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谢治贤
出品 | 于见(ID:mpyujian)
借着前两日iPhone 11等苹果新品发布,互联网金融平台也被挤得火热。果粉大多是年轻时尚的,这些年轻人很多正处于奋斗阶段,有些甚至为了人前体面,人后不惜贷款去购买自己心仪的产品。这就使得网络金融平台一度火热,分期购物形成了一种风气习惯,人们似乎陷入了日复一日、循环不尽的还款之中。
为了进一步缓解年轻人前期的支付压力,苹果也在大力布局分期购物的销售渠道。据分期乐数据显示,75%的预购用户是95后,34%的预购用户之前在分期乐商场购买过iPhone。在所有预购用户中,iPhone11成为预购新iPhone最多的一款。在今年9月1日分期乐举行的分期购物节的第一天,苹果全系列产品的销售额比往日销售额增长了10倍,平均每3秒就能卖出一部iPhone XS Max。
借助电子数码产品、日常百货分期购买,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运营,分期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营收80亿元,2019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22%。全年实现毛利润9.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
但订单激增,平台交易火热的分期乐,在成立的6年时间以来,一直名声不高,毁誉参半,不受大多数人的青睐,多次遭到消费者投诉,暴露出的问题极多。
虎口夺食,群狼环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分期乐的创始团队有着很重的鹅厂背景。创始人兼CEO肖文杰任腾讯财富通产品总监;总裁吴毅任微信支付第一任总经理;首席运营官乐陆平曾任腾讯移动互联网集团市场部总经理。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分期乐像是在完成财付通的未竟事业,尤其是与蚂蚁金融的对战。而将战略点选择校园,从商业角度看,在前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
但在消费升级和消费信贷的风口下,单靠校园贷款显然是不可能做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业务也很难在阿里和京东的虎口中抢食。
更重要的是,分期乐商城的模式,存在很多类似的竞争对手。不仅传统电子商务巨头京东、阿里相继推出了京东白条和蚂蚁金融,捷森、招联等众多主流消费金融平台也相继推出了分期商城。
竞争对手的涌入将稀释90后一代所能创造的人口红利。这里将展开剧烈的争斗,否则故事将难以为继。拓荒者也将成为烈士。
分期乐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最初、黏度很强的那批用户一起消费升级。2016年4月起分期乐商城上线了一些家用电器、服饰手表等旨在提升白领人群生活品质的轻奢品牌;今年相继引入与宝洁、美的等多个快销、家电品牌的旗舰店入驻,目的就是让已经拥有大量积分的老用户们,能够更好的黏合在平台上。
分期乐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分期乐购物中心还支持分期乐信用额度支付和信用卡分期付款,这不仅服务于中国不断增长的信用消费者群体,还向4亿信用卡持卡人开放。这形成了对信贷消费者的全面覆盖。
但是,这实际上只是其他金融平台的广泛做法,并未能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今,与京东白条和蚂蚁金融的压力下,分期乐的规模仍然较小。不过,与以颠覆银行为出发点的京东、蚂蚁不同,分期乐更注重与传统银行的合作,想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强势实力,将消费金融蛋糕做大。
但这种新旧交替的攻击模式,看似稳定,实则问题屡次发生。
消费者自身信用积累才是信用消费的核心。分期乐只不过是一个媒介,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恶性催款,服务欠佳
分期乐作为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主要分期为年轻人提供购物服务,目前主要有分期购和借钱花两种产品。官方称,当用户年满18岁时,可以登录分期乐官方网站,进行网上购物和金融贷款。
但是经查询投诉平台数据发现,截至7月3日,共有1846个分期乐投诉帖子。总体观察,“电话骚扰”和“暴力收缴”所占比例最大。
其中有李先生投诉详情如下:“我有还钱的打算,已经咨询过分期乐相关客服,但分期乐却依然骚扰了我的家人和朋友。”而分期乐方面也在迟到40分钟后回应:“你们的问题已经交给有关部门核实。请保持通话畅通。”
面对类似的投诉,分期乐的答复往往相似,无非是交换了几个回复模板。在“已答复”的印记下,客户的投诉最终将如何处理却不清楚。
据投诉称,分期乐还存在大量虚假促销、网上售假、商家单方取消订单等问题。
李先生在“分期乐”平台上购买了一台苹果XR。双十一的实际价格是5499元。付款在第二天审核通过,订单在第三天单方直接关闭。平台为降价促销,降价幅度很大,看在价格优势上,消费者选择了这个商品,然而平台却在付款后单方面取消了订单。
刘女士通过“分期乐”购买了一个SK2灯泡,发现是假的。商家拒绝退货,也没有提供任何回应。
戴先生在“分期乐”分期还清了信用卡。最近,当他需要买房子分期付款时,他发现自己的款项上了征信。随后,他及时还钱,但客服却在7个工作日内都未予以开具证明。还款后,也没有按时签发结算凭证。
校园贷风波四起
分期乐付款的服务对象是18岁以上的人,因此它把触角延伸到了符合年龄、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大学生身上。校园市场已成为分期付款的主战场。
2015年,乐视网发布的《大学生分期消费行为数据报告》显示,分期消费已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校园分期市场发展良好,网络消费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互联网金融平台很受欢迎。
《报告》显示,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尤其是在大学生市场这一相对空白的细分领域。分期乐首创“互联网+金融+消费场景”商业模式,深耕大学生分期市场,现已覆盖全国4000所高校,授信用户达300万,单月销售额突破20亿,市场占有率超过60%。
虽然在校园市场上遥遥领先,但分期乐也因校园市场而引发诸多“麻烦”。
2019年5月6日,新华社撰文称,“在禁令下,校园贷款依然猖獗”。它公开批评许多网上借贷机构无视规定,继续以创业贷款、毕业贷款、培训贷款和求职贷款等形式向大学生发放贷款。分期乐也受到了批评。
早在2017年5月,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款规范化管理的通知》,要求所有从事校园贷款业务的网上贷款机构暂停校园网贷款业务,未经银行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用服务。
一时间,公众对分期乐向大学生提供校园贷款业务合法性的产生了争议,使分期乐陷入舆论漩涡。
屡劝不改,助长诈骗
校园放贷事件影响尚未消退,“套路贷”又披上了新马甲,转型为培训贷款继续盛行。缺乏资质的培训机构与贷款机构恶意串通,让不少急于找工作的大学生急病乱投医。近年来,类似的求职失败,反背负贷款的消息屡见不鲜。
培训贷款一般是指培训机构与p2p网络贷款机构之间合作,向培训人员提供贷款,并分期偿还的模式。招聘公司其实都是培训机构,大多通过招聘网站以招聘的形式为求职者提供高薪培训。
培训贷款的简要流程是,公司一般要求申请人进行岗前培训,产生数万培训费和高额利息,然后通过贷款软件分期偿还贷款。但是,培训结束后,申请人却不能进入工作岗位,而是需要另找工作。
12月24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称今年1月,刘小姐在求职时,遭遇不法分子故意设计的骗局,最终不仅没能如愿找到工作,而且背负上了4万元的债务。
分期乐就曾多次卷入培训贷款纠纷。根据民事判决书显示,2016年,湖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张某来到湖南开州科技有限公司,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为了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开始在招生办公室了解IT培训课程。
培训机构宣布“学校零收费,就业零风险”。也就是说,学生参加培训前不需要缴纳培训费,在培训推荐就业成功后再缴纳培训费,培训期为5个月。
2016年5月9日,张某与分期乐签订《分期乐服务协议》,向分期乐借款1.98万元,用于支付给东方标准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张某交付了录取通知书的第四项显示的3190元培训费。开州公司的工作人员带领张某签订了培训贷款协议,即培训费。由张某分期贷款付给。
当时双方约定,如果张某参加培训并就业,贷款由张某偿还,作为应付的培训费;如果开州公司不提供培训和推荐就业,张某也不支付培训费,也不需要偿还贷款。
但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开州公司与其他合作单位的矛盾,原定5个月的培训计划在开学后两个月内被迫终止。
张某未完成培训,未取得培训证书,也未享受开州公司的推荐。他甚至还欠着贷款本金和高息还款的债。
类似的案件在分期乐时有发生,并不少见。可以说,如果一个平台是靠打法律的擦边球,踩着消费者的脊背向上攀登,那最后换来的一定是惨重的摔击。为用户解决燃眉之急,雪中送炭从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一定是有温度、重服务的等价交换,而不是在最后变成了毒虫猛兽反噬消费者。也只有服务好受众,最终才能赢得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