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经过多次融资,AI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AI独角兽”,地平线就是其中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2月27日,地平线宣布完成由SK中国、SKHynix以及数家中国一线汽车集团 (与旗下基金) 联合领投的B轮融资,获得6亿美金左右的投资,估值达30亿美金,据悉,这是全球估值最高的AI芯片独角兽。
2019年下半年,伴随着Wework等独角兽的没落,AI芯片独角兽地平线是否同样遭遇估值困境呢?
GPLP犀牛财经对地平线进行了观察。
资本催生下的AI芯片独角兽——地平线裁员了?
“风来了,猪都会飞”。
在过去几年的AI风口当中,地平线作为“AI独角兽”的估值也是水涨船高。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5年起至今,地平线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
2015年10月(媒体公开资料显示为2015年7月),地平线获得由晨兴资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金沙江创投、线性资本、创新工场和真格基金投资的首轮百万美金天使轮融资;
2016年4月,地平线获得了DST Global创始人Yuri Milner数千万美金 Pre-A投资。
2016年7月,地平线获得双湖资本、青云创投、祥峰投资及其他天使投资机构的A轮投资;
2017年10月,获英特尔投资领投、嘉实基金联合投资,一笔由Intel领投的1亿美金A+轮融资。
2017年12月,公开资料显示,在A+轮跟投的建投华科加仓,以战投名义塞了一笔钱进来,这个金额据媒体公开报道为超1亿美金。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8年11月,地平线完成了一笔10亿美元的B轮融资,不过投资人未披露。
此后,2018年10月,市场传出消息,地平线完成了一家顶级汽车厂商及一家与英特尔规模相当的芯片公司的投资。
这一点与其2019年2月份27日公布的消息颇为吻合。
彼时,2015年人工智能风口刚起,余凯带着百度的光环,想不受到资本的关注也不可能。
更何况,当时的余凯野心十足,在其办公室当中,曾立下了一个“做机器人时代的Intel”的愿景,因此,在创业大潮当中,地平线刚一成立,就获得了国内一线VC的热捧,其融资记录在过去几年当中堪比火箭,可谓一路顺风顺水。
只是,如果运气用完了,后续也就麻烦了。
2019年,伴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地平线自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2月宣布获得融资之后,一直没有相关融资消息传来,反而在地平线内部,在2019年底传出了“裁员”风波。
据脉脉爆料,从2019年4至5月开始,在地平线拿到offer即将入职的应届生需强制和公司签下《两年服务协议》,一方面不签署条约则面临错过春招无法入职的处境,另一方面提前解除合约又将面临10万元违约金的赔偿。与此同时,地平线还开始针对不同部门人员进行“优化工作”。
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开始传出地平线业务或将面临调整的消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南京、厦门、深圳五个办公区均有裁员动作,南京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厦门分部以及 AIoT 相关人员成重点优化对象,接下来要主要聚焦做 Auto 车规级芯片的相关业务。
(地平线裁员资料如图所示)
2019年2月刚完成一笔6亿美金左右的投资,随后在两个月后就开始裁员,地平线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地平线的尴尬:估值太高融资有点难 芯片落地遭到市场质疑
AI芯片也被称为AI加速器或计算卡,即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大量计算任务的模块(其他非计算任务仍由CPU负责)
关于AI芯片,2017年工信部发布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中,表示,AI芯片本质是神经网络芯片。
在AI芯片这个领域,从全球来讲,目前,英伟达和谷歌几乎占据了人工智能处理领域80% 的市场份额,当然,除了这两家之外,特斯拉、ARM、IBM 以及 Cadence 等也都在人工智能处理器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当然,这跟其特殊背景有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芯片制造商,人工智能芯片是英特尔近年的核心战略之一。
对此,为了加强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实力,英特尔曾以167亿美元收购 FPGA 生产商 Altera公司,同时还以153亿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以及机器视觉公司Movidius和为自动驾驶汽车芯片提供安全工具的公司Yogitech。
谷歌也是同样如此,自从2017年谷歌发布第二代 TPU 芯片之后,谷歌布局继续加强在人工智能学习和推理方面的能力,而且认真将其推向市场,而在谷歌AI芯片团队当中,则包括谷歌传奇芯片工程师 Jeff Dean、谷歌云计算团队首席科学家、斯坦福大学 AI 实验室主管李飞飞、Alphabet 董事长 John Hennessy 和谷歌杰出工程师 David Patterson。
在中国,在这波人工智能大潮当中,也同时催生了大量的人工智能芯片创业公司,如地平线、深鉴科技、中科寒武纪等。
客观而言,AI芯片就是赌的AI的大规模应用,并且和算法结合去布置芯片,但是这个很受算法的影响,你压的某一个算法如果后期没有成为主流,那么性能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成功的概率并不高。
这一点,我们从硅谷半导体公司的竞争当中可以一窥一二。
众所周知,硅谷曾经诞生了苹果、高通、英特尔等半导体巨头,然而,没有人知道,在硅谷的半导体行业竞争有多激烈。
公开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硅谷产生了31家半导体公司,然而,到了70年代,存活下来的只有寥寥无几,由于半导体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这让很多半导体公司投入的研发周期和研发经费最终因产品被市场抛弃而打了水漂。
也就是说,一个算法没有算对方向的话,也就是押题不准的话,那么这个公司此前的数亿研发费用都有可能打水漂,这也就是在硅谷不断有芯片公司发展,也不断有芯片公司倒闭的原因。
正常来讲,作为新的芯片厂家,新品除了在内部验证需要时间之外,还需要对外部客户送样、验证工具链,然而进行再修正及开发,因此,短期内在芯片上有大量营收是不可能的。
因此,芯片投资风险极大。
比如,2018年7月,深鉴科技已被FPGA巨头赛灵思以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2020年3月26日,在寒武纪科创板上市招股书中如此表述:
巨额亏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公司研发支出较大,产品仍在市场拓展阶段”,二是“报告期内因股权激励计提的股份支付金额较大”。寒武纪也在招股书中写明,公司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公司上市后亦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
同时,寒武纪亦面临技术研发投入大、商业化落地尚存考验的难题。
而对于地平线这家新成立的AI芯片企业也同样如此。
2015年,地平线成立之后,地平线将自己定位于OEM、Tier1的供应商。其核心优势在于向行业提供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软硬一体的边缘AI芯片解决方案。
对此,在大量融资之后,经过两年研发,2017年12月,地平线发布中国首款的边缘人工智能视觉芯片征程(Journey)系列和旭日(Sunrise)系列;
然而,目前,这两组芯片的应用如何?是否批量走向市场,被主流人工智能企业接受,截至2020年3月23日,地平线并没有回复,GPLP犀牛财经也就不得而知,他们在这两个产品方面赌对了没有。
只是,业内人士曾对GPLP财经介绍,“本来按道理来说,既然这个赛道周期长,那么就应该集中力量,备好粮食,准备打长线的仗,但是偏偏地平线急于扩张,哗的一下招到接近2000人,又哗的一下裁到1000出头。”
不过,对于裁员及市场传言,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短信回应称,那篇报道非常不尊重事实。地平线只是正常的企业经营决策而已,年底每个企业都应该做组织调整和优化,持续提升经营效率,同时借此激活组织活力。
或许,裁员的真相只有地平线内部人知道了。
AI芯片大规模应用及普遍赋能汽车商家 地平线真的实现了吗?
在砸了至少10亿人民币之后,地平线在过去5年当中的产出主要如下:
据地平线提供的资料显示,2019年8月,地平线发布中国首款车规级 AI 芯片——征程二代;2019年10月,发布新一代 AIoT 智能应用加速引擎——旭日二代,地平线已成功流片量产了中国首款边缘人工智能处理器–专注于智能驾驶的 “征程(Journey)”系列处理器和专注于 AIoT 的 “旭日(Sunrise)” 系列处理器,并已大规模商用。
与此同时,地平线还向行业客户提供“芯片 + 算法 + 云”的完整解决方案,比如,在智能驾驶领域,地平线已赋能合作伙伴包括奥迪、博世、长安、比亚迪、上汽 、广汽等国内外的顶级 Tier1s ,OEMs 厂商。
“地平线作为整个产业的‘赋能者’,意味着我们会随着整个产业的升级而不断发展,我们并不是一定要等到自动驾驶4级、5级实现的时候才会进入市场。”余凯曾表示说,“实际上,地平线从2级的辅助驾驶,到3级的半自动驾驶和4级的自动驾驶,我们在每一阶段都会给行业、企业提供处理器。”
然而,地平线真的已经赋能上汽等汽车厂商了吗?
对此,前上汽总工程师程惊雷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目前还没有一个解决方案能满足所有要求。虽然有人工智能企业发布了芯片,但还是Demo(样片)阶段。目前全世界自动驾驶Demo中,即便只有L3级,芯片功耗也不能满足尺寸要求。”
这个让地平线的回复颇为尴尬。
如今,放眼全球市场,在自动驾驶的AI芯片领域,包括谷歌、英特尔、英伟达、地平线在内的科技公司,以及特斯拉、零跑汽车这样的新造车企业,都在积极研发自动驾驶汽车专用的AI芯片。
然而,目前,没有一个公司表示自己的AI芯片已经大规模商用。
2018年,地平线在2017年新出来的芯片产品之后,计算平台拓展了智能驾驶、智能摄像机、智能商业、智能教育、智慧工地、智慧通行、智慧安防以及一些语音技术解决方案,似乎有了AI芯片,就能够做好各行各业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地平线还曾在2019年大规模进行推广商用汽车。
“现在是2级辅助驾驶的阶段,我们的系统正在大规模上车,所以说我们不会等到10年以后无人驾驶完全实现了,才进入市场、进行商业化。”余凯曾公开表示说。
然而,其大规模推广能否真正应用及帮助到这些企业,这是一个问号——如同上汽一样,即便给上汽使用,然而,其赋能也遭到了上汽的否定。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其AI芯片不能够被市场普遍认可,接下来,地平线超过30亿美元的估值又将如何持续下去呢?2019年下半年没有传出融资消息的地平线,其到底能走多久呢?
这是一个问题,因为曾经对于盈利问题,对于盈利,余凯的态度颇为洒脱,“如果现在盈利了,说明我们没有未来”。
或许并不是其不想盈利,而是很难盈利吧,如果2020年继续融资困难的话,地平线到底能撑多久呢?
显然,2020年,迎接地平线的除了裁员之外,更是企业的的生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