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报道

严监管下,渤海人寿艰难转型

作者:丹青

来源:GPLP(ID:gplpcn)

自保险行业开始转型以来,部分寿险公司面临着调整产品结构和业务模式的问题。而渤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人寿”)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渤海人寿的转型之路却并没有走好。

保费收入减半

转型主要体现在保费规模及业务结构上,简单来说便是体现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的原保费收入增长。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渤海人寿实现了规模保费39.51亿元,同比去年大幅下降49.24%。其中,原保费收入38.53亿元,同比仅增长8.41%;保户储金及投资款收入0.9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97.68%。

对比数据发现,渤海人寿市场份额的下降主要由于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大幅下降,而原保险保费收入却只有小幅上涨。

分析具体原因就会发现,主要是由于后续新产品却没有及时跟上补充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下降造成的空缺。所以最终导致总体规模保费下降了近一半。

渤海人寿方面表示,规模保费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公司主动追求产品转型、优化业务结构而带来的结果,但显然转型效果不佳。

反映到财务业绩上,GPLP君注意到,根据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前三个季度出现了巨幅亏损,亏损幅度高达3.08亿元,一改前四年连续盈利的大好形式。

曾遭受严监管

2017年10月,银保监会曾对渤海人寿下发监管函,直陈其包括股东股权、股东大会运作、董事会运作等“十宗罪”。

其中要求,自监管函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禁止公司直接或间接与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开展交易,并且声明6个月期满之日起3个月为观察期。与海航集团关联交易的禁止,不仅给海航集团带来了影响,更是对渤海人寿造成了重创。

2017年3季度关联交易披露显示,渤海人寿保险业务和保险代理业务金额为1303.5万元,其中与海航集团的关联保险业务金额为1258.8万元,占比96.6%。

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渤海人寿市场份额由2017年10月的0.29%下降至2018年4月的0.18%。

今年4月,关联交易解禁。但渤海人寿却并没有因此快速重振,根据调查,今年1-8月渤海保险的市场份额为0.15%,较监管函下发前下降近半。

高管频繁更换

祸不单行的是,今年以来,渤海人寿高层经历了两次重大人事变动。上一任总经理闻安民卸任后,渤海人寿曾经在2016年底聘任赵默来接替总经理职位。

而拟任期间,赵默的职务又被免去,由此开启了渤海人寿长达16个月的总经理缺位模式。直到今年5月底,马昕才从副总经理被聘至总经理的位置。

今年10月15日,渤海人寿公司选举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获选的正是上一任卸任总经理的闻安民,待银保监会核准后将正式入职。

那么闻安民又是何许人也?

闻安民于1984年入行,在人保、泰康就职20多年,后于2006年加入海航集团,担任保险项目组组长,着手搭建海航集团的保险板块。

此后,闻安民在海航旗下所有险企均担任过要职,原海航控股的民安财险非执行董事、新光海航人寿董事长、华安财险副董事长、渤海人寿总经理。

之前离开渤海人寿后的他并未离开海航系统,且已就任渤海金控副董事长。渤海金控是渤海人寿第一大股东,也是海航资本重要金控平台。兜兜转转又回到渤海人寿。

对于公司高层的变更,渤海人寿方面的解释是,根据公司整体战略发展需要和行业监管政策,依照公司章程进行的严格选拔和审慎聘任,以确保任命能更加有利于公司推进战略布局、强化风险管控、提升创新能力。

转型不易,且行且珍惜

虽然今年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减半,高管变动等内忧外患困扰着渤海人寿。

但是渤海人寿方面表示,保险业务方面,将继续深化战略转型工作,坚持回归保障职能,通过调结构、补短板、抓品质、拓渠道,多措并举推进业务模式创新和服务品质升级,提升公司效益。

也就是渤海人寿要顺着转型的艰难之路继续前行,在保障型保费方面把失去的市场份额和收入再找回来,然而谈何容易!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