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无关对错只是探索,罗永浩和罗振宇都值得尊重

无关对错只是探索,罗永浩和罗振宇都值得尊重

作者:吴俊宇

罗永浩、罗振宇,两个口才极佳的“罗胖”在这些天接连陷入了舆论风波。一个是因为召开了锤子手机T2发布会,而另一个则是因为举办了一场名为“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

两个姓罗的胖子,其实有着诸多相同点。口才极佳,都算是半个思想家类型的创业者,都表现出了有关“工匠精神”的追求,都喜欢死磕和较劲,两人甚至都有着一套自由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罗振宇还多次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节目中对罗永浩表示看好。于是,很自然地,罗永浩和罗振宇在往往被放在一起,被人们所谈论。

虽说两个罗胖都充满着情怀和个人魅力,但在这个网络言论高度自由的年代,罗永浩、罗振宇两人都是被嘲笑和暗讽的对象。有人说,两个罗胖都是不靠谱的人,都是喜欢给自己贴标签的人,都是利用情感认同贩卖情怀的人,有人甚至曾著文问,罗永浩、罗振宇粉丝那么多,为什么创业不成功。

的确,罗永浩的手机纵然情怀满满还是槽点多多,罗振宇的口才纵然滔滔不绝还是零零散散。但世间本就没有完美之物,无关对错,只是探索。利用商业上一时的成败来对两个罗胖进行人身攻击,实在算不上是光明磊落的做法。

况且,罗永浩和罗振宇在商业上也从未真正失败。一个英语老师看手机行业不顺眼跌跌撞撞地选择自己做手机,奋不顾身焦头烂额投身三年从零做到30亿元估值;一个央视制片人独自下海用十年时间博览群书,并做成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和图书社区,将自己的观点和观众分享,三年做到13亿估值。罗永浩、罗振宇难谈失败。

作为个体存在来说,罗永浩和罗振宇都是值得尊重的一群人。《财经》杂志在《罗永浩:死去活来》中曾这样形容这个做手机的罗胖:像老罗这样的人,他们把经历视为宏大叙事中的片段,他们不是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快乐而活着,而是把世界看成一部电影,只有当他们代表某些理想并参与到剧中的斗争时,方才觉得满足。

看到这样一段话时,笔者很快便想起了《纸牌屋》第一季和第三季中的两个片段——弗兰西斯的妻子克莱尔问弗兰西斯,我们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其中第一季中,弗兰西斯为了成为副总统不断构陷对手,在权力的路上不断前行,第三季中成为总统的弗兰西斯依旧殚精竭虑谋求连任创造政绩。无论是何时何地,弗兰西斯都说了这样一句话:因为我们可以留下些什么。

其实,罗永浩和罗振宇或许都是为了寻求“留下些什么”。如果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个名誉全国的英语老师早可功成名就,那个央视二套的制片人也可安度一生。但既然选择了创业,那就选择了对现状进行挑战,在宏大叙事的时代变革中留下自己的一个片段。

罗永浩和他的锤子手机受尽嘲讽,但综合外观、设计、性能等诸多因素来看,两代锤子手机即使算不上是东半球第二好用,也能看成是国产精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搅局者,两代锤子手机的工业设计的确在当时给行业带来了启示和改变,锤子早已成为国产手机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则是相对稳定、持续、标准化地生产启发性的观点,并且每集推荐几本有意思的书籍。虽然时常有人说“罗辑思维”的观点和知识太过分散,被人称之为“歪理邪说”,以至于有人说,“罗振宇是一个媒体人,不是个学者,所以他的节目内容,多是结合热门事件,糅合社科观点的大杂烩,具有传播宣传效果,是为了吸引观众,但大多并不值得推敲。”

但其实,罗振宇不是一个全能的人,他不是布道者和教育者,他只是引导观众思考和阅读,他用很精练和精彩的方式把几本书或是一个领域的知识呈现在一个小时以内的节目里,至于你想深入了解,可以看看他推荐的那些书,这种引导恰恰是思维僵化、狭隘的我们一直很缺乏的。“罗辑思维”在新观点的分享上的确卓有成效,不管怎样,至少“罗辑思维”推荐的书籍都是好书,其节目对于人更多元、包容地看待世界有一定的意义。

不分对错,只是探索。探索者都是一群值得尊重的人,正如笔者昨日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所说的:理想本身没有错,为实现理想而付出努力更值得鼓励。你嘲笑别人的理想,时间嘲笑你的嘲笑。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