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撰文/皮爷
1977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在经过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后拿到了补贴:半条鱼、1个鸡架、1张热水瓶票。几个月后,高考成绩发布,有人欢喜有人愁。
个人和国家的命运,从这里发生交汇和转折。但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教育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不一样。
“微博英语大V、高级猎头@_恶魔奶爸_ 上线V+仅5天,付费会员量就已破万,流水破百万。”这是在7月12日的“微博v+会员&教育持续变现分享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终究会有些行业打破固有的藩篱,更会有些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更好的生存模式,如今来看,教育行业尤甚。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这个古老的领域被披上了一层新衣,而紧随其后的是超千亿规模的在线教育市场和蜂拥而至的海量资本。
颠覆亦伴随着新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跑道上,人们有了新的故事开局。
教育的“小风口”和“大生意”
在线教育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2518亿元,同比增长26%。而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亿人,市场规模将增至4330亿元。
从某种角度来讲,教育具有很强的抗周期性,可以理解为在红利渐消、用户增长见顶的当下,教育一如资本市场的常青藤,辅以日益成熟的线上模式,不断吸纳着市场大众的关注。
其中,k12是它的排头兵。隐藏在k12独角兽猿辅导、学而思、作业帮等对用户社交平台狂轰乱炸的背后,是这个细分市场近千亿的规模。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整个K12年龄段的学生有近2亿,按照在线教育10%的参培率计算,潜在学员用户数至少2000万。大班课的客单价在3000元/年,平均每人报1.5门课,每人每年的消费就是4500元,网校班课的市场规模总体近1000亿。
毫不客气地说,按目前已上市教育公司的市销率来算,先暂且不论整个教育行业,就只是在k12行业,也一定会孵化出一家1000亿美元的教育公司。
超量级的市场规模必然对应着超量级的资本。据IT桔子数据统计,2018年整个教育行业新增投资金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全年共新增教育公司248家,截止2018年12月26日,教育行业国内融资共发生581起。
3~5年是教育行业的循环周期,弱周期性的特点使教育企业在资本“饥饿”时期,依然酒足饭饱。
一组敲钟声为证:数据显示,在2018年206家互联网公司上市潮中,33家为教育类企业,赫然占据近1/6席位。除此之外,还有华图教育、益达教育、中国科培教育、银杏教育、沪江等等13家企业在列队等待中。
资本加持,企业林立,再加上教育的特殊意义。时隔多年,这个在鲁迅笔下“根植于爱”的行业再次回归到市场的主流视野。
教育人难念「教育经」
人和时代之间连着一根叫做命运的红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织线人。
教育浪潮的袭来,让更多的教育人真正回归到荧屏视野中央。在这场变革中,他们是亲历者,见证者,更是推动者。
早在2015年,每年就约15万人次的学生上网观看韩国英语老师金基勋的英语教学视频,甚至在2013年他的年收入已达400万美元。每星期,他亲自授课只有大约3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网上答疑、备课、编写教材和练习册。
这是一个在线教育参与者的缩影,近两年这种缩影在某个侧面更是被无限放大。
先行者如依托自身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教育讲师@-恶魔奶爸-,微博v+会员知名教育博主@周思成,除此之外还有教育细分领域博主@教师资格证报名考试……
互联网重构的不仅仅是教育的整个行业架构,更会辐射到参与个体。可以理解为,在偌大的教育浪潮中,教育达人们宛如一个个零件,唯有上下协同,全体一致,教育的大船才能顺利航行,披荆斩棘。
但缩影并不代表全部。
就当下而言,尽管各家在线教育机构纷争不断,纷纷跑马圈地。但被裹挟其中的大部分教育达人们仍然是在沿袭旧路,尽管置身其中但却仅有路人的歆羡。自身行业迅速更迭的愿景和不可名状的落寞成为他们兼具的标签。
事实确实如此,尽管当下在线教育行业已然踏上发展快车道。但就个体而言,人们很难找到一个参与其中的载体,委身于在线教育机构并不能使个体成为这个快车道的直接参与者。而以个体的形式参与其中,面临如今高昂的获客成本,单枪匹马之下却也只能望洋兴叹。
招生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组数据显示,如今各个独角兽的用户流量争夺已经把在线教育的获客成本抬到史无前例的高水位。一位在线素质教育的CEO曾经表示,网校打仗反而让我们这些非网校的公司很痛苦,广告价格不断上涨,我们的成本比去年提高了一倍以上。
进退维谷,举步维艰,这正是教育达人们的现状。刨除目前已经成名的教育网红,后发者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引流模式,不论是用之前的直播还是后来的短视频,获客难,留存更难成为教育达人们逃不开的掣肘。
囿于渠道,困于流量,对教育达人们来说,这个行业仍然需要一次新的跃迁。
微博教育的「新桅杆」
时代给教育浪潮的后发个体带上了无形的囚笼。先发者优势巨大,极尽流量红利,但后来者却是无处借力,看金山而空手归。
不过,这一切正在改变。
基于此的是微博正在探索和实践中的v+教育模式,可以先给v+下个简单的注解:其旨在通过赋能博主,助力博主在微博上的社交资产进行有效转化,辅助其打通从社交资产积累到实现最终变现的完整闭环,进而提升教育博主们自身的造血能力,进行自由、持续变现。
这点不难理解,作为国内内容社区的巨擘,微博具有天然的社交和社区属性。和其他在线教育平台的跑马圈地不同,微博对于教育博主的孵化因人而异,也更具针对性。
“微博其实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我们更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微博愿意去开放自己的流量和能力,大家一起来把这个行业做好。”微博增值事业部负责人马卓表示,“其实,可以把微博看成是整个行业生态建设中的一环。”
诚然,微博有这样的优势。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
可以看出,和市面上的其他模式不同,依托于自带超大流量的微博,博主们的运作模式更为清晰。作为国内最大的“话题”阵地,教育博主可以利用微博天然的“热点属性” 来进行更为轻模式的运作,以某个考点或话题进行教育内容的延展、发掘,构建用户的“场景化认知升级”模式,可以更好地打造基于个人IP的私域流量社群。
同时,微博还会不定期地推出V+榜单,通过榜单和微博评估机制,博主们对于自身的情况更能了然于心。
从表及里,由浅入深。
显然,微博不仅为教育博主们提供了可以一展身手的舞台,即以免费内容(文字或视频)长期输出构建自身微博IP的阵地,更为其提供了后续的会员搭建体系,赋能博主利用微博特殊的用户黏性,以“V+”为载体,构建自己的内容社群,实现自由变现。
社交打底,内容变现,在偏重属性的教育行业中,微博为教育博主们提供了一条更清晰可见的路。
▼
“接下来微博愿意和具备部分kol资源的MCN对接,教育行业是重点行业之一。”在分享会的采访环节,马卓向新摘商业评论表示。
这意味着对于微博博主的扶持将会更加呈体系化,产业链化。诚然,在新兴的趋势面前,进击的姿态要快,但更要稳。
吴军曾在他的《浪潮之巅》中写道,“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在消费寒冬的当下,这一波的浪潮属于教育已确信无疑,但距离“赶上浪潮,不枉此生”,从事教育的人们还差一个可以乘风破浪的桅杆。在被重新锻造的档口,他们应该成为故事的主角,更最有资格应该成为这个浪潮的参与者。
如今看来,微博正在成为那个必不可少的“桅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