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这些共享电动滑板能否在东南亚市场搞定摩拜、ofo的残局?

曾经何时,众多共享单车创企在新加坡攻城略地、风光无限,但如今一片哀鸿之后,那些共享单车品牌已成昨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又一波资本浪潮推动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创企,他们,会是下一批ofo、摩拜吗?

7月5日,共享电动滑板创企Beam在新加坡宣布将推出新一代电动滑板车土星(Saturn),未来几个月,Beam表示将在亚太地区陆续部署这款由小米旗下(小米与生态链企业Ninebot共同收购)的赛格威(Segway)提供动力系统的电动滑板车。

追赶最后一波电动滑板热潮?

从官方资料来看,Beam的“土星”电动滑板车采用了更大的航空级铝合金框架,更大、更宽的底座和地板,并升级了10英寸无内胎气动轮胎,提供较好的减震性能。宣传资料显示,即使是在粗糙的路面或减速带上,骑手也会体验到更平稳的骑行感受。

新加坡兴起共享滑板项目已经有两年时间,而且过去的几个月时间,恰恰是共享单车巨头纷纷兵败狮城的日子,如今的共享电动滑板创企,又能在这个新风口“浪”多久呢?

早在2017年新加坡的共享电动滑板创企Neuron Mobility 就号称在当地投放了近两万辆电动滑板;此后,当地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创业团队Telepod又携手杭州云造,共同推出了“有桩+无桩”共享滑板车方案;另外,一些更小微的创业团队如Anywheel和QiQ也都是在这段时间先后上线了共享电动滑板车服务。

当然,这股由欧美地区的Lime和Bird(共享电动滑板车创企)引发的热潮,能在新加坡兴起也是源自资本的疯狂助推,但是Lime在2018年进入新加坡市场后,除了在Facebook上疯狂打了一阵广告,此后也基本上没掀起什么风浪。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过去几个月时间里,这股热潮背后的资本都在眼睁睁看着前面的共享单车巨头纷纷兵败狮城。

2018年8月,新加坡共享单车平台oBike宣布退出当地市场,在垃圾场留下了大量堆积如山的报废自行车;2019年3月中旬,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宣布,摩拜已申请撤销其共享单车牌照,正式退出新加坡;4月22日,ofo在新加坡的营业执照被撤销,确认正式退出新加坡市场;其他中小品牌的共享单车平台,更是早已偃旗息鼓……

在这样的背景下,名不见经传的Beam有多大的能力和资源,要在新加坡乃至亚太更多地区推动共享电动滑板车的落地呢?

钱,是一个大问题。

Beam在2017年7月上线,过去公开的融资只有一笔,是在2018年10月由红杉资本印度、Founders Fund、真格基金和Glass 5 Global领投的64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其他参投方包括戈壁创投、Arbor、Insignia、500 Startups和K2 Global。此前有消息称2018年4月Beam曾获得一笔金额不详的天使轮融资,由新加坡地铁公司SMRT旗下的投资机构 Momentum VC领投,但是未能得到官方的确认。

高管团队和管理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曾经ofo亚太高官的身影。

Beam联合创始人Alan Jiang

Beam的联合创始人Alan Jiang曾是ofo东南亚负责人,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5月,他一直担任ofo亚太地区的高管;再之前的四年多时间,他则是在Uber公司亚太地区分公司任职。可以说,这是一位熟悉共享出行领域商业运作的行家里手。但是,Beam能否避免重蹈Uber和ofo在东南亚市场走过的弯路,显然需要更多资源的支持。

盈利模式依然是行业痛点

一方面,这家创业企业手头的资金有限,而且盈利模式单一(以骑行收费为主);另一方面,小米旗下的赛格威如何让新一代电动滑板车创造出更加符合亚太用户的使用体验,都是未知数。

不过,在Beam Mobility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冈帕迪亚眼里,对未来的业务发展似乎已经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

“在Beam,我们相信安全是每一次电动滑板车骑行的关键元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专注于利用最新的技术、软件和硬件来提供安全、舒适和方便的骑乘体验,”德布·冈帕迪亚(Deb Gangopadhyay)在7月5日的发布现场表示。

众所周知,虽然新加坡相关交通管理部门没有禁止在马路上使用共享电动滑板车,但是与当初监管共享自行车平台一样,也出台了相当严格的规整制度。

对此,Beam的应对手段除了提升硬件技术以外,还在防护、保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Beam官方表示,最近已经推出了骑手保护计划——为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新加坡所有骑行电动滑板车的骑手提供个人意外保险。

为了避免违章停车造成的罚单,Beam还推出了一些新的停车奖励功能。例如在新加坡,他们向骑手承诺,在交通繁忙区域将车辆停在指定区域,会得到相应的积分奖励——包括停在交通枢纽的指定区域后如果车辆2小时之内被另一个骑手使用,原来的骑手将得到积分(用于下次支付骑行资费)等。

冈帕迪亚对此表示:“我们专注于使用新的技术让共享电动滑板车骑行变得更容易。我们努力使人们能够以新颖和富有创意的方式,使用和分享这款共享电动滑板车,这对大众出行方式,骑行者和社区管理都有好处。”

但是,车辆成本的投入,硬件技术的研发,相关车辆的充电维护保养,保险费用的支出,协同监管无门提供周全服务等等,都不是几百万美元能够支撑的。显然,Beam目前还很难向新的投资方证明,自己除了骑行收费之外,还会有哪些更为有效的盈利模式。并且,不算便宜的资费(押金约240元人民币,骑行一小时约10元人民币)标准,也是这些共享电动滑板项目发展前景上的阴霾。

类似的融资困境,可能会在未来一年年的时间里,继续困扰着这些共享电动滑板车创业企业的CEO们。

除了Beam在去年10月拿到过种子轮的融资,其他几家电动滑板车创业企业的融资情况似乎同样不太乐观。2018年12月6日消息,新加坡另一家创业企业Neuron Mobility宣布完成500万新币融资,该融资来自SeedPlus, 500 Startups, SEEDS Capital, ACE Capital以及数位知名天使投资人。同样,Neuron Mobility 也宣称会将融资用于亚太区的业务拓展。在2018年夏季,这个平台已经在泰国推出了共享电动滑板车服务,至于经营状况,外界不得而知。

在摩拜、ofo相继退出东南亚市场后,业界可以看到,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在这些地区的众多城市已经难以为继。那么,这股由欧美地区兴起的共享电动滑板车浪潮,究竟会是另一轮“昙花一现”,还是会填补共享单车留下的市场空白,真正形成共享经济的热浪?至少目前,我们很难看到更多的乐观情绪。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