与精益创业相反的思路和方法来进行创业。

 

2012 年 8 月,硅谷创业家 Eric Rise 在其著作《精益创业》(Lean Startup)一书中提出“精益创业”这一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先在市场中投入一个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有价值的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优化,以期适应市场。精益创业的思想部分来源于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理论,它的原则包括有吸取每位员工的知识和创造力,把每批次的规模缩小、实时生产和库存管理,以及加快循环周期。

 

精益创业最主要的几个工具分别是:

 

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MVP - Minimum Viable Product)。它是指将创业者或者新产品的核心创意用最简洁的方式开发出来,可能是产品界面,也可以是能够交互操作的原型。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导演准备拍摄一部 2 小时的感人至深的电影,MVP 就是这部电影的 2 分钟预告片或者简介,稍微有所区别的地方是,预告片通常是电影拍好之后再剪辑的。而 MVP 可能是我们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启动制作过程的时候,就先做好的粗略但核心功能具备的产品,然后去投放市场;或者边做边出,不断试水用户的反应,其重点就是简单、成本低,但是却能展示产品的主要特色。

 

客户反馈——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最终用户那里获取针对该产品的意见。

 

快速迭代——针对客户反馈意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调整,融合到新的版本中。

 

试错——选择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应用在待解问题上,经过验证后如果失败,选择另一个可能的解法再接着尝试下去。整个过程在其中一个尝试解法产生出正确结果时结束。

 

Dr.2 认为上述这些方法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实为创业者的必读参考书。而且目前很多的投资人、创业者、业内人士或导师等等,都常常把痛点、试错、快速迭代、极致用户体验挂在嘴上,三句话不离“精益创业”,可见其理论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是正如 Eric Rise 在本书包括后面所著的《精益创业的实践》,以及多次公开演讲中所表示的,他为自己的理论划定了范围,在行文中做了很多假设和让步,并谦虚地承认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反观目前国内的学术界和企业界,却是一边倒的支持,一窝蜂的实践,到处是言必称精益创业的“风师”和创业者们。

 

我认为这是对精益创业理论的生搬硬套,缺少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具体分析判断,相当多的人甚至陷入了机械模仿和屡战屡败的窘境,但是之后他们却并没有深入反思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足。

 

Dr.2 认为,通往成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精益创业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创业者,其理论存在系统性的局限,这些是大家所忽略的,但却可能会给企业运营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下面我们就来阐述精益创业的局限性。

 

 

 

二、精益创业的系统性不足

 

1、缺乏全局观

 

精益创业有时候过度强调 MVP,这会导致企业忽略总体节奏,缺乏全局观。就如同下围棋,缺乏大局观意识的人在下棋时,往往盯着局部战斗不能自拔,有所小成便沾沾自喜,却忽略了整体的平衡,看似到处占便宜,可为什么还是输了呢?高手和普通棋手的区别之一就是“全局观”,高手在下每一步时,都会时刻关注着其与全局的影响,考虑对手之间的博弈,并且还要能从众多可能性的下法中,挑出胜率最大的。

 

医生为患者治病也是如此,当你面对不同的患者个体时,哪个治疗更好,哪个手术更安全,如何通过各种方法达到最优治疗目的,这些都需要在制定治疗方案前用心准备,并充分考虑个体化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思考。创业与高手下棋、医生治病是一样的道理,因此我们不仅要顾及到公司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细小问题,还要注重全局的统筹。创业者在项目启动之前和不断进展的过程中,都要不断尝试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2、缺乏前瞻性

 

MVP 过度纠结快速迭代,希望迅速抓住客户的痛点,获得客户反馈意见后再快速对产品进行调整。在医学诊疗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模式,好比吃了止痛片,头不痛了,但是引起头痛的真实原因还是存在着,我们要寻找到真正的病因,同时既对因也对症。而且如果只利用 MVP、试错和快速迭代的理念,那就永远做不出苹果和特斯拉,因为他们都是进行前瞻性开发的,他们的理念是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精益创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反复强调产品的不足和局限性,快速更新的过程。而大多数创业者在实践的时候,会过度看重局部,把某个痛点做的非常深,从而忽略了产品的长期计划性。从军事上来类比,就是在两军对垒的时候,派出一队轻骑兵,深入敌后想要擒王,这在历史上也确实是有成功的范例。但是如果轻装带军,深入敌后布局太深,一旦受到敌军全面掩杀,那时候队伍再调整已经不及了。商场如战场,如果初创公司只一味推进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建设,忽略了其他部门的发展,那么部门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一旦公司运行出现问题,需要调整策略时就会处处掣肘。

 

举一个普遍存在的例子:某初创 TMT 企业,现有 20 名员工,其中 15 名都是工程师,花了 1 年的时间研发出了一个产品。他们希望在产品完成后,可以无须营销,一炮而红,或者快速融资,吸引精英人才加盟。然而“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产品完成后,由于没有相应的营销和推广团队来匹配支撑,一旦发展不顺利,企业便会瞬间陷入困境。

 

大型成熟企业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和各种资源,可以进行调配,但是初创企业没有。同时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人事储备、团队磨合直至稳态,都需要至少 1 年时间。而仓促应战必然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当临时培养、突击招聘不断消耗钱人财物和时间成本的时候,那其他人怎么办?是不是解散、降薪或者裁员,然后等你需要的时候,他们再从天上掉下来?因为公司的团队化运营需要“流水不延迟”才能大幅提高效率,而一旦出现严重“短板”,往往会使企业成本大幅飙升,甚至失控,引以为傲的强大工程师团队反而会变成“尾大不掉”。待到此时,企业其实就已经“僵”掉,领导者会左右为难,如何决策可能都是错。“昔时因,今日意”,看起来似乎是现在才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3、一遇挫折就转型,归因为“试错”

 

从理论上来说,精益创业就是要快速试错迭代,用小规模的代价来替代因为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你却很难判断什么是真的错了,什么是自己的愚蠢,什么只是需要坚持与再坚持一下,而不是一遇挫折就转型。其实往往并不少见的情况是,并非项目本身存在问题,只是项目需要时间和持续不停的努力去积累,需要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精益创业的系统性不足会导致创业者在实践中,一直不停地摇摆,并且逐渐把这种摇摆当成了一种常态甚至是引以为荣的“准则”,这是非常危险的。在我们军事上有一种提法,只有错误的动作,没有错误的口令,这是因为一旦指挥员事实上不停地转换方向,改变策略,不断否定自己,就会大概率地动摇军心,也非常难以让团队成员去全力以赴,所以很多初创企业在一年内会出现离职潮,这与此大有关联。好的项目往往是磨出来的,成功往往就在团队能够多坚持一下,指挥员能够更坚定信心。创业如同一场战役,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强大的对手,需要有亮剑精神。

 

从战略的角度看,即使是创业企业也需要有长期计划,这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远景,整体推进而不是一味硬闯赌博。即使遇到小的挫折,也可以提前进行预判和调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长远目标更重要。大海中有迷雾,有风暴,有暗礁,也有灯塔,一切都是未知……我们带着罗盘远方前进,航行中我们可以迂回,可以撤退,可以调整方向,可以顶风前进,但是不管中途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仍然需要朝着比较终极的目标航行!

三、创业与做小生意

 

“我们要牢记药品旨在治病救人。我们要始终不忘药品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得越清楚,利润就越大。”

——默克制药

 

在实战中 Dr.2 发现,国内的很多所谓创业者,他们在创办企业的时候,考虑更多的只是自己,是名与利。王朔总结:很多人想要做所谓的成功人士,其目的就是,赚一笔钱,然后让别人知道。很多精益创业者,在项目立项的时候没有关注宏观大势,忽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用户降低成本,他们关注更多是自己的私欲,这样的“精益创业”,从它生下来那一刻起就只是小生意而已,不能叫创业。就像由于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和舆论导向的倾向性,把大学生卖米粉,摆地摊,贴手机膜也美化宣传为勇敢创业,但大部分最多只能算社会实践或者为自己打工的小买卖。

 

1、什么是创业?

 

第一,创业就是要建立一份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未来可以独立运行的,并能够转交给别人管理的。

 

第二,创业者由此可以获得财务自由,人身自由以及精神自由。

 

第三,创业是一个“创造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

 

三者中缺少一个,都不能叫做创业。只有企业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才更容易获得持久动力和全局平衡,便于吸引人才,组建团队,打造坚实的基础,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2、精益创业的“小生意”误区

 

精益并不代表“小”,这里很多创业者会有一个误区,就是许多大人物也是从小生意做起的,所以我这么做,未来说不定可以“屌丝华丽逆袭”。比如娃哈哈的宗庆后卖了 11 年冰棍,后来成为了中国首富;俞敏洪考了两年大学,从偷摸做家教和补习开始,后来创办了新东方;马云落榜两次,第三次因为扩招才勉强进入大学,之后创办阿里巴巴,每天背包去企业推销自己……

 

这里面是有一个逻辑问题的,的确很多成功人士是从做一些不起眼的小生意开始的,但是做小生意的人多了去了,考试落榜的人也远比录取的人多,每天无论电话推销还是上门拜访都是数以千万计。但是他们能脱颖而出,却是因为这些人的与众不同。宗庆后在长期农场劳动中和后来推车卖冰棍的闲暇时间,看了大量的书,完成了知识储备。翻开他的讲话,你会发现:尤其是MZD选集中关于仔细调研、实事求是、把握宏观大势和战略战役执行的理论和实战素养,对其未来的商业帝国构建起了巨大的作用。那么有几个做小生意的可以坚持每天读书哪怕 1 年(故事会和知音这种比较有深度的书除外)?俞敏洪是拎着浆糊桶刷电线杆广告不假,但是他在事业已经比较顺利的时候,还能把大量的股份稀释,去完成“三巨头”的加盟,有几个做小生意的人有此胸怀并能够做到?马云在他还只有十几个罗汉,被迫在家办公,吃了上顿不知道哪里找下顿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宏观大格局,提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之企业纲领。

 

所以刻意强调“屌丝逆袭”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基本的形式逻辑悖论,类似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原命题和逆命题之间的关系。

 

精益创业的另一个误区是很多创业者即使在创业初期将伟大的理想和价值观写在了纸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生活所迫,成本的压力,现实的摧残,却无法坚持,随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做越小。

 

没有人会为了别人的私欲,去买车买房娶媳妇而奋斗。但是我们却可以为公益事业,为慈善,为社会发展,为这世上许多善良美好的事情去共同努力。当一个人陷入了只为自己利益的时候,往往只能做小事,因此很多精益创业的企业,整体格局太小,注定了只能称之为小生意。小生意当然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在发展中很难“随行聚力”,并不能吸引聪明才智之士加入和资源聚合,而会一直让自己比较辛苦,即使相对成功,挣了不少钱,也只能称之为大的“个体户”,因为企业离开了他就不行。而真正的创业者,他们的终极目标一定是“创业社会价值,胸怀家国天下”!

 

 

 

四、小米案例分析

 

小米是反精益创业的典范。

 

雷军,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他从 22 岁就进入金山工作,一直到 38 岁的时候辞去金山 CEO 职务,功成名就,是土豪级别。小米是雷军在 40 岁,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后创立的。但在真正开始项目之前,他整整花了 1 年时间去筹备,寻找行业内的顶尖人才,通过股份,薪酬,理想,情怀等,不断地去说服别人加盟。网罗超级精英,雷军能做,但是一般人做不了。因为他自己的背景和产业基础足够让别人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同时在业务生态的演进过程中,雷军在一开始就进行了深远布局,有一个长期计划,环环相扣。他首先花费了 2 年时间做 MIUI,然后悄悄地布局手机研发。MIUI 是小米科技旗下基于 Android 进行深度优化、定制、开发的第三方 ROM,目的是通过操作系统建立品牌辨识度和独特用户体验,建立小米在线应用商店,逐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而在整个小米的框架中,MIUI 却是标准的精益创业模式。其开发模式核心是 MVP+“试错”,不断地让用户测试,提出反馈意见,然后快速迭代更新,高峰时期每周一个版本。这种开发方式最大限度的避免了 MIUI 的系统开发工程师们对无用需求的投入,合理分配资源。而且,能够快速积累粉丝。在社会化媒体营销时代,沟通第一,创意第二。当初小米选出了 100 个超级用户,参与 MIUI 的设计、研发、反馈等。这 100 人也是后期小米粉丝文化的源头。从 2010 年 8 月 16 日首个内测版发布至今,MIUI 系统目前已经拥有国内外数千万其它手机的刷机用户,再合并小米手机的大量销售,轻松过亿。

 

雷军在当年已经看准了智能手机爆发的前兆,只要在早期牢牢地占据这个“天王山”,就必然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巨大价值。因此小米科技一开始就进行了顶层设计和长期计划,即使小米 1 代做的问题很多,有各种发热死机和故障的情况发生,但这对于整体的战略布局来说,只是局部的波动,然后总结经验,不断继续开发下一代更好的产品。同时早在小米这个概念诞生的时候,雷军就不断宣讲一个品牌故事:小米,只为发烧而生。这也可以理解为现在比较时髦的词—— 情怀,包含了人们大量理想和情感,能够让人为之努力,为之感动。

 

当然从现实来说,以前小米“一机难求”,用的人觉得自己挺酷,因为我“发烧了”,与众不同,但是如今门口摆地摊的都拿出了小米,一些“情怀”者瞬间有些崩塌,再加上竞争激烈、售后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其越来越重,成本越来越高,现在摆在他们面前又是一个新的问题了,不过这是后话,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是创业的乐趣,就像身为一个游戏发烧友的 Dr.2,如果玩一款永远都打不死的游戏,马上就会索然无味。

 

小米的整体战略发展架构是标准的反精益创业,尽管 MIUI 使用了精益创业的思想和方法,但是这仅仅是小米战略中的一部分。因为:有没有顶层设计,是精益创业和反精益创业的主要区别。

 

 

 

而精益创业与反精益创业,只是不同人的不同思路,不是代表谁比谁更好,条条大路通罗马,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而且在真正的创业过程中,大格局、重框架的反精益创业也经常会套用精益创业的思路去前进,如上文提到的小米。而精益创业在生态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向着反精益的思路上演进,就像 Facebook,从一个哈佛大学的男生评论女神的应用,到希望可以“连接世界”的社交网络。

 

第一篇文章发出来以后,我听到一些人说:Dr.2,你每天空发议论,到处调研,写文章骗稿费,自己的事也没做的怎么样啊?你成功以后再来说吧。还有人说,你这不过是空谈的鸡汤,没啥营养。我诚恳接受批评,不过我认为: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倾向,一个人成功了以后,就什么都变成了对的,随便他怎么说了。就可以肆意妄为,谎话连篇,连他早期的愚蠢也变成了美好的经验。如果另一个人失败了,无论他在那里述说什么都会被人嘲笑,似乎“败军之将,何足言勇”啊?

 

但是对于创业这件九死一生的事情来说,正如 Dr.2 在本文开头所写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为了追求“自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所以我也愿意实时记录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所思所想,留待历史和事物发展的真实结果去不断检验和批判吧,事后诸葛亮之类的事情没有什么价值。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Because we want freedom!我们生来爱自由!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