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教育020何其慎:别为“模式”狂欢

   今年在互联网+的风潮涌动下,热钱捧起的教育O2O模式忽而遍地开花,企业家们张口闭口大谈O2O,谈颠覆传统、谈线上线下一体化、谈通过闭环做实互联网经济。然而,尽管畅谈的内容听起来与“教育”渐行渐远,但在资本市场搭台唱戏的推进下,互联网企业依然获得了足够多的关注,同时也用“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或者“一对二教学”等口号博得了家长的眼球。

  然而,这种模式真的要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吗?教育O2O平台除了解决学生与老师的直接沟通之外,是否真的“革”了传统教育的“命”?客观分析一下后就可发现,为该种模式狂欢还为时尚早。

64b5b85a5e60ad06c61c737c6ac8af5f.jpg

  用户缺失之困

  互联网行业有个“潜规则”,得用户者得天下,所以在这几年谈到“互联网思维”的同时,做好“粉丝经济”成为一件大事。所以,教育O2O平台目前最重要做的事情是“圈粉”——拉用户。

  老师和学生都是平台上的用户,连结着平台上的供与需。但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刚上线的时候,用户为零,于是他们用资本的热钱去圈老师,并通过老师带第一批学生用户。等用户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去圈热钱。

  其实高薪挖人的事在每个行业中都不少见,只是这些教育O2O平台做了点让人吃惊的事,比如7万元煽动老师罢课、让老师一带一带学生过去从中拿提成等等,全然放下了教育界的水准,摆出了商业战场上拼死拼活的状态。而且,这种“高薪”聘请老师的行为还会导致原有教育平衡点被破坏,导致某些地区的教育质量下降。

  教育是学生与老师一体的,老师必须教导学生才能有收入。在学生来源方面,O2O的教育模式促使老师将自己的学生也代入这个平台,于是,老师间接成为了这个平台的销售人员,但却没有稳定的学生来源。虽然一般的教育机构设有前端线下门店,但O2O平台如何形成闭环运转依旧是个问题,所以面对用户的缺失,平台应当将目光放得更长远,短期高薪拉拢之后,如何圈住和圈进更多用户呢?

  盈利模式之困

  分析互联网企业可以发现,盈利问题的解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奔着上市去的,创业者往往早期把用户拉到足够多之后卖掉,或者直接圈进更多的钱上市,所以,他们基本不会考虑教育理想和长远规划。近期与O2O相关的概念股无一例外地大涨,侧面反映出了O2短期提振股市的一个作用。但对目前这些教育O2O平台而言,上市之路还太遥远了。

  而另外一条盈利的方法就是依靠流量,这就导致了入驻的老师的收入会因为在该平台上的排名而受到影响,如此一来,入驻的老师们之间就会存在排名之争,在这种环境下合作不高的老师就有可能在这种竞争下替他人做嫁衣,帮别人炒出了名气。长此以往,收入渐少的老师就会离开此平台,“名师”的价格也会不断炒高,不利于学生家长用户的长期利益,老师与学生用户的两端流失最后就会导致O2O平台的盈利受损。

  经营策略之困

  互联网兴起时,某些家教中介也曾借势做了网站,但后期多转型变为了线下培训机构,向教育精品化方向发展。这些教育机构在同家长、学生的磨合中有很大的改进,其中一项就是对老师的系统培养,让教学效果尽可能的标准化,如此教育才能精品化。

  传统教育机构转型为教育精品化经营策略,事实上是市场的选择。从新东方的调整也可以看出,从过去的大班都已经逐步演化到精品化小班,甚至教辅圈中的“一对一”模式也成为主流。

  这说明学生家长在选择线下培训的时候,对教学效果的要求放在了第一位,而价格的敏感程度并不是特别高。

  平台认为去掉中间环节就是经营的优势,只要有足够多的“买”“卖”用户,平台就能做得起来。但事实上,煽动教师“自立门户”的激情是有了,可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老师的生命力何在?只有“圈名师”的资本,但没有培养一流师资队伍的能力,就无法带动整个平台教学质量的提高,用户也会逐步失去平台粘性。

  此外,平台只是将交易环节放在线上,但教学环节依然是线下,这意味着传统培训机构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不可规避。

  新的模式、平台出现固然好,然而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新、捧新,需全面考量其到底能否有利于教育行业的发展。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发展时期,因此在教育O2O平台成熟之前,我们还需理智对待。教育O2O尚处试水阶段,唱赢市场颠覆还需谨慎布局。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