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顺风车司机杀人逃逸自杀,21岁独生女殒命,拷问滴滴的商业模式

  文 / 柳华芳

  一位空姐搭载滴滴顺风车,从郑州机场去离市里,遭遇不测,被顺风车司机杀害,身中数刀,惨不忍睹。

  犯案司机已经逃逸,警方正在紧急抓捕,滴滴公司则在警方公告前发布了百万悬赏令,受害者父亲认为滴滴只是故作姿态。

  在公关层面,滴滴的悬赏令是有降压阀的作用,面对公众,隔空向被害人家属喊话。被害人爸爸说,“到现在,滴滴公司没有一个主要领导,慰问过我”。

  人命关天,21岁独生女没了,这是一个家庭无法承受的悲痛,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局面。

  舆论场一片哗然,滴滴过去的司机问题报道一篇篇又被挖出来,滴滴处于风口浪尖,有人说这是滴滴的最大公关危机,确实如此。

  虽然某滴滴公关在朋友圈指责部分媒体挣人血馒头钱,却未见到真诚道歉,只见到大义凛然的悬赏令,这一点滴滴恐怕无法否认吧。这种事儿,真没必要还扯友商。

  死者为大,中国似乎总是逃不出某个循环,没死人就没人当回事,总是在性命代价之后,才有狠心的改良和纠偏。

  滴滴贡献不可磨灭,问责不能缺席

  谁也不会否认滴滴的社会贡献,优化了城市出行空间,方便了国人生活,这是很了不起的模式创新。

  功归功,过归过,在一家独大的局面之下,在政策明朗化的局面之下,烧钱无数的滴滴正在加紧推进盈利步伐,服务体验管理、司机管理似乎有下滑之势。

  前几天,坐过一辆滴滴快车,司机没喝酒,但精神状态似乎有躁动症,时不时胡言乱语,吓了我女朋友一跳。

  2016年底,蓝标一位朋友结婚,我赶往保定,回城叫了滴滴快车,那司机是坐过牢出来的。虽说不能歧视有过故事的人群,却总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在顺风车司机杀死空姐乘客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身上是带着刀的,过去有被投诉过性骚扰,滴滴难以洗脱不察之则。

  滴滴的司机风控,不能只是人脸识别,即便是人脸识别,如果不能有随机化识别,那无法防范社交工程师的司机找人替脸。

  问责不能缺席,也不能闷头一棍子打死,血的代价,滴滴不能冷漠和冰冷,不能眼里只有危机公关,也不能规则于技术。

  2016年深圳市曾经做过网约车派车,当时8000滴滴司机被封号,排查司机中1661名有重大刑事犯罪前科,此时,这篇报道的大多数新闻已经被删除了。事后,滴滴进行了大整顿了,加上各地网约车政策频频出炉,滴滴司机总数不及早期,而现在的顺风车悲剧事件说明,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可能简单人脸识别解决。

  滴滴困境:盈利诉求上升,平台扣点高,司机压力大

  在滴滴创立早期,在巨额补贴之下,加上共享出行蔚然成风,司机收入是相当不错的,这也吸引了大量司机加入,解决了大量社会就业问题,功劳大大的。

  但是,各地政策越来越严,像北京等大城市管制更是严格,外地车牌很难干滴滴,于是,出来了大量租北京车牌干滴滴司机,快车司机也很快走向了专职化方向。当年的Uber、滴滴共舞不再可能出现,快车司机不得不非常努力工作,才能赚钱,要交滴滴平台扣点钱,要养车,有的还有租牌费,司机端生态下降明显。

  在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下,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滴滴打车体验在下降的问题,一个是动态车费问题,一个是司机数量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快车司机已经基本专职化,却无法像专车一样高标准要求和管理,这一点是滴滴需要下大力气的地方,毕竟大多司机已经专职化,是可以更进一步规范车辆清洁度、服装、服务等标准化。

  平台扣点高,兼职司机快速消失,这是政策之下的无奈,也是滴滴共享出行生态的软肋,当年Uber式的体验和兼职司机素养已经消失了。

  毕竟早期投入巨大,滴滴必须尽早实现盈利,投资人那边的压力是必然的,而美团打车又蹦出来搅和,这是滴滴不希望看到的。作为行业人士,也作为滴滴、美团的高等级用户,我喜欢共享出行更健康一些,不能只顾规模,更要长远看未来、放眼看社会。

  滴滴,你们自己圆:

  嫌疑人父亲:自己没注册过顺风车

  北京青年报在5月12日采访了犯罪嫌疑人的父亲刘国军,刘国军表示,自己是有驾照的,但是并没有注册过顺风车账户,自己也没有开过顺风车,他怀疑是自己的儿子利用了自己的身份去开顺风车的,“我没太多文化,根本也不懂这些,所以我自己不可能去开顺风车。”

  【央视新闻报道】滴滴公司表示,在针对郑州顺风车案件的自查中发现,该接单账号归属于嫌疑人父亲,且正常通过了滴滴顺风车注册时的三证验真、犯罪背景筛查和接首单前须进行人脸识别等安全措施。嫌疑人系违规借用其父顺风车账号接单。

  嫌疑人父亲说自己没注册过顺风车,而滴滴说 顺风车接单前需要进行人脸识别,那么问题了,犯罪嫌疑人是否是第一次接单顺风车,如果不是,那么,过去每一次接单前是怎么完成人脸识别验证的,不可能次次拽着亲爹来人脸识别把。

  这个疑问需要滴滴来解答一下,逻辑上似乎不通。

  滴滴顺风车走向何方?打通交运生态也许是未来

  在发生顺风车杀人事件之后,滴滴顺风车业务已经进行暂停一周自查,但是,自查也只能是数据规则再跑一遍,算法层面进行一下升级和数据筛选,解决不了低频业务、高安全要求之间的成本矛盾。

  顺风车这类业务很特殊,一般是远途场景、非热点时间,乘客往往有便利诉求、成本诉求、体验诉求,在一般意义上,乘客希望得到比乘坐大巴更好的体验,或者更省时间。

  我们不能苛求那位不幸遇害的21岁空姐,不能要求这么年轻的姑娘洞察这个世界各种阴暗或风险,只能去要求社会做的更好一些。

  在我看来,滴滴顺风车要么彻底关停,要么主动打通国营地方交运集团生态,只有联合创新和突破,进行路线节点的分拆、可信化、协同化,才能降低乘客成本,才能降低远途风险,才能化零为整。

  由于私家车的数量暴涨,加上共享出行的普及,各地交运集团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交运生态的存在必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以我老家烟台为例,烟台交运集团的车辆质量、服务质量、机场接驳能力总体是很不错的,但是,覆盖不到所有区域,是需要一些社会车辆进行上下车站点协同的。

  那么,我在想,滴滴大数据、交运大数据进行开放合作,可以找到一些线路节点,设立一些小型中转站点,很多路线的乘客可以转移汇聚到交运集团的大巴上,一方面可以帮助交运集团提升载客量,一方面降低乘客成本,同时,也可以规避各种非市区的不可控风险。

  不是拷问的拷问,模式创新需要更进一步

  毕竟滴滴已经是社会重要企业,滴滴的模式创新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一站式集合,更应该有模式上的进一步创新。

  柳华芳认为,事儿已经发生了,拷问滴滴是必须的,全面否定滴滴也是万万不可以的,滴滴模式的社会化创新更为重要,创新维度要突破民营企业、国营企业的业务边界。

  全国各地的交运集团应该反思,为什么那么多乘客宁愿做滴滴顺风车、也没有选择交运的机场大巴,机场大巴的路线设计、站点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把滴滴拉进了一起协同,是否应该考虑远途中转站。

  接下来,滴滴是否可以考虑设立自己的机场大巴了,是否可以设立大巴中转站,政策问题还是合作问题,是和交运集团合作,还是和机场合作。

  21岁的韶华,不可挽回,悲伤,听闻这位空姐妹妹还是山东鲁能泰山队的球迷,更为伤悲。

  希望在天堂橙风破浪,希望女孩的父母有事给泰山球迷吱一声,泰山球迷是一家人,定当全力以赴、不负橙心。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