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跌至历史最低点3.51%,与6.76%的历史最高点形成强烈反差。两年的时间,余额宝的收益从波峰转入波谷这绝非个例,而是整个宝宝类市场的真实写照。
“宝宝类”产品日薄西山
权威监测数据显示,6月29日68只互联网宝宝的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为4.05%。在68只宝宝中,收益率超过5%的有10只,收益在3%以下的宝宝有6只。从万份收益来看,12只宝宝中只有2只宝宝上升,10只下降,预计整体七日年化收益率仍处于下行趋势。
很明显,宝宝类产品的高收益大势已去。究其原因,主要和以下三点脱不了干系。
其一,央行宽松政策。自今年4月份以来,央行相继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宽松政策,银行间市场上主要投资工具的收益率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行。而宝宝类产品的主要投标是银行间市场上短期货币市场工具,因此受整体市场状况影响,收益下降不可避免。
其二,存贷比取消。银行考核指标存贷比的存在造成银行间隔夜拆借市场庞大,而这个拆借的利息很高,经常以协议存款的方式出现。取消存贷比考核后,毫无疑问会导致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下降。而宝宝类产品的属性就是货币基金,收益率下降不可逆转。
其三,互联网金融喷井式爆发。2013年余额宝一炮而红,不仅拉开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的大幕,更重要的是引爆了整个行业的爆发。2014年,宝宝类产品可谓是遍地开花。前有腾讯、百度、苏宁等上市公司摇起了互联网金融大旗,后又银行、保险行业的紧追慢赶。市场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宝宝类产品的收益也就越南提高。收益下降,用户自然就会下滑。
P2P优势越来越明显
相比宝宝类产品的失宠,P2P网贷却越发显得精神抖擞。相关数据显示,P2P投资人数已经达到了113万人,而且上涨势头依旧很猛,这直接促进了整个行业的火速扩张。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代表,P2P网贷具备强大的优势,吸引着广大投资用户。
首先,目前国内P2P平台收益率大概在18%左右,远远高于宝宝类产品,这让其成为理财界的新宠。
其次,门槛较低。 100元起投的超低门槛,让P2P具备了普惠金融的特性,直接促使用户群规模成倍增长。
再者,作为理财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创新金融模式,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张银行卡便能进行投资,便捷的特性满足了广大投资用户碎片化、个性化的理财需要,更加迎合了80、90理财和消费主体人群的特点,一拍即合,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用户。
除了以上优势,P2P获得青睐的关键原因则是政策利好和资本涌入。
首先,国家明确了监管机构。2015年1月20日,银监会进行了架构调整,新设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部,牵头推进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P2P被划归至该部门监管。
据相关人员透露,P2P行业监管办法正在加速酝酿,有望在7月底出台。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将会给一直处于“野蛮发展”的P2P行业带来新的变化,引导行业走向健康有序的道路。同时监管政策也会淘汰那些资质较低、公司制度不完善、技术风控落后的平台,加速行业洗牌。
其次,国家为行业树立信心。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这不仅仅肯定了P2P在金融改革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讲,政策利好不仅树立了行业信心,而且还消除了投资者的顾虑。
再者,大量资本涌入加速发展。2015年开年以来,P2P行业的迅猛发展吸引了众多风投的青睐,更有银行、国企、上市公司纷纷介入,不断为P2P注入新鲜血液,促使着行业差异化和多元化发展。
与此同时,大量资本的涌入加速了行业竞争,致使整个行业进入大洗牌阶段,一些不合规的劣质平台被市场淘汰,一些优质平台则会占据有利市场地位,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P2P取代“宝宝类”产品指日可待
从宏观来看,中国金融行业垄断时间太久了,政府鼓励以“互联网+”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改革,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P2P行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从微观来看,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远未完成“金融+”的基本服务功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全面解决,供需失衡为P2P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实践来看,BAT三家等互联网企布局金融已经通过市场检验,形成示范效应,庞大的用户基础、金融服务需求、细分市场需求亟待满足和开发。
未来,P2P将是中国金融的下一个高地,取代宝宝类产品,甚至拯救宝宝类产品都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