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爆料某共享充电宝公司是这样估值的,一个充电宝就估值20万,该公司有2000个充电宝,总估值是20亿。而据消息显示,该公司上一轮估值是10亿,显然,该公司的估值是不合理的。
之前聚美陈欧曾高调宣称共享充电宝是未来,会成为风口,希望行业可以有更多的入局者,而他自己也投资了共享充电宝公司,这一明显的炒作行为到底是在刷热点还是作?聚美本身就市值下滑,处于困境,他还有心思来搞投资,这本身就是怪事了,更何况共享充电宝到底算不算下一个共享风口还不一定。
资本游戏,谁是最后一个入局者?
资本者相比做企业更是唯利是图,他们看中的是你的未来价值,通过投资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最高的回报,然而在这场游戏中,如果企业上市了那么最后接盘的资本就会收获颇丰,而如若该公司最后并没有上市,那么其最后一个接盘者就成功将烂摊子砸在了手里。投资者在十中一概率都不到的市场中游走,早已有了不少炒作的手段,让你以为市场依然很大,未来的预期依然很美好,这样他才能将你变为下一个接盘侠。
聪明的投资者能审时度势,也会讨价还价,懂得取舍。他们付出的除了手中管理的资本金,还有手段,主导着所投资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执行者团队需要给投资者一个好的数据,投资者需要为下一个投资者描画美好的未来,仅此而已。共享充电宝就是跟着网约车、共享单车火起来的,但业界对于共享充电宝模式认可度不高,资本方不得不利用炒作的手段来寻求接盘侠来转移风险。
当然,现在的资本更是精明,不会轻易入局,更何况是共享行业,以模式创新为主的商业模式需要的是更持久的生命力,那么生命力从哪里来呢?当然是盈利能力,没有盈利能力再好的模式也无从谈起。
资本入局后,创始人出局成常态
比起前两年的互联网寒冬,近两年虽然有所缓和,资本对于互联网行业企业青睐有加,但是毕竟能持续获得融资的企业还是少数,倒在A轮、B轮的企业太多了。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不少企业创始人让位离开成为资本入局之后的必然。最近的一次就是易到的周航,是在乐视投资之后,双方爆发了矛盾,创始人团队离开。只不过,后来的贾跃亭在孙宏斌入局之后,也成为了一只麻雀嘴里的螳螂。
其实资本投资人看中的是公司的数据和团队的能力,而创始人出局的情况也颇为常见,很多情况下是对于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当然,也要看创始人的能力在何种等级。像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这类型的,即便是有资本入局他们也可以牢牢的掌控着公司,与此同时资本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而有的则直接成为资本的傀儡,听从指令行事,一个是因为股权丧失严重,一个是个人能力的差别。那么,所谓繁荣的共享充电宝到底是不是一个风口,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充电需求是真需求吗?
共享充电宝本身就是伪需求?
辨别需求的真假很容易,就是用户要有持续的不间断的需求,而且可预期的市场要足够大,大到可以让商业公司持续盈利的水平。而共享充电宝本身就有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难题,还包括使用者的信任。不少消息说到用户充电一次后手机平白无故多了三四个程序应用,这怎能不让人心生疑惑?
因为电池电量会不断消耗,不少手机使用者都会关注手机的电量,酌情使用。即便是在手机快要没电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将手机置于待机状态,以减少电量的损耗,而现在的上班族会在公司持续充电,也就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耗电量多一点而已。
此外,如果手机续航能力不佳,使用者一般都会自备充电宝,使用安全还方便,价格也不贵,何乐为不为呢?随着快充技术的发展,移动端设备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内便可以充满,或许共享充电宝可以更换场景为共享充电,可能会更好一点。
场景重设才是共享充电宝的唯一出路?
共享充电宝模式企业的价值是按照充电宝的数量来计算的,每个充电宝每天的成单量则是盈利的基础条件。笔者开头描述的共享充电宝公司有2000个充电宝,一个每天平均产生十个订单,按照一次充电一块钱计算的话,一天一共可以有20000块的营收,这还不算充电宝的折损。而充电宝的成本在百元左右,基本上三个多月回本。
但是怎么看着都是小成本的创业,并不能获得体现其有多高的盈利价值,而人们充电的需求是仅当手机低电量或者没电的时候,是属于低频需求。如果将场景升级,建立共享充电桩,它就可以是某处的插座,也可以是充电宝,蓄电池等等,可供选择的空间就更大。
当一个城市地区的充电宝足够的多,你出门就不需要再自带充电宝了,随处都可以充电,十分便捷。当然,这也是场景重设中的一个场景,其还可以是为相机、电单车、电脑等设备提供充电服务,不能局限在只是单纯的为一个给手机充电的充电宝的设定。
你眼中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很繁荣,其中还有不少跳梁小丑借此炒作,殊不知真正的需求还是需要禁得住考验才行。资本推手的下一个接盘者难道还要导演以前的桥段,和执行团队唱一出双簧,那么,曲终便是其倒下的时刻吧,,将共享充电宝服务模式进行场景重设或许才是出路。(作者:耿彪 首发: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