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我能不能支付宝转你5块钱,你给我几个硬币,我没带现金想给车子充下电?”“行,你扫下码。”
十字路口,十八线小山村,烙煎饼的阿姨一边忙活着,一边爽快地答应了小姑娘的请求。此时,我正坐在小板凳上,吃着黄太吉们永远也做不出的菜煎饼。在此之前,老家的兄弟们多次和我强调,现在出门买菜都不用带现金了,我还不太相信。毕竟,去年这时候,我还是带着现金来吃菜煎饼的。
鲁南大地腹地深处,深藏在群山老林里的村村落落,转眼间,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起了变化。
电商渐起,两辈人的推波助澜
这些年,电商的触角遍及大江南北,管道也渐渐铺到了生养我长大的这片小山区,外来的“物种”越来越多,短暂丰裕了父老乡亲们的物质生活。
买些坚果、选点好菜、挑一挑强身健体的保健品,大部分隔天也就送到了,甚至还能送到家门口,总算省去了父母们的东奔西走、精打细算。前段时间,父亲听说一款茶降血压的效果不错,打电话问我网上能不能买到,我欣然应诺,几分钟时间就搞定了父亲不常提起的“恳求”,想想真好。
此前,也曾在网上购买花椒剪、板栗脱壳机等各种花式设备,好用的不好用的,打破空间、时间局限的互联网带着这些小工具,总归是减轻了一部分的手工劳苦。
不过,遗憾的是,生鲜类的食材目前还触及不到十八线小山村,我多次想买点新鲜海鲜寄回老家,最后都被电商们以不在服务范围为由拒之门外了。
但还是要感谢阿里、京东们,逢年过节、应急之需,如我一样飘荡在外的年轻人,能够比较顺畅地在网上购买一些好吃好喝好用的寄给父母,夜深人静,还能觉得自己对父母们有点小用。
当然,逐渐触及、填充十八线小山村的电商,也要感谢飘荡在外的这些年轻人,电商渐起的背后,是他们在真切的推动。
不过,电商带来的更大变化,还要从物品流通、人力流通的速度在急速极高说起。
十八线小山村,靠山养人、靠土吃饭,物产或者说土特产是极其丰富的,举凡各类水果、山珍,应季之时,大都采用原始的“赶大集”来实现相互之间的物品交换。去年曾有节目组走进鲁南大集,记录下了这绵延数百年的活着的世相,仿佛令人置身时光隧道。
如今,“赶大集”的形式正在被电商冲淡,樱桃、板栗、花椒、生姜大蒜等越来越多的土特产开始现身电商平台上的个人店铺,或者微商们的朋友圈。最典型的例子,我的姨弟姨妹们,一到应季水果上市,就开始在网上四处推销、代为寄送,甚至一度将自家的水果卖到脱销。电商之下,物品流通确实在加快、延伸,父辈们的认知也在快速被打破。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创业氛围渐浓,从田间地头直达城里人的餐前厨下,十八线小山村相对绿色、有机的各类蔬菜越来越紧俏,甚至开始催生了很多专供菜园和“职业”摘菜员,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我的老母亲,正是“职业”摘菜员中的一员。去年,她不顾反对,跟着一群人跑遍了临近的大小菜园,甚至一度跑到烟台、青岛,拔萝卜、刨土豆、摘白菜,按天或者论斤计费,平均下来一天大概可以赚到80-130元,虽然微薄、辛苦,却经常对我说赚的踏实。
我大概估算了下“职业”摘菜员的平均年龄,50岁以上,年龄高的,大概有70岁。难以描述,他们,正和我们这些年轻人一样,四处奔命。
支付先行,难以想象的普及速度
就像开头提到的,支付方式的变化快到难以想象。在我的感知里,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被十八线小山村接受,大概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用支付宝付掉菜煎饼的费用后,我特意到菜市场去逛了逛,发现卖菜的小商贩们,确实有很多都在摊前挂上了支付码,更不用提那些年轻员工比较多的超市、商场、理发店之类的了。
“其实挺麻烦的,我搞不太明白这玩意,但是省了数钱算账了,也不像以前老是要准备很多1毛、5毛的零钱。”一位摊主告诉我。而据不少买菜的人坦言,扫码支付最大的好处是,再也不怕被卖菜的人“坑”了,以前很多卖菜的不愿意找零,1毛、2毛就给“赖掉”了。
省事之余,我其实担忧他们不好应对账户安全问题。一次,有人用支付宝转账还给我母亲2000元,母亲反复问我到账和资金安全问题,回家过年,母亲还拿出手机让我再检查了一次。
“会担心记不住密码吗?”我问一位上了年纪的摊主。“担心,我都把密码记在本子上了,万一弄不明白,就问俺闺女。”
一番询问下来的总体感受,支付方式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个原因,一是都有子女们在背后引导,年轻点的来买东西也都想用扫码支付;二是有利息、能赚钱(包括平台补贴、春晚等节目红包互动等),这个因素的诱惑也很大。
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大潮席卷之下,新技术一旦彰显出巨大的普适性,不管普通人是否充满恐惧感、不安全感,被动接受、适应几乎是必然的。
不过,对我而言,支付方式普及的最大好处是,给父母打钱再也不用担心他们找各种理由拒收了。“老爸老妈,刚转了点钱过去,不常在你们身边,买点好吃的……”
视频之下,中老年正被西瓜占领
视频并不是个新技术,但却在新的载体和新的形式上爆发出了深远的影响,远在十八线小山村,这股力量也成功驻扎了下来,时刻涤荡着两代人的对话、情绪、隔阂以及娱乐方式。
大约在两年前,母亲百般不愿的换掉了诺基亚老年机,尝试用起了智能手机。母亲虽然识字,但用起智能手机来依然不容易,最大的鸿沟反而出在打字上。好在,经过几天努力,母亲学会了在微信里发送语音和发起视频聊天。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常年在外的孩子们和父母亲而言,这是多么大的变化——想念的时候,就打开视频聊天,即使看一眼,也足够抵消所有的不安和疲惫。我还清晰记得前几年的恐惧感,一年回一次家,每次第一眼看到父母,都会被父母一年老去一大截的模样震撼。不过,他们确实越来越老了,虽然隔三差五的视频聊天并不能消解掉这种恐惧感,总归多了一层心安。我想,这也算是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一个宽慰吧。
不过,视频聊天也带来了新的恐惧感。以前朋友们常说,出门在外,对家里都是报喜不报忧的,反正过得好不好,他们也看不到。视频聊天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们的这种“小算盘”,真受了委屈,别说轻易隐藏,只怕忍住不流泪都不容易。正如我,最近因车祸受了点伤,接受视频聊天的第一眼,母亲就哇地哭了出来,我看着苍老的母亲哭得像个孩子一样,却连一句像样的话都找不到。有那么一瞬间,我真有些痛恨这个让我无法躲藏的技术。
不知道是不是适应了视频的缘故,母亲最近疯狂迷上了西瓜视频,每天都看得很欢乐,并且常常问我有没有安装,有没有看到西瓜上某某“专家”说的什么。不过令我想不到的是,母亲手机上的西瓜视频是我小姨“怂恿”并且协助下载安装的,过年走街串巷几天,才意识到西瓜视频不止席卷了小镇青年们,也正在席卷类似我母亲、小姨这样的中老年群体。
我甚至觉得,西瓜视频对中老年群体的影响更强,他们太信任甚至迷信这些视频主了,对视频内容的辨别意识和能力都很弱。以我母亲为例,她的关注点主要在养生健康类、生活小知识类以及涉及事故、犯罪这样的新闻或段子上,她会认为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仅自己照做,还常常拿来嘱咐我,生怕我乱吃了什么相克的食物,或发生了什么意外。
老实说,有时候会觉得有点无奈,想反驳又不忍心,很想拜托那些内容生产者们,尽量不要唯流量至上啊,真的会害人的。虽然,这是不可能的。
有时候也安慰自己,西瓜视频这样的事物,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欢乐、一些安慰、一些沟通的话题,也算好的。
如果哪天区块链们也蔓延到了这些十八线小山村,我恐怕真要跳起来骂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