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Startup

媒体人创业,那些告别的光荣与梦想

21.jpg

 

   DoNews6月2日消息 (记者 刘莹)逃离媒体圈闯入创业风口,这股风潮越演越烈,媒体人似乎也对此乐此不彼。就在这两天,几乎在同一时间,媒体人创业阵营中又添两枚媒体人“创业新兵”。

  5月31日,《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何伊凡则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创业项目“今日排行榜”,主攻垂直领域的“网红”孵化项目。紧接着,前《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执行主编魏寒枫,自去年9月正式离职后,历经数月筹备,终于在6月1日通过他创办的“现代农匠”公号发布了第一篇文章,正式宣布创业,方向则是农业和食品内容。

  创业风潮当中的那些媒体人

  何伊凡曾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好走的路都让别人走光了,少有人走的路才是有价值的。”

  恐怕创业这条路上,不再属于少有人专享,媒体人的身影将会越来越多。创业的大潮席卷整个中国,而媒体圈却显得尤为突出,近两年传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知名传统媒体人离职创业的消息。

  除了魏雪枫和伊凡,还有这些媒体人:

  徐沪生,原《外滩画报》总编辑,创业《一条视频》,微信公众号粉丝超3000万;

  马一木 ,原《one·一个》主编,创办短视频品牌短裤;

  蔡崇达 ,原《中国新闻周刊》主编,创业服装品牌孵化器“名堂”;

  秦朔,原《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创办微信公众号“秦朔的朋友圈”;

  伊险峰,原《第一财经周刊》执行总编辑,创办《 好奇心日报》;

  娄池,原腾讯科技频道副主编,创办VR公司焰火工坊;

  曾航,原《21世纪经济报道》TMT记者,创办军事视频《军武次位面》;

  赵莹,原网易总编辑,创办电商品牌“美黛拉”;

  王留全,原蓝狮子总编辑,创办“即刻视频”;

  困困, 原《纽约时报》中文网副总编辑,创办“玲珑沙龙”。

  陈峰,原网易总编辑,创办“GetFun”;

  张泉灵,原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创办紫牛基金。

  龙志,网易新媒体总监,创办大码女装APP“凹凸曼”

  …… ……

  我们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啊

  GQ副主编张伟辞职创业后,便安心打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世相”。“新世相”的功能介绍里便写下了这句口号:“我们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啊。”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可不可以?

  而追溯到最早一波媒体人辞职潮则归因于门户网站的崛起,一批优秀的传统媒体人加入互联网新媒体,大多都发生在以新浪等为代表的,新闻门户概念兴起之后短暂的一年左右时间里。不过这批早期进入互联网新闻门户的内容高管,目前也有不少纷纷创业,包括网易帮、搜狐帮等群体。

  而当下正在发生的媒体人创业,其实不囿于简单的内容创业,而是将触角延伸到诸如市场、运营、销售、电商、金融等各个层面。这些创业者往往对互联网社群概念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加上从业媒体多年来的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源聚合能力,能够有效地打通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实现社群圈子的经验和打造。

  最典型的莫过于徐沪生创立的“一条视频”,这位曾经的《外滩画报》总编辑,借助微信公众号的风口,一举将《一条视频》的公众微信号粉丝拉升至3000万,近期从广告到电商做得风生水起。

  成功的创业者都是相似的,失败的创业者却各有各的不幸。

  已经做到媒体行业巅峰的丁秀洪在2012年选择从网易离职,选择进军手机市场推出大可乐手机。虽然凭借着“一次众筹终身免费换新”的众筹模式迅速圈粉无数,大可乐自此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今年3月8日,丁秀波正式宣布大可乐关闭。

  媒体人的出走,从做公关到创业

  2015年普利策奖的本地报道奖得主之一Kuznia用行动传达忠告:去做公关吧,最起码付得起房租。

  在早先创业氛围还没有那么浓郁的时候,办自己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或加盟大企业或公关公司做品牌些或公关业务成为媒体人离职后的去向。其核心优势在于与传统媒体业务体系的良好关系,能够将资源人脉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例如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前记者中,徐继业成了百度公关总监;朱平豆成为腾讯MIG电脑管家等业务公关市场负责人;许扬帆进了腾讯在线媒体事业部;顾建兵成了阿里巴巴集团公关总监;颜乔成为天猫公关部负责人;杨磊成了阿里巴巴集团总监;郎朗加入了腾讯电商。

  如果是一名有新闻理想的记者转行做公关的话,他的心里或许会默念这样一句,“我终究变成了曾经那个最讨厌的人。”

  一位从记者转型到公关的朋友告诉DoNews,“以前当记者的时候扒的都是行业黑幕,负面报道居多,现在做了公关却反过来,都是给企业洗白,或许这就是报应吧。”

  “我能问最后一个问题吗?”“爱过。”

  2015年1月8日,前南方都市报总经理、原《南都周刊》总编辑陈朝华宣布告别纸媒,出任搜狐副总裁及总编辑,他在微博中写道:“聚是一把火,彼此温暖。散为满天星,相互闪烁,惜缘,感恩。”

  从对数十位离职的媒体人告白中可以看出,体制的禁锢、新媒体的崛起以及经营压力这些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行业人才的流动性。此外,媒体行业不规律的作息、不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也造成了媒体人的身心俱乏。

  一批又一批知名媒体人创业的背后,是年轻人对媒体的疏离。一位财经杂志的资深记者向DoNews,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来传统媒体,人才面临只出不进的窘境。

  白岩松曾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其实媒体人走多少,都不怕,怕的是没人来。重要的是,要重塑媒体这份职业给从业者带来的成就感和尊严感。”

  “拿着卖白菜的工资操着卖白粉的心。”那些不再年轻,已经功成名就的媒体人,需要重新换个活法来拥抱生命之中的不确定性。

  那些变换的光荣与梦想

  媒体人耳濡目染的那些“暴富”故事,不断刺激着媒体人脆弱的神经。曾经的“无冕之王”早已不再耀眼,取而代之的光荣与梦想,则是“创业”,以及几年就创立一家10亿美元级别的“独角兽”。

  原《南方周末》记者方可成认为, “并不是理想本身产生了动摇,而是实现理想的方式和手段正在变化”,而记者叶伟民则产生“强烈想走出去的想法”,看看个人以及这个行业到底还有什么样的空间和可能性。

  告别媒体,告别的也是曾经深处媒体行业的光荣,而是去追寻另外一种现下更为耀眼的梦想。无论是张泉灵离职央视加盟紫牛基金后说的那番“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还是昔日网易移动经理徐诗离职后最急需的“一场旅行”,都显示了这场创业梦如此之诱人。

  当创业、融资、基金、商业模式成为越来越多媒体人的常用词汇,而曾经飘扬的新闻理想却在充满商业气息的创业大潮当中越来越少被人提起。

  这使人想起陈虻那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创业浪潮如此汹涌澎湃,很难让人自已。谨以此致敬仍在坚守的媒体人,并祝福那些曾经创造过媒体业的光荣与梦想,而今正在踏上新征程的媒体人。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