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他之间最大的距离是我含情脉脉的看着她,他却在看手机”。这句话诞生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也可以看作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标志。这个时代一个最明显的现象级存在是,人们不会过多的用双眼去瞅对方,而是更多时候低着头压迫着颈椎去瞅手机屏幕,因为手机上有更多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迟迟天涯”。它能瞬间让万里之外的人实现语音及视频沟通,却又能让的面对面的两人无言以对,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生活在自己的社交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因为手机和社交软件变的紧密,实际上却也因为社交软件将人们拉到虚拟的线上而越发疏远。就像是放到你书架上从来不去翻看的书,你的电话本通讯录或者社交软件通讯录上满是同学朋友的名字,但却很少跟他们的联系,因为大家在内心都认为他们就在身边。这是一种亲近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变的熟悉而又陌生。
“看着对方把玩手机”的场景遍布各处,无论是在家、在咖啡馆、在图书馆,还是在餐厅,总是能见到很多类似无奈而又没有办法的社交组合。或是一个人尴尬的看着其他人把玩手机,或是一桌子人都在玩手机,这种面对面却还要借助手机来交流的聚会,应该算是人类的进步还是社交能力的丧失?难怪那些开办“搭讪学”与“泡妞学”的私教班都是座无虚席且收费动辄几千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些议题,如果没有手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能不能回到从前?或者,把你的手机关机一天哪怕一顿饭,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6月16日,我跟朋友到簋街一家名为“很久以前”的烧烤店吃饭,恰逢该店在其“撸串节”期间搞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关掉手机,让唠嗑回到很久以前”的活动,就顺便过了一把3个小时不看手机的瘾。因为该活动要求客人到店后在撸串时要将手机都装到一个信封,走的时候再拆开,但是谁最先拆开谁就是“傻X”、“小狗”、“买单”三个选项其中之一。自然,这次吃饭我会选“买单”,因为是我请客的,饭后自然也是我最先拆开信封。却也不排除有些恶搞的朋友会选“傻X”、“小狗”,他们会不会一直坚持到饭店打烊也说不准。
这个活动,算是解答了之前我对于移动互联时代社交思考的一些问题。大部分人会认为1个小时不看手机可能就会延误很多信息,但基本上你不间断看的也就是一些朋友圈信息及新闻,这些信息其实跟自己的关联并是很大,完全是可以在3个小时以后看。除非是你在吃饭的时候部门还有会议在开,移动办公现在已经非常普遍。但工作上真有重大决策也不是网上聊聊就能解决的,仍旧需要领导当面决断,所以关掉手机3小时,对工作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现在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太快,本着人道主义的企业一般不会在晚上6点-9点这个吃饭时间打扰大家,这已是不成文的规矩。
至于不看手机的收获,自然是能够跟朋友交流的更多,从活动谈到工作谈到过去再谈到人生,虽然大多时候是口无遮拦的侃侃而谈,却也能让人快乐而放松,这才是吃饭应该有的气氛。结果就是在增进感情之余还能更多的了解朋友,这远比刷朋友圈看哪个摸不着的美女或帅哥有意义的多。
我这样来解读一家餐馆的活动,很多人可能会嗤之以鼻。一个简单的吃饭不看手机的活动,就能稀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其实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尝试才能有所收获的,我尝试这个活动,首先是有决心与毅力3个小时不看手机,其次才是通过参与活动来进一步感受活动能带来的意义。大部分人可能在这个活动中体会不到太多,但是他们也这样做了,便是也会认同我所说的“手机带来的社交隔阂”这个问题。
按照“很久以前”的解释,他们就是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养成“放下手机”吃饭的好习惯,倡导大家放下手机,多与身边的人沟通、交流。而一个饭馆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能通过活动激发并加深人们的这一认知,也间接表明了其对社交的思考以及对餐饮文化的思考。
一个能被饭馆重视的现象,能说不关乎社会民生吗?单从这一点而言,这个“放下手机”的活动的意义便是非常有意义了。
【王吉伟,传统企业走出的自媒体人,商业模式评论人,互联网+研究者,互联网说唱人。关注O2O、企业转型、新媒体、互联网金融、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 微信公号:jiwei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