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创业,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策略
创业者的成功就是台北未来的繁荣
我一直在思考年轻人22K低薪的困境。其中当然存在企业赚钱却不加薪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台湾企业所处商品链位置的问题。代工一直是台湾主要的产业模式,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工厂之后,台湾却没有转型,反而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与环保低标准,产业、资金与人才统统登陆,继续从事熟门熟路的代工生涯。结果就是老板获利,但劳工薪水受到中国大量产业后备军的掣肘而倒退。与其道德性的诉求赚钱企业要帮员工加薪,不如改善台湾经济体质。台北市或许担不起台湾经济转型的重任,但至少可以打开可能性。
鼓励创业就是可能性之所在。
台湾人具有创业精神,这是台湾经济的活水源头。创业才是提供就业并解决失业问题的积极办法。
根据2014年全球创业精神暨发展机构(GEDI)的评比,台湾名列全球第六、亚太区第二(仅次于澳洲),远远超过新加坡、韩国、香港等。但是台湾整个教育系统都在教我们如何做职工,很少训练我们如何创业做老板。
过去几年,中央政府以YES Taiwan为名,持续推动「创业台湾计画」。行政院有13个部会,48项计画提出「青年创业专案」,又成立跨部会的「青年创业工作平台」,目前有130个育成中心,此外民间团体也推出各式的辅导中心与媒合平台,国际型商办中心也陆续进驻,整个台湾的创业计画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却绩效不彰。为什么想要创业的人仍然觉得困难?
台北做为首都,是台湾产业的大脑。鼓励并协助创业家成功创业,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策略。我思考的是:
第一,台北市有最多丰富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这是台北市最独特的资源,他们的经验、想法、与人脉该如何传承给新一代创业者,是重要的课题。
第二,个体户只能创立微小企业,将来应该鼓励团队创业,才能产生更大的创业能量。因此应形成创业聚落,让新创业者不仅有空间,有设备,有行政支援,更重要的是能互通资源,形成团队。同时有机会让产业上下游串联、同质性相同的新创业者可以结盟,甚至异业结盟,跨域合作,产生商机。
第三,产业服务办公室持续辅导新创业者,为他们提供创业补助金与顾问服务。
我的具体主张有:
一、设立老板学校
台北市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纵横商场,累积了各种宝贵的经验,同时对于市场脉动有敏锐的嗅觉,而且他们累积的国际人脉,都不是一般企管顧问或大学教授所能提供的创业知识。市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家,想办法将知识经验传承,提供必要资源如人脉等等,并设法协助新创业者与国际接轨,使创业者能走上成功的第一步。
市政府也将鼓励社区大学创办老板学校,提供在学及工作中的市民,一步步走向创业之路。
二、打造有效的创业孵化空间
市政府应该提供场地、设备及行政支援,让创业者产生互动与火花。
现在无论是公部门或是私部门,都抢着要设立共创空间,各地纷纷成立育成中心,辅导创业,这些创业辅导单位需要更多的资源。
育成中心虽然遍地开花,但缺乏整合。因此我主张市政府要提供在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共用设备,以供创业者使用。比方说高速网路、高阶3D列印机台、大型烘培机器、烤箱、高级摄影器材与场地等等,帮助创业者节省在大型设备上的投资。同时在创业空间设计上,应该有一定规模,产生创业聚落。期望能容纳许多的创业家脑力激荡,产生火花。因此,市政府要检讨法规,以便利此类场地的产生。
另外,这样的交流空间,也可产生媒合上下游资源的效果。比如设计者能够经此平台找到生产者;或者新创业者可以搭配失业者的经验与人脉,帮助发展其事业。因为对于失业者来说,创业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远远大于就业的风险,所以市政府在辅导失业者等待就职的同时,可以将其介绍给创业者,截长补短,相互帮忙。
此外,还要媒合校园研究与外部经营。校园内能够产生很多好的想法与研究,但皆无商品化,原因在教授或学生对商业经营陌生。未来将能藉由市政府的创业平台,媒合外部经营者,加速转型商品化。
市政府将辅导新创事业参与政府标案,并指定特定预算比例给予新创事业。
三、强化市政府创业服务效能
目前台北市创业服务办公室已提供许多创业补助金与顾问服务。我在当选后,将透过公开程序,选出有能力与创业经验的人来主导创业服务办公室的运作,并吸收成功的企业家来担任创业补助计画的规画与评审,并提供专业的创业顾问服务。
我的目标,是让创业服务办公室更符合创业者的需求,协助市民每一个创业阶段,确保创业成功率。目前创业办公室多从事转介、辅导的角色;未来我希望创业办公室的业务,是积极协助市民降低创业进入的门槛,并且透过一站式咨询与登记服务,由单一窗口专人协助,让创业者不再需要于台北市政府各处室之间跑来跑去。
我做市长,鼓励市民创业。你的成功,就是台北未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