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阿里12亿入股第一财经消息的曝出,“中国版彭博”、“传统媒体转型新思路”成为近日来最热门的字眼。
“数据+传媒”的新型融合方式,不仅仅使得马云和黎瑞刚两位领域大佬激情澎湃,甚至连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加带其他传统媒体机构也为之热心沸腾。
不得不承认,科技界与传媒界的首次“联姻”在气势上开了个好头,让日落西山的传统媒体重新燃起了“希望”。
最近几年,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正遭遇越来越多的网络和社交媒体“围剿”而陷于垂死挣扎的边缘,就连具有“时间增量”优势的广播,在4G时代和移动电台创业热潮的冲击下,也将很来迎来颠覆性的革命。
从2012年开始,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奔赴关张和重组的滑坡,最为明显的是广告投放遇冷。被誉为“媒体金主”的广告大客户联想,2012年将传统媒体上的广告投放预算砍到1个亿,2013年则进一步缩减到4000万;2014年年初,中国家电巨头海尔发函宣称将停止投放杂志硬广。
无疑,纸质媒体的没落是整个行业的缩影。纸质媒体的出路在哪?应该朝哪个方向前进?如今报人的迷茫就是整个传统媒体的心态。
尽管“第一财经”这个原创报道品牌在其领域内做到了极致,但是财经背后的数据挖掘已经遭遇瓶颈。实际上,第一财经先前成立研究院,就是希望突破这一瓶颈。可是经过多次尝试,证明依靠内容团队很难实现相关目标,亟待需要技术、数据储备、专业的团队。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也在寻觅传统行业“互联网+”的产业机遇。在马云看来,通过互联网参与传统行业改造,才能使得互联网企业更加具有生命力。
双方不谋而合,的确促成了科技界与传媒界的首次“联姻”。但仅凭这点该不够,关键是双方优劣势能够互融互补,最终实现“完美”升级。
阿里的优势,全球最大的商业数据公司,在电商、金融、物流、健康、文化等领域积累了庞大的数据。阿里旗下的B2B平台(阿里巴巴)、B2C平台(淘宝天猫)都可以为第一财经提供大量的数据,经过数据脱敏后处理,形成商业趋势报告。
阿里的劣势,大量的数据目前多停留在阿里体系内流动,没有数据流通就不能发挥价值,需要借助老牌媒体集团来变现。从规模上看,国内能和一财旗鼓相当的集团非常少;从专业上看,国内能媲美第一财经专业内容生产能力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
可以说,阿里和一财的“联姻”都能使双方获得更多利益。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传媒与大数据领域的资源优势,共同将SMG旗下的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数字化财经媒体与信息服务集团。具体执行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其一,第一财经数据将导入阿里系移动端。第一财经的商业财经数据将全面导入支付宝、手机淘宝等阿里系移动端产品上。其中包括基于拥有数亿用户的支付宝,第一财经已成为其股票行情系统的资讯服务商,第一财经财富管理资讯很快也将登陆手机淘宝。
其二,成立第一财经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投研资讯产品体系建设、财经数据移动终端研发、互联网金融智库组建等各项业务。立足于数据的DT财经移动终端正预计今年8月上线;通过对阿里巴巴部分电商大数据的整合挖掘,双方将在本月联合发布国内第一份《中国消费大数据报告》;汇聚行业精英和专家的互联网金融智库也将于近期成立。
两者的合作本就创造了无人能敌的“眼球经济”,但是“中国版彭博社”的论调似乎激发了全体中国民众内心的拼搏感和自豪感,让阿里和一财的合作具备了一种可贵的民族毅力。
可怕的是,民众只顾着欢呼雀跃,却全然忘记了媒体最核心的本质。在传统媒体商业化之后,谁来维护其“公正性”呢?
当媒体开始注重商业价值之时,其本职属性自然就会弱化。
2012年的内地媒体,在报道牛奶、白酒塑化剂等食品安全方面就多次走偏。有人图一时痛快,吸引眼球,只及一点不及全局。这样做首先害死的往往是行业里做得比较好的龙头企业,因为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根本没有什么报道价值。而在害死龙头企业的同时,随之殃及整个行业。结果,是一个个行业相继被妖魔化,行业中原本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也在不断衰落,我们的整体食品安全问题,不是越来越好转,而完全有可能越来越差。
毋庸置疑的是,在传统媒体公信力日渐式微、发行量和广告每况愈下的情形下,一些媒体深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的传播规律,背离客观、中立原则,故意不顾事实真相,以负面报道相要挟,向一些企业提出广告、发行等非分要求。
由此联想,第一财经发布的财经资讯等信息就能保证不偏袒阿里集团吗?会不会成为阿里集团谋利的传播工具?诸如此类的疑问,正是阿里与一财联姻的最大硬伤。媒体一旦丢掉公正性,最终伤害的将是整个社会体系。
我们的确应该恭贺科技界与传媒界首次“联姻”,因为这有助于提高媒体行业的“经济影响力”,但是也不能乐昏了头,丢掉维护公平正义的天然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