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扎堆IPO,生鲜电商不上市会“死”?

作者:星期五、少言、李东耳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2021年的春节,生鲜电商迎来了一波大利好。

受就地过年的号召,大批人选择过年不回家。与此同时,多家生鲜电商企业打出了“春节不打烊”的旗号,继续提供配送服务。

在此利好之下,生鲜电商企业都迎来了新一波增长,与此同时,在业务大幅增长的同时,一股生鲜电商“上市潮”也悄然而至。

生鲜电商被传上市

2月17日,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也是各行各业休整准备回归到工作中的前一天,一则由金融界网撰写的标题为“物美集团旗下电商“多点”计划在美进行五亿美元IPO”的消息不胫而走,然而就是这条连带标题也不足150个字的短讯却如同一定时炸弹迅速在网上炸开了锅。

其内容写到“据知情人士透露,物美集团投资的在线零售服务供应商多点新鲜(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计划在美国首次公开募股(IPO)。最快今年下半年上市,融资额度约五亿美元。”

随后,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转载报道了该消息,不过,这还算不上什么大新闻。相反,让人感到离奇的是自该消息被传出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另外同样作为生鲜电商的两家企业也被传出要上市的新闻。

2月18日,据彭博社消息,叮咚买菜考虑年内赴美IPO,至少募资3亿美元。

2月18日,生鲜电商美菜的IPO计划被曝出,拟融资3亿美元但尚未决定上市地点,不过据悉美菜公司首席财务官王灿已于近日离职,其IPO能否成功尚不确定。

多家生鲜电商齐聚一堂紧锣密鼓“被传上市”,是资本市场又一个子虚乌有的无厘头玩笑,还是真的确有其事,想借春节这波假期“炒作”提前预热?

总之,“一切皆有可能”。

公开资料显示,从现有数据来看,生鲜电商市场的火热程度绝不亚于汽车、医药、奢侈品等更高价值电商,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2020年(上)中国生鲜电商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2554.5亿元,预计2020年交易规模能达3641.3亿元,同比增长42.54%。

在高频刚需下,生鲜赛道可以说是“热火朝天”。

然而在此之前,生鲜电商却是增长乏力。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生鲜电商规模虽有所增长,但增速却在持续下滑,分别为45.1%、38.8%、29.2%。

受疫情影响,2019年至2020年,生鲜电商几乎频频倒下,易果生鲜、云象供应链、安达仙等头批生鲜电商迫于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已悉数退场,而另一部分平台呆萝卜、妙生活、吉及鲜等也都因融资失败、规模盈利不及预期,惨遭裁员、关仓、破产。

为何这些参赛者未能幸存?

众所周知,生鲜电商本身就是一个“烧钱”的生意。无论是在上游供应链阶段,还是下游零售布局及仓储体系建设方面都急需巨额资金投入,运营的好,生鲜电商潜力无穷。可一旦其中任意一环断裂,除了会使电商诸如以上面临不得不退场的悲惨遭遇外,甚至反倒会成为其他竞争者开拓更大市场的垫脚石。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只有通过融资获得持续不断地资金支持,进而完善升级整个供给配送体系,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才有可能成功摆脱最终被迫走向破产的命运。

据天眼查APP显示多点Dmall在2020年10月也完成C轮28亿融资。而美菜和叮咚买菜分别于2018年10月和2019年7月获得最后一次融资后便再无其他资金输入。

此次这三家电商虽是“被传上市”,但究其最后结果,通过上市这一途径或也能拓展融资渠道,从而获取更多资金弥补前期大额支出实现生命延续,亦可帮助此前曾大量输血的投资人完成变现。

另外,现今"宅经济"正处于大爆发阶段,赶在这个节点上市或有利于企业获得较高IPO估值。

缺乏规模盈利模式的生鲜电商

当前的生鲜电商,按运营模式分主要有三种:前置仓+到家模式、社区团购模式、仓店一体模式。

按商业模式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综合类电商平台,他们全品类发展,以淘宝、天猫、京东商城、1 号店、亚马逊为主;二是垂直类电商,专门从事生鲜类产品销售,较为活跃的有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菜等;三是线下超市,依托自己的体系优势发展线上生鲜服务,以沃尔玛、物美的多点、永辉超市等。

无论怎么分类,生鲜电商都表现出令资本动心的优势。

综合类电商平台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流量的优势,较低的采购成本让产品单价下降到传统商超难以应对的地步,同时,综合性电商的全品类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大多数需求。

但即便对于这些电商平台来说,生鲜类产品也可能利润极低,甚至无法盈利。但是,生鲜类产品可以增加用户粘性,完善平台的产品门类。该模式下平台吸引商家入驻,由入驻厂家自行负责冷链配送,平台只负责监管,生鲜配送对其来说属于战略性亏损的品类。

垂直类生鲜电商,主打生活品质,保证生鲜食品优质、高端。但由于成本等因素的考量,一开始在一个或几个城市运营,存在区域特征,想要扩大市场,后期的推广则需要更大的资金链维持。垂直类的生鲜电商也有自身的优势,因为专注于生鲜产品,其服务的用户也都是为生鲜产品而来,这类生鲜电商只要维持好用户体验和服务,培养用户粘性,就可以稳固自己的市场。

而线下商超,线上的生鲜不仅是宣传,也是线下经营的补充。这一类生鲜电商参与者,利用其门店辐射范围进行配送,减少了成本,缩短了配送周期,但大部分业务仍在线下。其优势在于便利和低价,由于很多超市都建在居民区,配送相对方便,同时,这类生鲜电商的流量也不容小觑。

然而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有痛点。

因生鲜产品的“生”、“鲜”的特点,生鲜电商首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除了较高要求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还有基于各种区位因素考量来建立的前置仓。大面积的推广必然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这些资金的回流周期相对较长,各项运营成本都需要烧钱,没有资本的支持,没有哪一家平台可以独大。

此外,每一个新兴起的行业都缺乏行业标准来约束,用户的体验和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一旦引起大规模消极反响,对于行业的损伤有可能是颠覆性的。

在新冠疫情期间,生鲜电商平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无接触的生鲜配送服务,也得益于此,生鲜电商迎来行业加速发展阶段。

不过,这是否意味着生鲜电商的春天真的来了么?

生鲜电商太需要一家上市公司了

生鲜电商虽然已经在国内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显而易见的是,当下的生鲜电商依旧是一个混乱的局面。

虽然在2017年之后,不少生鲜电商因拿不到融资等原因被淘汰,但仍有不少企业挺了下来。后来随着社区团购的兴起,不少巨头又开始重回生鲜电商领域。

然而,生鲜电商到底该怎么做,依旧没人能给出个答案,虽然行业前景一片大好,但无论是前置仓模式还是社区团购模式,当下依然在艰难中探索。

在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中,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通常,随着巨头的入局,行业格局和运营模式都会逐渐明朗起来。然而当下的生鲜电商却依然无法跨越盈利这一关口,如何靠卖菜发家致富难倒了一大批互联网精英。

正如前文所说,生鲜电商和其他垂直电商相比显然要重资产得多,其中一个问题就在于生鲜的损耗率太高,以及冷链仓储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这导致以往互联网的那一套烧钱抢流量的玩法在生鲜电商领域也碰了壁,羊毛没少被薅,但客户却没留多少。归根到底,一个很重要但常被忽视的原因就在于国内的生鲜电商企业对国内的家庭结构情况了解不足——在家庭观念非常重的社会里,家庭成员之间往往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其中就包括买菜做饭。虽然没有具体数据统计究竟是那些人负责买菜,但中国的菜市场显然以中老年人为主。

对于这些负责一日三餐的人来说,菜价是影响消费选择的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所享受的货比三家的乐趣并不是那些天天为KPI奔波的互联网精英所能理解的,想要靠补贴出来的低价留住这些早已将买菜视做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的叔叔阿姨,显然并不现实。这一点在生鲜电商的下沉之路受阻也可以得到印证——相比用补贴、低价形成习惯的年轻人,这些中老年人的习惯并不那么容易养成,补贴可以说是接近无效。

一旦补贴无效,这就说明互联网模式在这个领域走不通,这也就是大批生鲜创业者不断倒闭的原因——无论是国内哪个领域的互联网企业,最终都难免走上创业者们先融资砸钱铺路,巨头再出资收购的老路,真正能够在各自领域独立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公司非常少,回顾国内生鲜电商短暂的发展史不难发现,生鲜电商也面临这样的局面。

因此,即便生鲜电商发展了多年,砸了几百亿,然而至今为止,依旧没有一家公司创业成功——在这种背景下,这些生鲜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目前这些企业依旧需要巨头们的钱来发展,因此,即便是生鲜电商活下来的企业,恐怕也难以逃避死掉或沦为巨头工具的命运。

因此,对于生鲜电商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而言,他们迫切有一个人能够尝试走出一条独立发展之路。

而且,从迫切融资的角度来说,上市也是解决这些企业融资难得一个捷径。

对于生鲜电商行业来说,上市融资迫在眉睫。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