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观察

数字城市“质变”:青岛如何与华为云共谋高质量发展“新基准”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从最开始某些城市小心翼翼地尝试,到现在已经成为城市面向未来发展的共识,数字城市的建设进程正在全面铺开。

无论是城市本身,还是那些服务于城市的科技企业,近些年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进行城市数字化实践工作,可以说,数字城市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

而正如很多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在经历一个阶段的发展后,变化也必将随之发生,数字城市的建设当下也同样面临一些重要的变化。

5月13日,“青岛·进而有为 华为云城市峰会2021”在青岛举办,政府和产业代表以及专家们共同就青岛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生态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度交流,会上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为中国区总裁鲁勇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迎接“数质时代”,或让中国数字城市发展在长时间的“量变”后进入“质变”阶段。

“数质时代”的数字城市发展模式,就在眼前。

堆砌项目数量的数字城市建设模式走向瓶颈,“质变”迫在眉睫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职能模块繁多、痛点频出,数字城市的建设一般都先从各个职能条线本身出发,针对痛点问题上马对应的数字化项目。

这本没有错,但时至今日,这使得数字城市虽然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但其具体内容往往是一大堆各种各样且相互之间关联不算大项目,是项目叠加式数字化落地过程。

我们不能说这种做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起码,这种单纯的“板块改造”并不能从整体上改造城市,或者说,这种“量变”很多时候并不能达成我们做数字城市的最终目标——按鲁勇的说法,这个目标是城市和产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的高品质生活。

数字城市,从来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也不是简单的项目叠加,它不能脱离一个总体上的目标,需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进行协同式发展。

由此,我们也就更能够理解鲁勇提出的以“智变”创“质变”推动数字城市建设的新思维——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质时代”,数字城市也需要由之前“量变”完成到“质变”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质变”包括两重含义,既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本质属性转变、不再从局部视野出发而考虑全局价值,还代表数字城市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而究竟怎么做,鲁勇在峰会的演讲中也给出了一套创新的、完整的“路线图”,即“激发链式反应”。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以产为基,激发链式反应,以融合技术能力的‘智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质变’。华为将做实基础创新、补齐产业链短板、谋求全局结构性突破,助力数字青岛建设,实现‘质变’。”鲁勇说。

具体而言,这是一套多阶段、多环节的统筹设计“方案”。

第一层链式反应,是最直接的产业的智能升级,即以云、大数据、AI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带来千行百业的质变。显然,这种变化将实现产业链的激发,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合力,实现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与价值溢出。

这种“智变”还被鲁勇认为是能够打破内卷的最佳路径。

第二层链式反应,被鲁勇定位到人才链、资金链、营商环境的提升,这些将为产业质变注入动能、实现数字城市的长期而有深度的发展。

第三层链式反应是从长期视野来看,主要关注更“外围”、更底层但却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城市文明建设,它们是数字城市长期良性发展的基础。

鲁勇认为青岛可以在这三层链式反应下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而它们,又何尝不是数字城市建设实现“质变”的共同借鉴,只不过青岛的自身条件和外部助力可能更为优越。

推动数字城市建设走向“质变”,华为以闭环思维谋局青岛

要实现数字城市的“质变”,外部助力已经必不可少,华为深化与青岛的合作,在数字城市“质变”这件事上,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一种闭环式的规划与设计,这可以从四个关键词来看:

1、全篇谋局,多角度建立数字城市的完整体系

这是首先针对数字城市建设过去的“数量堆叠”做法而来,即在一开始就考虑全局完整的体系和要实现的整体目标。

总体上,华为助力青岛将计划执行四件事:

一是能力的平台化输入,即助力青岛建设共性技术平台,这使得产业链的融合升级有了快速、高效的能力来源;此外,华为还帮助建设工业智能体,推动工业智能化升级。

二是建设城市智能体,从全局结构性突破的角度实现城市治理;

三是推动发展海洋经济,在环境软实力方面提升城市发展的长期潜力;

四是投入核心关键技术,用技术让所有场景应用有坚实的基础。

四个角度的助力,让数字城市有了一个整体发展策略,不再是零散的数字化项目构成,而遵循总体的逻辑。

2、借力打力,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与发展定位

华为助力青岛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即充分利用青岛本地的一些特点来实现最佳的发展路径。

这方面,在环境软实力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

作为一个重要港口城市与对外窗口,发展海洋经济一直是青岛的重要优势。而海洋经济或者说蓝色经济,原本就与环境生态、城市文明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华为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青岛城市软实力,就有了更好的着力点。

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慧政务、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港口……一切都导向低碳、生态环境等目标,将从软实力的角度帮助青岛实现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大目标。

可以说,这种借力打力的做法,将使得数字城市建设更具有本土针对性,更能从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角度看问题,更有效率和效果。

3、他山之石,实现优质经验沉淀的有效“复用”

尽管华为助力青岛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量身定做了数字化解决方案体系,但是,华为在其他城市得到有效落地的建设经验,无疑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助力青岛的规划中,鲁勇称华为将聚合“政产学研用”生态,共建“城市智能体”,而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是在青岛第一次落地。

城市治理的全局结构性模式,“政产学研资用”六大元素协同发展的“城市智能体”,它们已经被华为落地在深圳、成都、福州、南昌、长春等9个城市,这种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数字城市建设做法,是现代营商环境、产业环境、技术能力、生态系统的综合。

现在,华为不断将这种优质经验沉淀“复用”,青岛将是重要一站,一个城市全域感知、全网协同、全业务融合的数字青岛将呈现出来。

4、底层夯实,基础创新“根深”推动场景应用“叶茂”

只有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才能不断驱动产业链发展和城市治理提升,也才能最终实现低碳社会。

所以,华为为一系列助力配备了来自底层的坚实技术支撑,而这种技术支撑还带有特别的指向性,并非泛泛的各种数字化技术,而是对基础创新的投入,主要包括云原生、根技术。

“没有云原生,就没有真正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没有根技术,就没有可持续的城市创新”,在鲁勇看来,城市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需要以云和智能为核心,其中云是智能的最佳载体。

事实上,之所以华为要在各个城市的实践中如此强调基础创新,因为基础层面的技术开发将更能够支撑各种各样深入的城市创新应用需求,所谓“根深才能叶茂”,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提质”,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并举是必由之路。

青岛“新基准”打样,“数质时代”城市发展路径已然明了

回过头来看,很多城市在数字化方面仍然陷于局部视野,随着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质时代”的到来,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无疑更需要全局化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成果的衡量,必须回到高质量的产业与高品质的生活这唯二的标准上来。

这等于给了如火如荼的数字城市建设一条准绳,在这个过程中,正如鲁勇所言,青岛正在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基准”,全国海拔刻度的零点在青岛,现在数字城市的建设样板同样落在了青岛。

而分析青岛之所以能成为“新基准”,一方面离不开这座城市一直以来的努力。

定位于中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青岛,过去30多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300多倍,现在又朝着“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前进,其智能制造的转型成效初显,全国制造产业的“桥头堡”地位逐步坐实。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华为一直以来紧密而深入的合作。

从2017年9月华为(青岛)基地落成开始,华为与青岛的合作已经持续了4年,双方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合作。

这其中,智能制造领域最为典型。

在此次峰会上,华为云中国区总裁洪方明就如何通过“云上创新”突破边界、加速青岛产业智能升级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

在洪方明的介绍中,华为云与青岛通力合作,将在五个方面为青岛制造业带来价值提升,分别是加速产品创新、提高生产智能、提供敏捷服务、繁荣产业生态以及构筑稳健底座,这些将加速青岛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帮助青岛打造“青岛制造”高地。

在这个过程中,洪方明认为,智变是实现“青岛智造”的最佳路径,产业云、智能体是赋能“青岛智造”的载体 ,而全栈智能的云原生创新技术是引擎,是产业数字化提质增速的关键技术。可以看到,自2020年底发布云原生2.0后,“云+生态”赋能产业的模式正在让华为云加速走入更多产业和城市,青岛成为又一个凸显的案例。

总而言之,内因+外因双重作用,才培育出青岛这样一个数字城市建设“新基准”。青岛的历程也给予更多城市未来要如何进行数字化建设以参考,甚至,借用鲁勇的话说,这是一份可以“为所有时代,为所有人”所参考的高质量发展标准答案。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