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声张,原中国优步战略负责人柳甄升了职,变身中国优步高级副总裁——当6月15日“为城市喝彩”发布会上,记者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尽管颇感新奇和兴奋,却并没有感到意外。
柳甄的升职在情理之中。自去年4月柳甄加入中国优步之后,这家公司的中国业务飞速发展,业务从10个城市拓展到60个城市,员工从50多人增加至500多人,所以,现场的一位记者开玩笑说,Uber创始人卡拉尼克应该尽快把柳甄提升为中国区CEO,“他到底怎么想的?!”
看起来,在柳甄的带领下,中国Uber似乎正在打破一个魔咒——那就是全球互联网巨头折戟中国的惯例。2015年,是中国Uber的本土化之年,而中国市场也是Uber全球的最重要的市场,中国Uber的成单量比美国还要多,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另外一家美国科技公司的中国业务超过了本土业务。
为什么Uber是唯一的例外?Uber的本土化到底路在何方?
本土化之年
最近三年以来,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像互联网出行市场这般血雨腥风,以至于阿里支持的快的和腾讯系出身的滴滴,不得不尽抛前嫌,握手言和。
而促使他们联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强敌Uber的入场。从门户时代至今,在互联网领域,还没有任何一家始于美国的互联网公司,让本地化的中国公司如此心惊。
比如,在电商领域,尽管亚马逊是B2C业务的首倡者,但是在中国市场,京东和天猫笑到了最后。在团购和o2o领域,尽管美国公司高朋进入了中国,但是最终留下来的对手却是美团网和大众点评。而亚马逊和高朋似乎只是在春天时吹皱一池春水,但是当凛冬将至,那些硅谷公司,压根没机会参与最后的生死决战。
但Uber却是唯一的例外。和卡拉尼克人尽皆知的斗士形象不同,柳甄是位温文尔雅的女性,哪怕面对尖锐犀利的问题,她也总从容不迫笑容应对,而这种处变不惊的平静,恰恰是强大内心的映照。而既然卡拉尼克最终选择了柳甄,那么在迥异的言行举止背后,两人必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他们当然都很重视中国市场。本土化最为关键的2015年,卡拉尼克在中国甚至呆了近百天。6月15日,Uber全球首席商务官Emil Michael坦承,中国业务覆盖之广发展之快让他感到惊喜,“我大多数工作的重点都是关注于中国业务的发展。”
当其他美国科技公司把中国市场当作有益的补充时,Uber却把中国当作不可或缺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市场的潜力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美国市场。
原因有两个。第一,中国正在赶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带来消费升级,人们需要体验更好、性价比更高的出行服务。而且,相比美国市场,中国市场在“合乘车方面”的潜力更大,因为拼车使得很多人可以共同乘一辆车。中国正在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拥堵、污染问题,以及经济放缓带来的就业问题,而Uber提供的服务和就业机会,是相当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二,出行市场变得日益全球化。
在出行领域,人和货物的流动都变得越来越全球化。这意味着,为了让用户的体验更好,Uber必须提供全球化的服务。这也正是Uber相较竞争对手的优势所在。目前,Uber在全世界70个国家、400多个城市有业务,全世界几乎一半的人口都可以打上Uber的车。
而人口最多市场最大的中国,自然是Uber全球化战略的重中之重。
具体而言,在和出行紧密相关的旅行方面,中国每年入境和出境旅游总规模近2.5亿人次,2016春节期间,Uber在海外旅行的中国游客遍布了6大洲、68个国家、374个城市。累计行程将近100万。而从2016年1月份到5月份,境外游客在中国的24个有优步业务的城市完成了超过300多万次行程。
穷游网ceo肖异就是这样的案例。2014年,他到旧金山参加一个会议,第一次使用Uber的服务,体验很惊艳,所以他立刻跑到Uber办公室去谈合作。
目前,Uber在中国已经覆盖了60个城市。尽管在业务单量上,可能Uber和劲敌滴滴还有差距,但是柳甄认为,在运营效率上,Uber走在了前面,比如,运营成本比对手要低20%—30%。
下沉三四线
通常情况下,当一家硅谷公司进入中国的时候,都被贴上了精英、酷炫、前卫的标签,他们的第一步通常始于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但却会止步于此,他们接下来下沉至三四线城市的道路总是障碍重重,最终,在凶猛凌厉的中国后起之秀面前,这些不接地气的硅谷公司,似乎只有仓皇而走。
但中国Uber是个例外,这家公司极为本土化,整个团队都是都是本土人才——15日的发布会之后,接受媒体群访的是柳甄,而Uber全球的首席运营官和商务官并没有接受采访,显然,中国Uber团队得到了充分的信赖,这些充分了解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人才,正在把Uber的业务下沉到三四城市。
而中原古城郑州,则是下沉业务最具说服力的案例。
Uber第一天在郑州上线,就完成了惊人的3万个行程,第一周累计完成了10万个行程,不到一个月累计的行程将近100万。在这之前,成都是全球的第一名的城市,但是按照完成订单量来计算,郑州相当于成都同期的678倍。Uber正准备进入的下一个城市是云南昆明,同样是三四线城市,在这之前,Uber已经拿下了合肥、东莞等城市,在这些城市的市场份额迅速超过滴滴。
为何Uber能在三四线城市迅速推进,柳甄认为有四个原因:
第一,当地的用户已经养成了用智能手机打车的习惯。
第二,三四线城市连电招车都没有,人们急需一个通过移动互联网更便捷的叫车方式。
第三个,很多城市其实劳动就业并不饱和,优步给了很多人灵活就业的机会,所以三四线城市Uber司机的积极性很高。在一二线城市,Uber司机多是兼职,但是在三四线城市,很多司机都是专职,Uber带来的收入承担了家庭的主要开支。
第四,运营效率在大大提高,每一个行程的订单成本比一年前降低了80%,这意味着哪怕补贴并没有增加,司机同样条件下的收入也在大大提升。
我还记得两三年前,当Uber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只能在北京最繁华的三里屯和国贸提供服务,但是今天,在中国广袤的三四线城市,Uber也已变得处处可见,因此,从覆盖地域上来说,中国Uber算得上真正的本土公司。而再从服务的供需两端纬度来考量,同样如此,Uber的司机和乘客都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一些新司机,甚至压根不知道Uber来自美国。
对于任何一家想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全球互联网巨头来说,一二线城市是起点,但是三四线城市才是关键的分水岭———只有在三四线城市落地生根,才是本土化初步成功的标志。
从出行服务到场景服务
即将迎来6岁生日的Uber,最初的创业原点是为了解决出行困难,今天的Uber主营业务依旧聚焦于出行领域,但是其内涵却发生了变化。在发布会上,穷游网、海航、中国电信、去哪儿、京东、同程旅游等公司高管纷纷为中国Uber站台,Uber正在试图把服务潜入更多的生活场景当中。这些创意型的跨界动作,最初看似别出心裁的营销,但本质上却不止于营销。
比如,和海航的合作是uber+航空,海航乘客扫描二维码就会得到Uber优惠券,下了飞机直接用海航应用可以一键使用Uber叫车,这是典型的远程大交通和本地化小交通的融合案例。而和去哪儿的合作则是uber+旅行,去哪儿平台上的旅客,在旅游时需要出行服务,也能便捷的使用uber服务。和京东的合作则是uber+电商,一键呼叫Uber,就可以及时拿到京东商品。
当然,这些合作不仅仅停留在功能层面,未来还可以深入到大数据层面,比如通过用户数据的打通,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等等。
5月6日,Uber(优步)宣布正式在中国全球上线个性化的城市生活指南“UberLIFE(优生活)”,旨在通过大数据让志趣相投的人走到一起,帮助用户发现一个更好玩的城市。
用户只要点击优步App的左上角,就会在边栏中看到“优生活”这一新增入口,用户可以点击感兴趣的内容参与其中,内容包含餐饮、文化戏剧、主题聚会,还有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等等,这个项目计划今年年中铺开到全国范围。
当乘客们发现了这个城市的精彩之处,自然就会使用优步的服务前往那里。
而在今年4月,为了适配更多的业务场景,Uber推出了一款名叫“Uber叫车插件”的新插件,未来,任何应用几分钟可变身叫车软件。这意味着,过去以app形态出现的Uber,跨过城池和山河,把自己的边界彻底打破,从有形升级为有形(app形态)+无形(无处不在的插件)。
总之,Uber不光载人,也可以在全世界载物,原子包括人,也包括东西、事物,以及当地需要取货的快递等。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时间和自由归还用户,让用户发现城市的精彩,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