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GPLP访谈|蜂群文化创始人莫力洋:网红是这样打造的

作者:锦上花

来源:GPLP(ID:gplpcn)

有人说,单打独斗的网红就像孤魂野鬼;

有人说,网红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偃旗息鼓;

有人说,网红不像一门正经的事业只是闲时玩乐……

然而,MCN出现后,一切都变了。它们包装网红,打造群落,让网红获得经济和内容上的支持。网红也由此成为了一项职业。

MCN在近年来也成为一个热词。Papitube,二更,蜂群等等都成为了耳熟能详或似曾相识的名字。

美拍与易观Analysys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短视频MCN行业发展白皮书》里指出,2017年短视频MCN行业处于高速发展中,对比2016年机构数量达到400%的增长,有望在2019年达到4700家。

其实网红还有个更专业的名字,KOL,关键意见领袖。那么KOL背后的MCN公司又是什么样的呢?公司的运营方式、机构设置、发展方向等又是如何呢?GPLP邀请到了蜂群文化创始人莫力洋一同探讨。

第一眼,莫力洋就给人一种很潮流的感觉,戴着走到哪儿都会戴的棒球帽,帽子也成了他的个人IP。他年纪很轻,91年出生,却管理着800人左右的公司。稳重和潮流在他身上融合。总结访谈内容,有四个关键词:内部竞争、突破天花板、随机性、正能量。

一、内部竞争

蜂群的800多人分为8个组,每个组都是一个小生态。编导、剪辑、策划、运营等一应俱全,每个组都是一个小的MCN公司。8个组相互竞争协作,有点类似腾讯内部的跑马竞争。这种设置起初是蜂群的独创,后来慢慢被很多别家公司模仿。

当问到小组会不会依照不同内容版块来设定时,莫力洋摇了摇头。他认为小组有自己的方向侧重是可以的,但不可以固定限制到某一板块,因为这样会导致竞争氛围减弱。如果小组达到一定量级后,例如蜂群有个影视版块已经集结了四五十个影评人,就将这个版块孵化成一个子公司,名叫天眼影视。

二、突破天花板

自媒体的天花板在哪里?这是莫力洋不断思考的问题。单纯凭借广告来做营收是可持续的吗?蜂群也在不断尝试。

例如,蜂群的子公司天眼影视也冲着影视深化布局,接手影视宣发,联合出品,现在已经进入影视制作阶段,与别家影视公司合作拍的电影也将在2020年上映。

然而现在,蜂群的大头仍然是广告,比重达到80%到90%。莫力洋认为,电商和知识付费也是MCN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KOL的粘性和流量高,最后收益会比广告大。今年蜂群来自这两个版块的收入已经达到上千万。不过,红人认为目前这两个版块的收入相对较少,而需要投入的精力一样,不太愿意尝试。怎样与红人协作,这是个问题。

虽然,莫力洋一度怀疑过做电商的可能性有多大,但当支付宝锦鲤火起来后,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当话题产生时,没有人会对是否携带广告产生排斥。蜂群的平台和资源都没问题,关键还是得看策划案。

三、内容火不火或许是随机的

莫力洋认为成为一名头部现象级KOL最重要的是创新。例如开启宠物与人的感情联系,例如毒舌打分,例如像Papi酱一样讽刺调侃,只有创新才能制造火爆产品。确实,在各种山珍海味的供奉下,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钻了。《中国好声音》、《中国新说唱》等等刚出来时凭借新奇引爆话题,之后就慢慢失去话题度了。因此,能火必然创新。

但莫力洋又追加道,创新不一定能火。此时,他流露出一丝无力的时空感。他说,火不火的本质甚至可能是随机的。云上观音像只是画家随手一画,为什么就成了被广泛传播的热点?也许背后真的没什么道理可讲。当天有没有明星出轨,段子是早一小时发还是晚一小时发,最后造成的结果都不一样。

四、传播正能量

做内容的绕不过去的就是监管。最近以来,对新闻和内容的审查越来越严格。蜂群同样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不过,访谈中可以发现,莫力洋已经在反思对待下一代的责任感。

因为蜂群做得是泛娱乐的内容,受众大部分是00后。莫力洋发觉公司每天生产的内容真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下一代的三观。互联网上有个现象,就是越奇葩,越三观不正越会火。KOL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个时候蜂群就会悬崖勒马,起到管控的作用。共青团中央也与蜂群联系,想要一同输出更有正能量的内容。

可以看出,蜂群是一个比较综合的MCN,对单个KOL依赖小,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变现方式。这与他们的名字相得益彰,勤劳的蜜蜂们合在一起组成的社群。

总体而言,MCN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未来发展方向还需要不断摸索。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