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看政府工作报告怎么说“互联网+医疗健康”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

这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第三年连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首次提出要“促进规范发展”。这意味着,当互联网医疗健康走过探索发展阶段进入热潮期,通过“规范”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题中要义。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已接近900家。在疫情的催化下,“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被按下了加速键。去年3月,在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各地可依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与此同时,行业的定位也更加明确——就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一样,互联网医院是“用来看病的”。尤其是当医保逐步将互联网诊疗纳入报销范围,有效的监管是规范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孙伟建议指出,要推进医保在线支付结算,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落实线上实名制就医,配套建立在线费用审核制度、医疗服务行为监管机制,防止虚构医疗服务,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指出,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不容错性,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线上处方审核等平台自身监管环节,缺乏针对过度用药的管理。

“互联网+医疗健康”不能“因药而医”异化为药品销售工具,而是要以患者健康指标为导向“因医而药”。这已成为不少行业管理者和专家的共同观点。

以患者疗效和行业效率为目标的数字医疗已有探索成效。在山东泰安,通过互联网医院开展的数字慢病管理模式,实现了全国首个市级层面医保直接报销,并提供“事前提醒、事中控制和事后审核”的全流程医保智能监管。一年多时间,当地慢病次均处方费用下降了12.7%,医保支出相对节约10%以上,患者个人负担下降5%以上,提升用户健康指标的同时,政府和行业也实现了降本增效。

可以看到,有效监管下的医保接入,不仅可以让患者享受数字医疗带来的健康红利,也能有效防止过度医疗、虚构医疗服务骗保等行为。鲜明地发挥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医疗属性,将更好地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更大范围内体现数字医疗的价值。

 “我们要努力将‘医共体’升级成‘健共体’。” 全国人大代表葛明华表示,构建“健康服务共同体”就是要统筹各方资源,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由“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形成集预防、治疗、康复等于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群众健康。

葛明华代表建议的“健共体”已有落地实践。比如在天津,通过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牵头,协同全市26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了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实现了管理统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服务同质,为用户提供全流程的医疗和健康维护服务。“健共体”有力地推动了医保按病种支付改革以及“以健康为中心”的责任医疗体系落地,让每个老百姓在基层就能实现“未病能防、有病能诊、小病能治、大病能转、慢病能管”。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用户习惯、医生习惯的改变以及更多支持政策的落地,这一新业态已然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当政府、医院与平台形成合力,擦亮以健康为导向的医疗属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释放技术带来的健康红利。

[!--page.stats—]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