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如果说,高考那几天的战场属于孩子们,那高考之后的志愿填报,就是家长们的主战场了。
“高考考的好,不如志愿填的好”这样的洗脑神句逐渐流行起来。高考志愿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商家赚的盆满钵满,服务费也是直逼天价。而天价咨询服务真能拿走考生和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吗?答案可能是不一定。
天价专家服务,可能也没那么靠谱
最近,支付宝上开始出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身影。在支付宝搜索“高考助手”小程序,进入后,在页面底部的志愿填报模块,上线了一项名为“高考直通车”专家志愿填报指导的服务。进入服务后,可以选择线下、线上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其中线下服务标价高达9800元。
据了解,登陆支付宝的“志愿填报”服务是由“高考直通车”提供,该机构在微博端认证为“知名教育博主”,背后公司为一家民营机构——广州市乐无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支付宝上相关页面介绍称,高考直通车志愿服务是专家针对考生个人的量身定做,主要在考生分数所及的范围内,既不浪费分数,又不出现志愿风险。
而标价9800元的服务内容仅包括三项,一是考生(家长)与专家进行约一个小时的一对一见面咨询;二是专家团根据考生所提交报预案并进行解答及合理性分析;三是专家团出具的一整套报考预案及预案解析。
总结一下就是,分析考生数据给出填报建议,并花一小时进行线下一对一讲解、答疑。从字面看来,服务流程的含金量似乎与其价格严重不符,为何还能标出近乎5位数的天价,应该是所谓的专家身份带来的附加值。
虽然提供该服务的公司跟支付宝毫无关系,但借助支付宝的口碑和流量,如此虚高的天价志愿服务可能又多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卖点。
其实,从营销角度而言,这些所谓的专家人士,可能只是一些经过包装的兼职人员,他们给出的专业建议中也经常出现 “稳一稳”、“保一保”、“冲一冲”这样的专业术语,看似经验老道实则是似而非。
5月31日,新华社就曾发表调查报道《费用一涨再涨,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靠谱吗?》,报道指出,这有些高考填报志愿服务机构广告宣称的专业人士, 有些都是三四天培训速成的,有的还是与学校、培训机构联手推销。面对填报志愿激进一点,想要冲刺高分院校的考生,都会给出保守建议,这样不仅能确保投档几率更高,还能更好的给家长一个交代,至于考生能否选到最合适、最优质的高校,可能并不是他们最在意的。
这一点从支付宝“高考直通车”介绍页面也能看到影子,服务方在其服务协议中表示,“高考直通车志愿服务和专家不对最终志愿结果承担责任”。虽然高校录取成功的决定因素有很多,把这个结果让志愿填报服务机构承担可能不合理,但如此高价的服务,若没有像样的保障,家长如何能放心将孩子的未来托付。
实际上,在志愿填报咨询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准入,暂无明确标准,所谓咨询师的资质似乎也是为了给高价收费一个合理的理由。从业人员的指导水平不仅参差不齐、无从考证,还有不少所谓“熟知招录规则”、“了解院校和专业”的“专家”可能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兼职的大学生。
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班作为衍生行业也开始大行其道,线下培训三四天,收费几千元,这样的培训通常都是包过,如此包装出来的“专家”到底能给出怎样的专业建议,其结果可想而知。
而这些所谓专家给出的专业建议,实则是“心理战”的套路,给予考生一定的心理预期,又能避免后续录取失败的“投诉”,这个度把握到恰到好处,可能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
对于那些金榜题名,皆大欢喜的案例,究其专家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到底有多少,可能也难以判断。所以,这个擅长“技术活”的专家到底靠不靠谱?答案可能还是否定的。
天价志愿填报服务,可能是在贩卖焦虑
在“高考经济”盛行的当下,像志愿填报这种短期服务似乎更像一锤子买卖,而且性价比很低,很容易成为商家谋取暴利的聚集地。实际上,志愿填报并非高深的学术学科,为何服务费不仅直逼天价,还能一涨再涨,贩卖焦虑的成分居多。
一方面这些志愿服务机构会不断强化 “选择大于努力”的概念,让高考这道人生分水岭显得更加重要,实际上还是利用了家长们对于高校信息资源、就业前景与学习形势的缺乏,还有就是“关心则乱”的担忧。
6月1日,川观新闻发表评论称,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的虚火该灭了。从供应链管理的思维看这个行业的发展,“需求迷雾”与和资源迷雾”浓烈之下,焦虑心态催生“牛鞭效应”,盲目咨询反而让“迷雾”愈加强烈,最后不得不支出高价服务费,找到看似最合适,实则最保险的选择。等到志愿填报工作完成后才发现,终究还是“花钱买心安”。
另外一方面,这些志愿服务机构擅长各种营销手段,进一步加深家长与考生的焦虑,举办免费讲座 “打通观念”是常用的套路之一。而这些免费讲座的内容实则是一些常规的内容,对考生和家长并无太多帮助,真正的目的就是让家长到场、制造焦虑。
加上家长和考生的资源整合能力本来就有限,在盲目咨询的催化下,焦虑心态被无限放大。此时的天价志愿服务,很容易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事实却是,很多天价专家给出的数据模型、填报建议和就业分析等信息都来自相关院校和网站上的公开信息。
虽然也有些家长在事后“清醒”过来,觉得所谓的专家服务不过如此,但为迟以晚。所以,怎么看都有些趁火打劫的味道。
志愿填报服务这门“技术活”,实际也没那么难?
很多志愿服务机构会鼓吹自己的数据优势,虽然整合历年的录取数据、招生政策、就业前景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夸大这些数据的功能就显得有些别有用心。毕竟过往的数据只能代表过去,对于未来的参考意义并不确定,而大部分数据,都来自公开信息,考生和家长自己获取并不困难。
还有些机构虚拟教育部、考试院认证、高考志愿指导委员会等名称包装自己,加上一些头衔累累的顶级专家坐阵,甚至还给出“掌握内幕”、“百分百成功”的承诺。
而这些看似含金量很高的配置暂且不论其真假,除了让考生和家长安心为天价服务费买单外,可能也毫无意义。
除了选上合适的学校,就业规划也成为这些机构的一大卖点,就业前景分析、职业规划、心里测试都被加入到线下服务行列,而这些专业服务人员可能大部分不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而且在短短沟通中,了解考生更多信息并为之规划出科学的就业路线似乎也不太现实。
总的看来,志愿填报服务大概率还是噱头大过实际,早在2018年6月20日,人民日报曾发文批评天价志愿填报服务:所谓的天价志愿咨询并不靠谱。很多机构并没有掌握真正的独家大数据,只是把概念炒起来,玩的大数据噱头。
专家对于考生的情况实则知之甚少,天价“专家一对一咨询”,在短时间内给出填报建议、就业建议,实际上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虽然志愿填报是门技术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终究也没那么难,考生和家长只要认真、理性对待,多参考考生自身的特点,多搜索对应数据,理性分析,多点责任心,少点焦虑,应该就能做出较好的选择。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考改革也在给志愿服务行业“降火”,从估分报志愿到知分报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开放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权限,都在降低志愿填报难度。所以,考生独立搜索、分析数据,定制属于自己的高考志愿,将成为一种趋势。
结语
其实,早有业内人士表示,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行业尚不成熟,虽然考生和家长的需求量客观存在,但天价专家服务,实际上并不能提供对应价值的服务。
而所谓的专家视角,前辈经验、数据分析、就业规划,都是预测,并非百分百确定。在高价服务费的诱导下,咨询机构可能更容易给出“分数利益最大化”、“避峰选专业”、“保守为安”等趋利的建议。于考生和家长而言,可能都不是最好的建议。
作为国民使用率极高的APP支付宝也为天价志愿服务机构开绿灯,让其堂而皇之的登陆支付宝小程序,多少会让人觉得这其中的筛选机制存在一定漏洞,关于支付宝“为钱折腰“的议论也是愈演愈烈。支付宝此时的“入局”,不知是试水,还是另有所图,可能还要看其后续的动作。
有一点可以确定,在不久的将来,填报志愿这件事的“秘籍”终将公之于众,考生和家长也会回归理性,这个行业的风,注定吹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