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四年多帮筹370亿!别因公益误解污名化水滴公司

“下沉市场四大天王”中最后一家水滴公司近期在美股上市了。

像许多新经济公司一样,水滴公司的上市也面临一些争议。有些人没点财务常识,开口就喷水滴筹年入百亿;有些人认为,水滴公司旗下的水滴筹是公益组织,不应该上市……

对于水滴筹本质上是个免费的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工具这事,水滴公司及沈鹏在不同场合都进行了强调。这种澄清得到一些知名人士的认可,如知名传播学专家喻国明认为,由于大病求助行业带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属性,平台在筹款过程中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外界对水滴筹始终抱有“公益”的刻板印象。

抛开一些纯污蔑的言论,很多人之所以有水滴和公益挂钩这种错误认知,一个是说看到免费捐款就天然觉得是公益,再一个是没有搞清楚水滴旗下还有一个水滴公益平台,很多人把水滴筹和水滴公益搞混了,当然,水滴公益作为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之一,仅仅是“由境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办运营,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为慈善组织提供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发布服务的网络平台”,是为公益组织服务的,自身并非公益组织。

其实水滴筹做的事情,好比一个人生病了要筹款,就找周边的熟人或者公司里同事,不过过往是给现金打账户,现在微信就付款帮了。但总不能说这种叫公益吧?不能看到捐款就和抗洪救灾的捐款一样想当然统统叫公益吧?那慈善法不能同意,《慈善法》说了,公益顾名思义,受益对象不能是特定人群,显然水滴筹这样帮助特定救助个人的行为不是公益。

有某个建议“中国人假期太多应该减一半”的所谓经济学家,基于说水滴是公益组织的误解,进一步说你水滴既然是公益组织了,就只能做非营利的事情,不能去赚钱。这种就更是无稽了,直接将“非营利”解释为“非盈利”,更何况水滴背后是营利性法人,根本连非营利组织都不算。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监事长、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凌霄作为很了解公益慈善行业的专家就指出,水滴筹为用户提供的是个人求助服务,属于公民的一种权利,与慈善组织公开募捐善款的行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像水滴筹平台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赠与行为,虽然是对整个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但本身不是公益。而作为一家商业公司,通过免费的水滴筹工具,普及和教育公众的保险概念和保险意识,进而创造盈利,也无可厚非。

通过免费方式获取流量和用户,是互联网公司较为独有的商业模式。所以,水滴筹是对用户免费的,其在财务上对水滴公司的贡献为0。水滴筹不仅带不来收入,还让水滴公司花费了很多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水滴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2.09亿元、3.22亿元以及6.64亿元,三年合计12亿元。

在水滴筹没有出现之前,国内的一些个人筹款工具是收一定服务费的。而水滴筹的出现,直接对大病患者进行0服务费,并在一段时间内帮助用户垫付微信千分之六的手续费。公开数据显示,水滴筹曾帮助用户垫付的提现手续费有近亿元。

不要一分钱的服务费,还一度垫付近亿元提现手续费,帮助的全国大病家庭有170万之多,这完全是水滴公司在亏本经营。

但任何的个人救助平台要持续发展,需要有可持续运营的商业能力。正如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朱巍所说“符合商业逻辑的救助行为才具有可持续性”。

水滴公司毕竟是家商业公司,这种情况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在几经曲折探索后,水滴公司深刻认识到,水滴筹是天然的保险场景教育,引入保险业务不仅能支撑水滴筹帮助更多困难家庭缓解资金压力,还能让更多国人注重自身健康。

这种商业逻辑是现实可行的,也极大缓解很多底层人群患了大病放弃治疗或者跳楼等社会现象发生。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末,超过3.4亿人通过水滴筹累计为170多万名患者捐款370多亿元人民币。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的联合团队发布的《中国公众捐款》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公众的捐赠方式中,55.5%是通过网络个人求助或互助平台捐款,32.4%是直接捐给受益人,仅16%是通过慈善(非营利)组织捐款,这就意味着,在社会救助和帮扶层面,水滴筹等个人求助平台发挥了可能比公益组织更大的作用。

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是人性的需求,但关于如何帮扶的问题上,必然会有不同的观点。社会救助方式的多元化,也必然会引发争议。2020年9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这也说明,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已经不局限于公益一种方式。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