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世界-元宇宙

千亿市值的海底捞 快速扩张背后是种种不适应症

作者:锦上花

来源:GPLP(ID:gplpcn)

今天(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开盘价18.8港元,开盘后上涨,市值突破千亿。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及其夫人持有62.7%的股份,是唯一大股东,仅海底捞上市就带来超600亿港元身家。

扩张势头正猛

近两年,海底捞给的成绩单很靓丽。

从招股书来看,海底捞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3.42亿元,同比增长54.4%;实现净利润6.47亿元,同比增长17%。往前追溯,其2015年-2017年的收入总额分别为57.57亿元、78.08亿元、106.37亿元,增速明显。按2017年收入计算,海底捞在国内及全球中式餐饮市场中排名第一位。

海底捞的门店也处于扩张状态。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海底捞门店总数为341家餐厅,2018年上半年新增门店71家。

除了直营餐厅外,海底捞还建立了强大的支撑体系。公司拥有七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两个底料生产基地。海底捞以“采购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仓储标准化、配送现代化”为宗旨,已形成了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供应体系。

上市之后的海里捞将继续扩张之路。

首席发展官周兆呈此前曾公开表示,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用途包括4个方面,其中,60%将用作海底捞业务扩充,为2018年-2020年开设新的餐厅提供资金支持;20%将用作开发新技术,包括提升客户体验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15%将用作偿还公司现有债务;剩余5%将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的企业用途。

快速扩张背后是种种不适应症

企业小的时候可以精致,可以人文,但是做大了可能就不能那么面面俱到了。规模一变,管理策略都要改变。而海底捞能承受和适应这样的改变吗?

事实表明,海底捞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症。

2017年8月25日,《法制晚报》卧底两家北京海底捞后厨近4个月,公布了部分图片,称老鼠在后厨地上乱窜、打扫卫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涉事的是海底捞劲松店和太阳宫店。今年6月份,继“老鼠门”后,海底捞又陷入了“苍蝇门”。有消费者投诉,在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内的麻酱蘸料中发现了苍蝇。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了呷浦呷浦。

2014年底,呷哺呷哺作为连锁火锅第一股登陆港股,之后便走上了激进扩张之路:2014年至2017年的门店数分别为452、552、639和759家,每年平均以100家的规模在扩张。可是,9月6日,山东潍坊市民马先生跟家人在泰华呷哺呷哺火锅店就餐时,从火锅里捞出了一只老鼠。新闻爆出后,呷浦呷浦的股价刷刷地往下跌。9月10日,呷哺呷哺跌幅6.11%;9月11日,下跌6.32%。相较于9月7日时138.2亿港元的市值,两日之内,呷哺呷哺蒸发了15亿港元。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海底捞一直引以为傲的“服务”也遇到了困境。

之前,海底捞一直把员工当家人,施以人文主义的关怀,管理比较感性。但是,扩张之后,张勇在管理方面对标向了华为。“我不能天天靠理想过日子。我得打竞争对手,我得想办法让客人来吃饭,我得赚钱!不赚钱,我死了你也死了。”张勇说。

海底捞开始考核员工的上客数,要求六次翻台率,达不到的话会影响评级。这导致员工老帮顾客下菜,希望缩短顾客的吃饭时间。同时,公司总部加强监控,教练会到门店巡视,但是经营权已经交给门店,且员工与门店利益强绑定,于是门店员工会想尽办法阻止教练巡视,监管实际上没产生效果。

员工的幸福感在高压下出现了下降。海底捞前员工感慨道:“我对海底捞感情很矛盾,我很尊重它,但它现在确实像那种血汗工厂,它这条路走通了,但把很多人炼成药渣。”

资金问题不容忽视

招股书中披露,2018年海底捞将开设180家~220家新餐厅。在以开设新店增加市场份额并实现营收的持续增长业务战略下,国内每家新开门店资本投资约800万元―1000万元。这意味着海底捞仅开店投入,今年的资本开支最高就将达22亿元。

海底捞能平衡自己的资金问题吗?

快速扩张已经带来了现金流的枯竭和大规模的流动负债。数据显示,2016年海底捞的账面现金还有2.9亿元,2017年则下降到了负的6020万元。同时,2017年海底捞的流动负债激增至11.56亿元。本次海底捞上市所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其本次募资的15%拟被用于还债。

负债增加的同时,海底捞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从2015年的0.95降至2017年的0.56。有分析认为,海底捞的流动比率连年不足1,表明其资本营运策略相对比较激进,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扩张不是一家门店一家门店的复制,而是管理的质变。海底捞上市的扩张之路,需要更多思考。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