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一个“行业原罪”的话题。酝酿这篇文章很多天了,可实在是忙得没有整块时间,只好牺牲了今天回家晚饭的时间,把文章写出来。
首先申明:我不为任何人洗地。请各位看官尊重言论自由,不认同我的观点可以,可不准骂人。谁骂我,我可是要还回去的。
之所以想聊“行业原罪”这个话题,是因为拼多多。众所周知,拼多多这件企业,从新年伊始,就在笔诛口罚中艰难度日。媒体和公众,甚至自己的员工,似乎没有人一个人肯放过他。拼多多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境地: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有人说TA不对。也就说:现在的拼多多,活着和呼吸着都是错的。于是我产生了好奇:拼多多到底怎么了?
起因是拼多多的员工猝死。不得不说,这确实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爆出员工“猝死”、“过劳死”的新闻。而也从客观上来说,这类新闻公众已经从最初的石破天惊,到近两年来的略显麻木和不再关心。因为大家对这类新闻其实已经产生了些许“视觉疲劳”,因为在这个“以命换钱”的时代,底层人民不得不在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巨大的家庭压力下,快速奔跑努力挣钱。或者,也因为这个快速的时代,造就了太多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让太多人起了趁年轻努力奋斗早日实现财富自由的“贪念”。
可是为什么是拼多多的员工猝死又再次激起了滔天民怨?因为几个关键词:23岁+女孩+买菜项目+拼多多。年龄代表着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本来想着年轻奋斗几年赚到大钱,老了猝死是不是也值得,可原来23岁也能猝死,一下子断了所有人的念头,真他妈万念俱灰啊!而性别则让人心疼,毕竟年轻女性还是更加容易让人惋惜和心疼的;买菜项目,不消说,前段时间的互联网巨头社区大战,一度激起了公众对社区买菜阿姨的同情,以及习大大发声应该仰望星辰大海,这种情况下出这种事情政治风向也不对啊;最后,拼多多!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个公式换成23岁+女孩+买菜项目+任意互联网大厂。可能结果也是一样的,这家大厂也一样会有被暴风雨口诛笔伐的命运,以及各种黑料持续被挖,公司内外众叛亲离。
当然,大家所谓的“公关”是不是操作对了,或者人事是不是做得有欠缺、拼多多的工作环境是不是那么恶劣。这些我不打算展开讨论。我相信是拼多多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方式是有欠缺的,特别是在平复公众的情绪上经验显得是特别欠缺的。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这种舆论高压下,呼吸着都是错的企业,无论是否说对,是否做对,以及做错的程度是否严重,可能对事态本身的走向,不会太大的帮助。
所以,我觉得,可能拼多多本身,并没有错得那么离谱。而是有些行业是有“行业原罪”的,互联网显然就是其中一个。
从民间创业神话到万恶的资本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集体品牌崩塌,只经过了短短的十年。
与此类似的带有“行业原罪”的行业,还有“医疗”、“房地产”、甚至“政府官员”。所以,经常引起民怨沸腾的新闻,经常会有“医疗事故”、“天价医疗费”、“冷血医疗人员”、“高昂房价”、“各种官员”如何违反乱纪……不管事实的真相是怎么样,不管舆论是否有言过其实的地方,这些都不重要,只要和这些行业相关的新闻,就可以轻易挑动大众视觉神经,甚至在传播中被添加各种人为想象情节,与事件严重失真,让公众的愤怒指数上升到极点。当然,随着国家整治医疗行业、重拳出击打压房价,以及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后三者的负面新闻少了很多很多,民情也平复了很多很多。
这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应用普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逐渐走进大众生活,成为媒体的宠儿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谈资。一方面互联网确实改变了中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确实早就了无数让人眼热的财富故事。是真正的让人“羡慕、嫉妒、恨”,注意这里不是引用了网络热词,就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中国互联网企业快速奔跑和野蛮生长的十年,既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资料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十年,也是互联网成为监管法外之地导致乱象横生的十年!互联网经济下的种种乱象,不断遭到人们抱怨和引起人们的愤怒。“大数据杀熟”、“二选一”、“虚假信用”、“数据造假”、“假冒伪劣商品”……这逐渐造就了互联网的“行业原罪”。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大厂叠加任何高舆论风险的关键词,几乎都难逃引发一场舆情灾难。如果再“操作不当”、“姿势不正确”,自然难免“火上浇油”,而陷入“焦头烂额”、“四面楚歌”的境地。
当然,让我万分沮丧的是,跟着互联网企业品牌崩坍而产生行业原罪的,还有一个,就是“公关”行业。啊,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悲伤的事情。我所热爱的行业,也竟然陷入了这种艰难境地,不被人尊重、同情,甚至还有深深的误解和讳莫如深的警惕。
中国公关行业的品牌首次崩塌,是十二年以前另外一家互联网大厂百度和坑了中国乳业十多年之久的害群之马,三鹿的“天价公关费”事件而起。随后这些年,随着诸多企业遭遇信誉危机,因各种原因导致舆情失控后,陆陆续续讨论重点都会被转移到“公关”两个字上。似乎,公关永远是那个企图“撒谎”、“掩盖真相”、“粉饰太平”和“灰色交易”的人。哪怕很多事情,往往和“公关”没有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公关”什么事情,甚至根本就不是“公关”范畴的事情,都会因为被打开脑洞添加诸多似乎自己亲眼所见的情节,而让公关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
比如哪家倒霉的企业,因一个小失误不幸陷入舆论灾难,而最终真相大白,甚至管理部门也出面帮助其洗清“冤屈”后,一定会有人愤愤不平不肯相信:呸,权钱交易,公关成功了呗;如果哪家企业因为缺乏媒体应对经验,在高压力下说错话,做错事情,或者对外申明文件有言辞漏洞,就更加容易被各种业余福尔摩斯们“文字探案”,发挥“大家来找茬”的精神痛打落水狗,并对水池中狼狈不堪的企业露出欢乐的笑容:公关太失败了啊。
我无意在这里做专业知识的普及。我只是觉得悲哀。在中国,公关行业也许还没有变味,可是人们对公关行业的认知,已经变味了。
有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公众的情绪到底是来自于心底的正义,还是人性的恶?在看不见ID身份的网络身份后,或者打破了当面口出恶言的心理屏障后,可以更加恶意的猜测、中伤、攻击、侮辱别人?特别是对待犯错误的企业,人们的心态更加缺乏宽容。
也有很多时候,我的观点都是不讨人喜欢。也许是因为我的公关职业,也许是因为我自己也掌管一家企业,知道企业经营艰难。这让我在很多时候,都是从另外一种思维来思考问题。
拼多多品牌在舆情上成为烫手山芋的时候,我不愿意去添加情绪化的批判。甚至任何品牌出现舆情问题的时候,我都很少去批判。而是习惯性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走向,并且会去想品牌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会更好。这个“怎么做” 不是想着如何“洗地”和“粉饰真相”,而是作为一家经营性的企业,本身就如一个社会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可能确实是自己没有做好的地方,但是不管任何企业和人,罪不当死呀。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不是比“要TA死”更好吗?
然后再看看导火索:这段话有问题吗?我认为这段话本身完全没有问题。这不代表我同意“以命换钱”的观点。客观来看,如果这段话是个人匿名ID的回复,不是拼多多员工,不代表拼多多利益,那么在言论自由的时代,ID个人认为是社会问题,因为生活压力巨大,导致需要用命拼;然后每个人对生活的压力,有自我的选择权利。不管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以及是否能被所有人接纳。至少他不会被口诛笔伐。
这段话出问题的是回复者是拼多多。这当然不能忍。作为企业的官方账户,自家员工死于非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官方这个态度都是不可被接受的。我觉得这个乌龙最大的可能,其实就是拼多多公布的真相,这很明显就是员工(包括代运营公司)的个人发言,不排除这个利益攸关者,因为运营着拼多多的官方账号,所以既有为拼多多说话的工作本能,也有可能有个人的情感倾向,所以他发表了该言论。可是,从正常思维来说,拼多多公司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决议用官方身份去回应,以及再脑残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官方发言。
可是,这件事情在媒体和公众眼里,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拼多多官方的态度。我想拼多多大概也觉得这个锅背得很窝囊吧?可是,有些锅又不能不背。就像自己孩子,闯了祸,毕竟是家长疏于管教,教育缺失嘛。
人们都忽略了,在拼多多知乎回复事件的前几天,互联网上刚刚有一个刷屏话题。北京新冠患者的生活轨迹,暴露了生活的真相。光鲜亮丽的首都生活,背后是“底层人民用命换钱”的扎心真相。这,难道不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真相吗?
首先申明:我不为任何人洗地。请各位看官尊重言论自由,不认同我的观点可以,可不准骂人。谁骂我,我可是要还回去的。
之所以想聊“行业原罪”这个话题,是因为拼多多。众所周知,拼多多这件企业,从新年伊始,就在笔诛口罚中艰难度日。媒体和公众,甚至自己的员工,似乎没有人一个人肯放过他。拼多多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境地: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有人说TA不对。也就说:现在的拼多多,活着和呼吸着都是错的。于是我产生了好奇:拼多多到底怎么了?
起因是拼多多的员工猝死。不得不说,这确实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爆出员工“猝死”、“过劳死”的新闻。而也从客观上来说,这类新闻公众已经从最初的石破天惊,到近两年来的略显麻木和不再关心。因为大家对这类新闻其实已经产生了些许“视觉疲劳”,因为在这个“以命换钱”的时代,底层人民不得不在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巨大的家庭压力下,快速奔跑努力挣钱。或者,也因为这个快速的时代,造就了太多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让太多人起了趁年轻努力奋斗早日实现财富自由的“贪念”。
可是为什么是拼多多的员工猝死又再次激起了滔天民怨?因为几个关键词:23岁+女孩+买菜项目+拼多多。年龄代表着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本来想着年轻奋斗几年赚到大钱,老了猝死是不是也值得,可原来23岁也能猝死,一下子断了所有人的念头,真他妈万念俱灰啊!而性别则让人心疼,毕竟年轻女性还是更加容易让人惋惜和心疼的;买菜项目,不消说,前段时间的互联网巨头社区大战,一度激起了公众对社区买菜阿姨的同情,以及习大大发声应该仰望星辰大海,这种情况下出这种事情政治风向也不对啊;最后,拼多多!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个公式换成23岁+女孩+买菜项目+任意互联网大厂。可能结果也是一样的,这家大厂也一样会有被暴风雨口诛笔伐的命运,以及各种黑料持续被挖,公司内外众叛亲离。
当然,大家所谓的“公关”是不是操作对了,或者人事是不是做得有欠缺、拼多多的工作环境是不是那么恶劣。这些我不打算展开讨论。我相信是拼多多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方式是有欠缺的,特别是在平复公众的情绪上经验显得是特别欠缺的。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这种舆论高压下,呼吸着都是错的企业,无论是否说对,是否做对,以及做错的程度是否严重,可能对事态本身的走向,不会太大的帮助。
所以,我觉得,可能拼多多本身,并没有错得那么离谱。而是有些行业是有“行业原罪”的,互联网显然就是其中一个。
从民间创业神话到万恶的资本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集体品牌崩塌,只经过了短短的十年。
与此类似的带有“行业原罪”的行业,还有“医疗”、“房地产”、甚至“政府官员”。所以,经常引起民怨沸腾的新闻,经常会有“医疗事故”、“天价医疗费”、“冷血医疗人员”、“高昂房价”、“各种官员”如何违反乱纪……不管事实的真相是怎么样,不管舆论是否有言过其实的地方,这些都不重要,只要和这些行业相关的新闻,就可以轻易挑动大众视觉神经,甚至在传播中被添加各种人为想象情节,与事件严重失真,让公众的愤怒指数上升到极点。当然,随着国家整治医疗行业、重拳出击打压房价,以及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后三者的负面新闻少了很多很多,民情也平复了很多很多。
这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应用普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逐渐走进大众生活,成为媒体的宠儿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谈资。一方面互联网确实改变了中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确实早就了无数让人眼热的财富故事。是真正的让人“羡慕、嫉妒、恨”,注意这里不是引用了网络热词,就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中国互联网企业快速奔跑和野蛮生长的十年,既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资料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十年,也是互联网成为监管法外之地导致乱象横生的十年!互联网经济下的种种乱象,不断遭到人们抱怨和引起人们的愤怒。“大数据杀熟”、“二选一”、“虚假信用”、“数据造假”、“假冒伪劣商品”……这逐渐造就了互联网的“行业原罪”。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大厂叠加任何高舆论风险的关键词,几乎都难逃引发一场舆情灾难。如果再“操作不当”、“姿势不正确”,自然难免“火上浇油”,而陷入“焦头烂额”、“四面楚歌”的境地。
当然,让我万分沮丧的是,跟着互联网企业品牌崩坍而产生行业原罪的,还有一个,就是“公关”行业。啊,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悲伤的事情。我所热爱的行业,也竟然陷入了这种艰难境地,不被人尊重、同情,甚至还有深深的误解和讳莫如深的警惕。
中国公关行业的品牌首次崩塌,是十二年以前另外一家互联网大厂百度和坑了中国乳业十多年之久的害群之马,三鹿的“天价公关费”事件而起。随后这些年,随着诸多企业遭遇信誉危机,因各种原因导致舆情失控后,陆陆续续讨论重点都会被转移到“公关”两个字上。似乎,公关永远是那个企图“撒谎”、“掩盖真相”、“粉饰太平”和“灰色交易”的人。哪怕很多事情,往往和“公关”没有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公关”什么事情,甚至根本就不是“公关”范畴的事情,都会因为被打开脑洞添加诸多似乎自己亲眼所见的情节,而让公关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
比如哪家倒霉的企业,因一个小失误不幸陷入舆论灾难,而最终真相大白,甚至管理部门也出面帮助其洗清“冤屈”后,一定会有人愤愤不平不肯相信:呸,权钱交易,公关成功了呗;如果哪家企业因为缺乏媒体应对经验,在高压力下说错话,做错事情,或者对外申明文件有言辞漏洞,就更加容易被各种业余福尔摩斯们“文字探案”,发挥“大家来找茬”的精神痛打落水狗,并对水池中狼狈不堪的企业露出欢乐的笑容:公关太失败了啊。
我无意在这里做专业知识的普及。我只是觉得悲哀。在中国,公关行业也许还没有变味,可是人们对公关行业的认知,已经变味了。
有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公众的情绪到底是来自于心底的正义,还是人性的恶?在看不见ID身份的网络身份后,或者打破了当面口出恶言的心理屏障后,可以更加恶意的猜测、中伤、攻击、侮辱别人?特别是对待犯错误的企业,人们的心态更加缺乏宽容。
也有很多时候,我的观点都是不讨人喜欢。也许是因为我的公关职业,也许是因为我自己也掌管一家企业,知道企业经营艰难。这让我在很多时候,都是从另外一种思维来思考问题。
拼多多品牌在舆情上成为烫手山芋的时候,我不愿意去添加情绪化的批判。甚至任何品牌出现舆情问题的时候,我都很少去批判。而是习惯性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走向,并且会去想品牌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会更好。这个“怎么做” 不是想着如何“洗地”和“粉饰真相”,而是作为一家经营性的企业,本身就如一个社会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可能确实是自己没有做好的地方,但是不管任何企业和人,罪不当死呀。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不是比“要TA死”更好吗?
然后再看看导火索:这段话有问题吗?我认为这段话本身完全没有问题。这不代表我同意“以命换钱”的观点。客观来看,如果这段话是个人匿名ID的回复,不是拼多多员工,不代表拼多多利益,那么在言论自由的时代,ID个人认为是社会问题,因为生活压力巨大,导致需要用命拼;然后每个人对生活的压力,有自我的选择权利。不管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以及是否能被所有人接纳。至少他不会被口诛笔伐。
这段话出问题的是回复者是拼多多。这当然不能忍。作为企业的官方账户,自家员工死于非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官方这个态度都是不可被接受的。我觉得这个乌龙最大的可能,其实就是拼多多公布的真相,这很明显就是员工(包括代运营公司)的个人发言,不排除这个利益攸关者,因为运营着拼多多的官方账号,所以既有为拼多多说话的工作本能,也有可能有个人的情感倾向,所以他发表了该言论。可是,从正常思维来说,拼多多公司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决议用官方身份去回应,以及再脑残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官方发言。
可是,这件事情在媒体和公众眼里,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拼多多官方的态度。我想拼多多大概也觉得这个锅背得很窝囊吧?可是,有些锅又不能不背。就像自己孩子,闯了祸,毕竟是家长疏于管教,教育缺失嘛。
人们都忽略了,在拼多多知乎回复事件的前几天,互联网上刚刚有一个刷屏话题。北京新冠患者的生活轨迹,暴露了生活的真相。光鲜亮丽的首都生活,背后是“底层人民用命换钱”的扎心真相。这,难道不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真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