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盘点,很难避开一个“猪”字。
多重因素导致的“超级猪周期”,让猪肉价格在2019年持续飙涨,有关猪肉涨价的段子承包了吃瓜群众们大半年的笑点和泪点。
在猪肉价格的一片涨声中,“养猪”也成了造富的新风口,温氏、牧原等养猪概念股一路攀升,“养猪大户”秦英林家族由此进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十。
或许还有第三个视角,距离网易“跨入猪栏”已经过去整整10个年头,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相继跟进,同时也出现了睿畜科技、农信互联等大大小小的创业者,“互联网养猪”早已成为出圈的焦点话题。
只是争议也同样存在,“互联网养猪”十年,网易们到底改变了什么?
01
互联网跨界养猪,本就是属于“理想主义者”的征途。
至少网易养猪的故事有着这样不经意的开场:传说丁磊养猪的念头萌生于一次吃火锅的经历,当时丁磊对服务员端上来的猪血质量提出质疑,坚持让店家换掉,并与朋友大谈食品安全话题,萌生了自办养猪场的想法。
2009年初,丁磊正式向外界宣布了“养猪计划”,计划初期规模为10000头,并在后来表示消费者可能在2010年年中吃上网易饲养的猪肉。大概丁磊也没意识到,一开始就为自己挖了一个坑。
网易养猪的消息迅速成为互联网的热门话题,然后就有媒体质疑丁磊在作秀,彼时很少接受采访的丁磊公开回呛:“没错,我就是在作秀。问题关键是要看为了什么作秀。我是想通过养猪来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同时,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做一些尝试,为此作秀来唤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有什么不好?”
比媒体质疑更具挑战性的是猪场的建设,据说网易的专家组在湖南、江西以及浙江的金华、衢州、宁波、安吉等地考察了几百个选址,最终选择了位于安吉县孝源村的一块地。但浙江并不是养猪的最佳条件,除了夏季高温高湿、冬季寒冷干燥、远离饲料主产区等不利因素之外,人口稠密、生物环境复杂、土地承载量低、水网密集、环保压力等也成了养猪业不得不面临的困难。
直到2012年仍未见“丁家猪”出栏,外界开始以“纸上谈猪”讽刺丁磊,以至于腾讯科技为此做了一篇调查,结果显示57%的网友不看好丁磊养猪。后续陆续传出了网易养猪夭折等相关新闻,直到2015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丁磊用自家猪肉宴请了一众互联网大佬。
如此种种怪象,并非是网友们对网易、对丁磊有太多的偏见,而是“养猪”本就是一件不讨好的事情。北大才子陆步轩曾经因为养猪的新闻,在社会上引发了是否浪费人才的大讨论,人们骨子里对养猪的成见可见一斑。如果不是因为今年的超级猪周期,养猪的利润不高,资金回笼周期较慢,绝非是一条赚钱快的捷径。
在这样的局面下,见证了养猪业水有多深的丁磊,曾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实情:“中国的养猪业停留在100年前的水平。”可如果社会对于“养猪”的认知不改观,顶着“高科技”桂冠的科技巨头们不屑于养猪,哪怕是一些养猪起家的企业,也在初具规模后放弃养猪转向多元化经营......这样的困境还将继续。
02
在中国养猪,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2009年宣布养猪到2016年生猪出栏,网易的进度如此缓慢,并非没有原因。
有如后来被外界所熟知的,《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沈宏非在评论网易位于浙江安吉的养猪场时,给出了“不亚于安缦酒店”的评价。诸如智能饲喂、猪马桶、除臭系统、数据化管理、透明化养殖等概念也被媒体争相报道,曾经被质疑与嘲笑的“丁家猪”,转身成了互联网养猪的代名词。
擅长营销的网易也适时抓住了这波契机。
网易味央品牌被贴上了出身猪厂、互联网养猪、互联网大会御用猪肉等标签;拍卖、众筹等新鲜感十足的模式,让网易味央猪肉迅速成为美食界的网红;营销团队打造了名为“猪小花”的IP,通过单曲出道、时装周走秀、专属表情包、猪场直播等方式,进一步颠覆了外界对猪的固有印象。
其实在“重新定义养猪”的同时,网易也进行了另外两个维度的布局:
一是网易味央在养殖端、电商渠道以及线下餐饮渠道的渗透,逐渐搭建出一条完整的猪肉产业链。较为典型的就是与外婆家、网易易间、黄龙饭店等线下消费升级场景的合作,打造了精细化、体验化、场景化的猪肉“新消费”样板。
二是养殖基地的规模化复制,位于浙江安吉的产业园投产运营后,2017年网易味央与江西省高安市达成合作,迈出了模式复制的第一步。2019年又先后与浙江省绍兴市、宁波市达成合作。
网易味央的高歌猛进终于引发了“互联网养猪”的连锁反应,其他互联网玩家趁势进场,一场智能化养猪的序幕徐徐拉开。
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合作,将人工智能系统“ET农业大脑”引入到猪场中,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与研发;京东与中国农大联手打造了“丰宁智能猪场示范点”,引人瞩目的推出了“猪脸识别”技术;睿畜科技、农信互联等创业者的智能养猪系统,也开始落地到一些中等规模的养殖场中……
比起网易的“理想范”,阿里和京东要现实很多,没有像网易那样狠抓品质,对传统猪场的智能化改造主要集中在两件事情上:一是提高PSY,让一头母猪尽可能地下崽;二是提高料肉比,让养猪的核心成本尽可能低。毕竟网易花了七年时间才有些眉目,阿里和京东巧妙的抓住了猪场智能化升级的痛点。
无论是网易的“理想主义”,还是阿里们的“现实主义”,互联网巨头涌入养猪场,终归于加速行业创新的好事。
03
只是中国养猪业所存在的问题,恐怕不仅仅是技术升级那么简单。2019年的超级猪周期就是一个例子。
首先,导致猪肉大涨的原因之一在于非洲猪瘟,2018年8月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至今,已经有百万余头生猪被捕杀。有些遗憾的是,人工智能被用于流感预测已经屡见不鲜,可由于缺少非洲猪瘟的疫情数据,阿里的AI养猪也束手无策。
其次,智慧养猪系统只是在个别中小型养猪厂里部署,无法影响上下游供应链。即便是高科技养出来的猪,也要经过猪贩子、屠宰场、运输、多级批发等环节后,普通消费者才能在菜市场或超市中购买,中间已经产生了30%以上的差价。
按照中金公司研究部披露的数据,2018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市场分布中,温氏、牧原等排名前五的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不足7%,散养户占据了91%的市场,属于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格局。特别是散养为主的市场特性,致使大量养殖者无法准确预计市场变化,间接放大了养殖端的非理性行为,也放大了价格的波动性。
简单与美国、日本等稳定市场做一个对比,早在2016年的时候,美国市场排名前十的养猪场就占到了45%的市场份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耗国,中国的养猪业的集约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沿循这样的逻辑,中国养猪业需要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也需要源头上的模式创新。
其中互联网思维不无用武之地,正如丁磊多年前解释为何要养猪时提到的愿景:“Linux是开放的,是免费的,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把养猪的整个流程和数据全部公开,号召大家一起来参与,一起来分享,一起来改进它,使生产模式更为高效。”
而从实际布局来看,网易味央在模式上有着鲜明的互联网特色。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传统的养猪场都有着这样的惯例:在产业链中仅涉及养殖的环节,屠宰、销售等后续服务交给合作伙伴来做,网易味央则渗透进了整条产业链,从仔猪、饲料、技术等上游环节,到屠宰、加工、品牌销售等中下游,采取了自育自养自销的一体化模式,与网易严选做自有品牌电商的思路如出一辙。
网易味央的重资产模式,注定了扩张时的慢速度。可结合中国养猪业的现状,恰恰需要找到一条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品质化的路径。倘若丁磊愿意在网易味央的模式被市场验证后,以开放合作的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倒也不失为加速养猪业集约化的可行之策。
04
按照商业市场一贯的规律,2019年的超级猪周期或将持续五年以上的时间,注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养猪市场。
与之对应的,农业农村部业已印发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要进一步细化分解三年生猪生产恢复任务目标,同时给出了农机购置补贴、保障养殖用地、金融保险支持等政策红利。
不过在刺激养猪业振兴的同时,仍然存在养猪与环保之间的矛盾。
把时间推回到2015年,在环保的一连串禁令下,无猪县、无猪乡成了不少地方的新目标,乃至于两年时间内生猪产量就下滑了3600万头。原因也不难理解,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的排污量,一座规模化养殖场排污量不亚于一个中型工业企业,加上养殖业不产生税收,吸纳就业的作用有限,不少地方对养猪业自然没有“好脸色”。
站在这个立场上,“互联网养猪”的启示性可能比技术、模式上的创新更为直接。以网易味央的“猪马桶”为例,通过对动物天性的研究,教会了猪定点排泄,有效缩短了猪粪的停留时间。同时对回收的粪污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冲洗猪舍和猪马桶,并且可以进行沼气发电、还肥于田等实现自给供电和种养结合。
特别是网易味央在江西高安的新猪场,占地面积达到了3300亩,新增了环保处理中心、种养结合示范中心、参观交流展示中心和果蔬生态种植等创新设计,将打造一个集农业生产和参观体验为一体的立体化猪场。在互联网的流量效应、光环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带动下,从与环境污染划等号的被挤压的产业,到多维度创营收的创新产业,已然消除了养猪等于污染的悖论。
事实上,互联网之于养猪业的潜在影响远不止如此。
比如互联网巨头的用户大数据,可以实时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继而指导制定生猪的养殖计划,尽可能避免养殖端的非理性行为,为猪肉价格的波动性开出新的“药方”;又比如利用区块链可追溯的特性,对养猪业上下游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跟踪,彻底杜绝瘦肉精等曾经让人“谈猪色变”的不和谐现象......
某种程度上说,扰乱了猪肉市场的超级猪周期,并不全然是一个坏消息。中小养殖场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间接为互联网养猪和规范化养殖带来了新的机会窗口,加速养猪行业的转型升级。
或许代价有些残酷,但“不破不立”何尝不是最基本的规则。
05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中国生猪出栏量为69382万头,结合彼时的生猪价格,市场规模早已达到万亿级别。
想要改变一个万亿体量的市场,仅仅依靠创造一种新模式,或者发明一套新技术,恐怕结果都不甚理想。
至少网易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探索出一套“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复制”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在落地上也仅仅在安吉和高安有了动作。也就意味着养猪是一门慢生意,互联网公司想要以技术打开局面,前提是攻破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然后打破林立的行业壁垒,远非一份漂亮的实验结果就能完成的事。
当然也不乏一些利好的消息,网易味央在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成熟后,复制的速度正逐渐加快;阿里、京东以及一些创业者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开始被温氏、天邦这样的“养猪大户“青睐;就连我们这样的旁观者,听到“互联网养猪”时的反应,也早已不再是一个“笑话”,渐渐成了公认的机会。
何况当前仅有网易一家互联网巨头布局了养猪业的中下游环节,里面隐藏着庞大的产业想象空间,等待更多的“理想主义者”入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