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医美3.0时代,人工智能真的能让你“更美”吗?

 

  编辑 | 于斌

  出品 | 于见(ID:mpyujian)

  近几年,随着“颜值经济”甚嚣尘上,通过整容、微调来提升颜值的观念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这也促使医疗美容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朝阳行业”。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36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2500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医疗美容市场的渗透率也在逐年上升,根据《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显示,在全球医美市场上,我国占有10%的市场份额,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医美第二大国。在医美行业最新的行业趋势中,随着AI 技术的高速发展,AI医美正成为医疗美容市场的新“风口”。

  在去年举办的全球AI领袖峰会上,“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创始人金星曾表示,“AI将成为医美行业转型的重要一步,新氧也将把AI作为重要的战略规划之一”。在会议后不久,新氧就推出了AI产品“新氧魔镜”,随后多家医美企业纷纷跟进布局,想要在医美+AI领域“大展拳脚”。

  上个月,另一家互联网医美平台“更美”APP在其举办的“更美AI发布会暨2019青年医生大赛颁奖盛典”上公布了更美最新研发的“更美AI”系列功能,并宣布从“互联网+医美”模式的2.0时代,正式进入“5G+AI”的医美3.0时代。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医美+AI”的概念听起来十分前沿,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始终是“口号多于实际”。

  更美AI人脸智能诊断,营销噱头大过实际

  人工智能这个词最早是在1956年由美国的计算机专家提出的,其定义为:能够和人一样进行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人工程序或系统。虽然人工智能的概念提出甚早,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技术难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直低调且低速,直到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才让“人工智能”正式被世人所熟知。

  这场轰动一时的人机大战最终以AlphaGo击败所有围棋高手结束,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威力所在。随后,人工智能受到媒体和资本的大力热捧,“智能+”概念更是成为两会新热点,AI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工智能落地场景被不断丰富。而在医疗美容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也逐渐清晰:即使用影像识别技术辅助面部诊疗。

  例如更美APP最新推出的AI人脸智能诊断分析、AI人脸智能形变模拟等功能,就践行了影像识别技术+面部诊疗的模式。根据更美方面的介绍,这些功能将有助于用户分析自己的面部特征、五官比例, 根据用户本身特征和个性化需求,生成专属于用户的医疗建议,让更多的决策过程在线上完成。

  不可否认的是,利用AI影像技术进行面部扫描,根据用户特征提供整形建议确实是可行的。早在201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便尝试使用谷歌的人工智能算法来诊断黑色素瘤,最终的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91%。国内来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影像诊断中心使用的AI诊断技术已经能够独立诊断2千余种皮肤病,准确率也达到了85%左右。

  虽然AI技术在面部诊疗方面的应用确实有例可循,但必须要指出的是,目前大部分使用面部诊疗的产品,其核心在于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而在医美行业中,所谓的面部诊疗,主要是用户通过APP上传照片、视频来获取皮肤信息或是整形建议,其主要目的还是以娱乐为主,关于皮肤信息仅涉及“干性、油性、弹性等”浅层方面,对于皮肤是否存在敏感和病变,就无法获知了。

  由此可见,目前包含更美APP在内的众多AI医美产品,更多的是披着AI鲜亮的外衣,做着营销、融资的“买卖”,至于这些APP诊断的准确度和专业性如何,我们着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数据短缺、研发耗资,AI医美难以真正落地

  在做人工智能训练模型的时候,数据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只有通过大数据训练,才能让训练的模型更接近于实际需求。所以在生成AI诊疗模型时,就需要海量、准确的基础数据。

  但在AI医美行业中,数据质量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一方面,由于整形属于个人私隐,绝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愿意透露个人数据;另一方面,因为医美机构大多以民营企业为主,企业之间使用的数据采集系统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必然会造成不信任感,这些都使得数据的收集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数据难以汇集和打通,自然就无法进行后续的加工分析。

  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和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美AI诊疗模型搭建的难度,而AI行业高昂的研发成本也成为横亘在企业面前的一道坎。

  从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到人工智能雏形的形成,整个行业已经经历了60余年的跌宕起伏,在这过程中花费了巨大的经济成本,但人工智能在技术应用方面的瓶颈一直存在。同样的,在医疗AI领域,前期研发阶段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如果由公立医院进行主导推动那还算好,毕竟公立医院不需要将商业利益做过多考虑,推动过程相对容易。但对于民营的医美机构来说,不计算商业回报的研发投入无异于“自杀”,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很少有企业能够大刀阔斧地支持AI研发,而多以“赋能营销”作为AI产品卖点的原因。

  随着AI风口的兴起,一大批企业都开始抓住发展的机遇,但大量“伪AI”概念的产品也开始大肆圈快钱。阿里巴巴前CEO卫哲曾经“断言”,目前伪人工智能比例可能已经高达90%或者99%。“伪AI”概念虽然能够唬人一时,但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对于AI技术的应用以及行业的推动发展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对于包含更美APP在内的众多医疗美容APP来说,拥抱技术是能给予企业和整个行业更大的想象空间,但前提是要拥抱真正的技术。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