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中小云企业纷纷上市的背后真相 不上市企业有可能“死”

作者:寒露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赢家通吃”是一个很残酷的概念,与之相关的还有“幸存者偏差”,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只有少许头部厂商能够站在闪光灯下,意气风发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云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市场。

当头部企业慢慢收割市场的时候,大部分云厂商则在留给他们的少部分市场中艰难挣扎,默默地寻找出路,或者上市,或者转型。

据“云计算第一股”优刻得(688158.SH)的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净亏损0.26亿元,同比扩大696.2%;扣非后净亏损0.3亿元,同比扩大802.1%。

据金山云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金山云的净亏损分别为7.1亿元、10.1亿元、11.1亿元。

据中小云企业青云招股书显示,该企业3年累计亏损了4.36亿元。

中小云企业必须上市

市场竞争压力大,投资机构融资难,面临种种现实问题,最终,众多中小云厂商不惜“自曝家丑”,把近几年差强人意的增收净利情况都写在招股书,因为,上市是中小云最后能融资的路了,也就是说,他们必须上市,不上市,融不到资金的话他们就面临死亡的威胁。

作为新兴行业,云计算属于重资产行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包括阿里云在内的大多数云计算厂商都还未实现盈利,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简单概括为就是研发资金连年增长,然而收入很难短期内实现,需要企业的资金链承受相当压力,因此,如果在涉足云计算的企业没有一个“金主爸爸”的话很难实现持续发展。

当然,以前这些企业能够发展甚至存活至今,多半都是依靠风险投资的资金。

以青云为例。

早在2013年,青云曾获得蓝驰创投200万美元融资;2013年12月,青云获得蓝驰创投、光速及经纬中国2000万美元投入;

2016年3月7日,青云获得两家人民币及蓝驰创投1亿美元的C轮融资;

2017年6月,青云宣布完成金额为10.8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本轮投资方包括招商证券国际、招商致远资本、阳光融汇资本、中金佳泰、泛海投资等多家机构。

然而,在烧了将近20亿人民币之后,青云依旧没有实现盈利。

据2020年4月7日,青云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在2017年度、2018年度以及2019年度,青云产生净亏损额分别为9648万元、1.49亿元和1.9亿元,亏损逐步加大,三年累计亏损4.36亿元。

对此,青云在招股书当中提示,由于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及研发支出较大,目前尚未实现盈利,且预计公司经营会持续产生大量开支,因此,由此可见,在面临股东退出及公司紧急需要下一步融资的背景下,青云不得不上市。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阿里云也同样如此。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阿里云的营收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62%,与此同时,据优刻得2019年财报显示,2019年,优刻得全年实现营收约为15亿元,同比增长26%,可以看到不管是在营收还是增速上,阿里云都要优于优刻得。

优刻得在云计算市场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原因就是,云服务是一个“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行业,在这个长期需要“圈地跑马”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常年投入大量基础设备和人力资源投入。

从最新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12月31日,优刻得员工总人数为1039人,其中研发人员数量为526人,占比达到了50%以上。

然而,维持持续创新能力和庞大的研发团队非常烧钱,这对优刻得来说是一个挑战。

2016年-2019年,优刻得研发费用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13%、14%和12%。对于毛利率只有30%左右的优刻得来说,这意味着利润的很大一部分都要用来研发。

虽然目前优刻得的规模较初期成长较大,但是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然令利润捉襟见肘,若是想靠自身“造血”来完成对巨头的追赶,显然十分困难,因而,无论是对于青云还是优刻得来讲,上市融资势在必行,然而,上市之后能否获得持续认可呢?

云市场下半场:中小云挣扎在生死线上

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下半年的公有云服务市场集中度依然很高,阿里、腾讯、中国电信、华为、AWS位居IaaS+PaaS市场前五,在IaaS+PaaS市场总体占据76.3%的市场份额,在IaaS市场总体占据77.5%的市场份额。

当前市场中阿里云、腾讯云等行业巨头背靠集团资源优势,已占据了较多市场份额,由于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资源等优势也较明显,议价能力也更

反而对于中小云企业来讲,则是营收增长压力加大,净利不断下滑,以优刻得为例。

在优刻得2020年一季报当中,优刻得表示,对于净利下滑,除了共同的包括购入贷款、租赁机柜等资源部署和采购成本增加外,2019年其面临了公有云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不得不调价应对。

然而巨头们则没有任何压力——阿里由电商起家,腾讯的主打业务为游戏,二者都需要数目较多的服务器,因此,巨头们从事云服务行业,自身的其他业务就能提供很大一部分需求,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腾讯和阿里从事云业务,甚至减少了购买服务器的成本。

而且,从客观现实情况来看,云计算行业技术含量较高,但是现有云服务同质化比较高,在服务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客户显然更愿意选择知名的大厂,而非小厂,再加上头部厂商的规模效应——由其规模带来成本的大幅下降,所以长期来看,中小云厂商似乎很难以打赢这一场价格战。

“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在某种程度上说,大部分中小云创业公司的诞生及发展,一方面是看到了云计算行业的潜力,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充分享受到了互联网+和大众创业的市场红利。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到2018年是中国公有云市场的爆发期,而来自云的需求的则主要来自于大型互联网企业,由于其业务灵活,数据化程度高,因此,这催生了许多云服务厂商的崛起。

然而,到了云服务的下半场,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适合上云的企业越来越少,云服务厂商特别是中小云厂商的日子则越来越难过——目前,云服务行业普遍认为今后的增长点在于传统企业和政务市场,而政企云对于私密性与安全性的要求相较互联网公司都要更高,这似乎是中小云厂商更难“啃”动的。

因此,云服务赛道的淘汰赛在不断加速;

百度云经历了几次业务调整,2020年3月,百度智能云的调整方向为将云作为AI的附庸。

苏宁云商城则发布公告称,将于2020年4月30日正式停止运营,原有云商城服务并入星河云。

美团云选择了于2020年5月31日起停止对用户的服务与支持,并回收资源。

巨头都尚且告别了云市场,那么,对于中小云企业来讲他们该怎么办呢?

前进吧,道路艰难,后退吧,万丈深渊。

即便上市了,上市后现金流依然紧张,未来的增长难以分得一杯羹,那么接下来中小云厂商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吗?

据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下半年,我国整体云专业服务市场达到6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25.8%,2020年市场预期增速会有所下降,到2021年可望出现一定反弹,2019年-2024年预期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1%。

显然,云市场的机会依旧,只是,这些中小云公司能否坚持到最后是一个问题——“今天很美好,明天很美好,然而更多人死在了明天的路上。”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