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昔日王者海正药业卖房自救 困兽之斗能否扭亏为盈?

作者:甘乐

编辑:远风

审校:一条辉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海正药业是一家中国领先的原料药生产企业,是国内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之一。自2000年上市以来一直在行业内很强的影响力。但是从公司2018年旗下子公司年报数据来看,公司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

2018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1.87亿元,同比下降了3.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4.9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高达6.12亿元,同比扩大了332.50%。

医药企业“两票制”的相关政策全面推广以来,旗下子公司瀚晖制药原瑞海采购辉瑞的产品再销售业务变更为辉瑞的直发销售,而瀚晖制药负责推广业务,这就让报表数据上的收入大幅下降同时省医药公司的分销和原料业务下降。

将时间轴拉长,海正药业困境已不是2018这短短一年所产生,连续四年的扣非后亏损早已让海正如履薄冰。好在2015-2017年间,政府补助和处置非流动资产损益以及其他投资损益等营业外收入让海正药业得以勉强度日。

卖房自救实为东施效颦,着手研发却又内忧外患

说到海正药业的负债,早在2015年时便已突破百亿,直至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达到了144.75亿元负债,这一路上海正药业日子必然是不好过的。对比昔日老伙计恒瑞医药的11%负债率,海正药业66.24%的数据实在让人不敢恭维。60%以上的负债率已经踏过了合理数据边界线,而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也随之深陷泥沼。

放眼近几年的财务状况,海正药业从一个青年才俊沦落到靠“低保”度日的企业,这一切都源于2014年的分水岭。

2014年以前的海正药业,如日中天,毕竟仅仅只是依靠辉瑞,企业就能活得有滋有味。核心产品特治星能够强有力地拉动海正药业的业绩增长。但是成也辉瑞,败也辉瑞,2014年的辉瑞工厂改造成为了海正药业的业绩滑铁卢。以特治星断货为导火索,海正药业的利润一路低走,疲软态势也延续至今。让也投资者们唏嘘不已。

在此之前,海马汽车上演卖房续命的神奇手段之后,海正药业也有样学样,将33处房产以九千万的价格变卖,此外海正旗下子公司海正杭州公司也将其新建办公大楼已2.9亿元底价公开挂牌出售。但是相比较企业多年积攒下来的百亿负债,这区区几亿资产实在是杯水车薪。

企业已经进入疲软颓势,想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技术革新自然就是最立竿见影的选择。最近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研发的投入来看,从16年的7.75亿元,17年的8.44亿元再到18年的10.3亿元,整体呈现出不断增加的形态,并且也远高于同行业投入程度。

海正斥巨资重点开展的项目创新药海泽麦布和生物类药埃达木单抗,虽然从单品角度来看市场空间算是乐观,但是于国内而言,同行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就目前而言,与之相同的研发企业已经多达26家,这其中也不乏基础较好,研发高效的企业。因此海正选择走这条布满荆棘的小路,前途尚未可知。

除此之外,海正研究所涉足的领域还有很多,这也正是他的另一个问题所在。多而不精的研发现状绝不能拯救海正药业的水生火热,同质化的产品也并不能让整个企业脱颖而出。好在海正药业现如今已经终止了不少无意义的资本化研发项目,让研发的方向更为专精,进程更为高效。

困兽之斗,能否扭亏为盈?

面对公司业绩的不断下滑,企业也是想尽办法来改变现状。从变卖家财,到加大科研力度,做到了无所不用其极。

而海正近期最大的手笔,则是转让持有参股子公司浙江导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剩余20.24%股份。

从海正药业口径,本次股权转让为导明医药为实现境外上市而实施的股权重组整体方案的一部分。股权的转让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有利于加快导明医药的境外上市速度。不过对于海正医药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够收回前期部分投资,这对于水深火热的海正药业而言算是雪中送炭。

无独有偶,就在6月21日,海正药业控股子公司浙江海正博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拟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对其实施增资扩股及部分老股转让。旨在加速单抗类生物药的发展,确保重要项目药品的研发项目,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毕竟以从事项目来看,单抗药物研发对于时间人力物力都有较高的投入要求,这番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能够有效缓解公司的资金问题,但是从反面来看,海正药业对海正博越的持股比例下降至42%,从而失去了实际控制权。

虽然以上的一揽子自救计划能够让海正药业解决一些燃眉之急,但是从长远来看,利用闲置资产套现绝不是长久之计,企业的困境不可能仅仅只依靠几处房产和部分股权投资就得以盘活,要在市场中存活下去,更需要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战术执行计划。

即便是资产套现后的充足流动资金,也需要有效的加以利用,让现金流将整个企业的效率抬升起来。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