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琪骥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图片来源:pexels
长期低调的嘀嗒出行2020年9月份突然在媒体频频高调起来,不是畅谈五位创始人当年屡败屡战的创业鸡汤,就是炫耀一下2019年的用户数据,或者是有意无意间透露已经实现盈利的兴奋。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嘀嗒出行正在为赴港上市造势。
果然,十一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嘀嗒出行的招股书就在港交所网站上披露出来,只是,根据其披露出来的招股书显示,业务单一,缺乏新故事的嘀嗒出行似乎有点尴尬。
嘀嗒出行很尴尬:顺风车业务屡次被罚
根据嘀嗒出行的招股书显示,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的主营业务分为顺风车和出租车,而顺风车业务是嘀嗒出行的“支柱”。2019年,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毛利率高达83.1%。与此同时,嘀嗒出行平台实现交易总额(GTV)110亿元,其中顺风车业务为85亿元,收入占比高达91.9%。今年上半年,顺风车业务占整个收入组成的比例也达到了87.8%。
不过,这个给嘀嗒出行贡献主要营收的顺风车业务却有可能随时关闭——据嘀嗒出行招股书显示,招股书显示,目前相关法律及法规通常适用于网约车服务,无法直接应用于嘀嗒的业务模式以及顺风车、智慧出租车服务。今后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同时新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可能对嘀嗒的业务有影响。
一个客观现实是,在顺风车业务这个市场,2019年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多次联合约谈网约车平台,要求堵住安全风险隐患,严格规范顺风车。
然而嘀嗒出行依旧“我行我素”。
比如在2020年2月27日,嘀嗒出行就曾因违反北京市有关“疫情防控期间,暂停出入京顺风车业务”的要求,违规从事城际客运业务,被相关部门约谈。后来,在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在对其检查中发现,“嘀嗒出行”平台公司未取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依规予以15万元的行政处罚,据媒体统计,2019年5月至今年9月,嘀嗒出行运营主体北京畅行公司存在64条行政处罚记录。
业务单一 嘀嗒未来的路难走
单纯依靠顺风车业务的嘀嗒出行随时面临政策冲击有可能全盘皆输暂且不说,即便该业务可以做下去,然而只有该单一业务,缺乏新故事的嘀嗒出行也很难受到到资本市场认可。
嘀嗒出行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嘀嗒顺风车分别实现订单2360万份、4820万份和1.79亿份,2018年、2019年订单同比增长分别为104.2%和270.5%。2019年9月,嘀嗒出行用户正式突破1.3亿人次,车主数量突破了1500万人次。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报告,2019年嘀嗒出行在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为66.5%,在出租车网约市场则排名第二。
然而,该数据的取得恰好是在巨头缺位的时候。
公开资料显示,滴滴、高德等一众出行平台在2019年几乎缺位顺风车市场。高德于2019年6月重新上线顺风车业务,滴滴于2019年11月重新上线顺风车业务。
如今,在2020年,嘀嗒出行在面临上半年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及诸多竞争对手的夹击下,其市场份额正在逐步下滑——在顺风车市场当中,除了滴滴、嘀嗒,全国各地还活跃着不少新成立的顺风车公司,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 既然没有核心竞争力为何嘀嗒出行还要登陆资本市场,是谁给了嘀嗒出行的勇气?
答案也并不复杂,在资方的压力下,嘀嗒出行想不上市都不行,毕竟投资人投资是要退出的,嘀嗒出行上市势在必行。
公开资料显示,嘀嗒出行的前身为嘀嗒拼车,于2014年成立,2014年4月上线,
同年11月,嘀嗒出行对外宣布获得IDG资本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
2015年1月,嘀嗒出行获得易车领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
2015年5月,嘀嗒出行宣称获得由崇德投资领投,挚信资本、易车网、IDG等跟投的1亿美元C轮融资。
2017年,蔚来资本领投嘀嗒的D轮融资。
截至2020年10月,据嘀嗒出行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的管理层持股达34.43%,蔚来资本通过旗下资金持有21.60%的股权,为最大的外部股东,IDG资本持股10.23%,崇德投资持股7.15%,其他主要股东还包括易车、高瓴资本、京东、携程等。
客观而言,即便其按照招股书中显示2020年上半年有1.5亿元的盈利,然而,在维持嘀嗒出行开支及持续发展方面依旧不够,嘀嗒出行必须进行下一轮融资,与此同时,他们还必须给早期投资人一个交代。
因此,没有新故事可讲的嘀嗒出行,即便屡次被罚也要拼命上市,不过,即便其登陆资本市场,能走多远也很难预料。
用中国一句老话,这叫“赶鸭子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