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界

如果游戏算「精神鸦片」,那么短视频算什么?

文 | 王雨桐

人越傻,资本越开心!

据国家版权局6月1日发布的《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2020)》,所有网民集体在网时间有四分之一以上在短视频平台。

2021年第二季度,内地移动网民为11.64亿,每日人均app使用时长5.1小时,其中短视频占了29.8%,即时通讯占了20.4%,在线视频7.3%,手机游戏占6%。短短几年间,短视频已经超越即时通讯软件成为了国内网民消磨时间的利器。

日前,《经济参考报》一文发出,以《王者荣耀》为代表的的一众网络游戏被批成为新时代的「精神鸦片」。文中曾提到:「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来发展,尽管这种『精神鸦片』已经成长为数千亿规模的产业。」文章得到众多家长的支持,但同时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文章不够新闻专业主义,认为不能简单地否定游戏产业。

因为从数据来看,将游戏看做「精神鸦片」,似乎有些名不副实。

8.18亿短视频用户——千亿市场规模已经形成

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短视频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短视频市场规模达1675.2亿元,截止到6月份,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18亿人,占中国网民的87.0%

2021年3月中国主流短视频平台App月活排行中,抖音短视频以及快手分列前二,月活分别是5.3亿人和4.4亿人。

以抖音为例,在使用人群方面,截止到2021年3月份,数据显示抖音用户53.64%为男性,46.36%为女性。其中,24岁及以下的用户占比29.72%,25-30岁占比25.12%,31-35岁占比25.06%,36-40岁占比14.31%,40岁以上占比5.79%。与抖音在2017年公布的85%的抖音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相比,截至2021年3月,只有29.72%的用户是24岁及以下,79.9%的用户群体集中在35岁以下。

在用户年龄段拓展的同时,短视频平台的使用地域也在持续扩张。

此前,在此前短视频平台在「五环外城市」普及更多,即使在覆盖最多的前十大城市里,也仅有上海属于一线城市,其他九个城市分别是兰州、海口、天津、郑州、柳州、石家庄、济南、平顶山和开封。小镇青年和家庭主妇是其最主要受众群体。

发展至今,短视频平台已呈现「遍地开花、多点布局」的局面,包括广东、江苏、四川等省份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的主体。

艾媒咨询曾在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短视频市场发展迅速,从2016年开始短视频市场规模呈现指数式增长,近年来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预计2021年达到1944.5亿元。各类短视频平台、MCN机构层出不穷。

大数据时代下的短视频 —— 想做手机里那个最懂你的App

自从2017年以来,以抖音和快手为代表的互联网短视频突然开始爆火,一度形成南抖音北快手的局面。

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退休在家的老人,盯着屏幕手指上下滑动已经成为手机使用者的日常操作。从海草舞、手势舞、农村快手土味视频,到各类道具、便装,甚至各类BGM…都可以在抖音和快手迅速走红,快速传播。

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是如何兴起的?

从技术层面看抖音和快手之所以成为「杀时间」利器,离不开大数据的逻辑运算,通过平台的智能算法推荐,为用户推送类似视频。

发展至今,短视频平台已经囊括了美食、生活、萌宠、娱乐、知识科普等数十种类型,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和受众群体。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在短视频平台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算法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企业取得同业竞争优势的技术手段,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用户在短视频平台的点赞、关注、评论等操作都会被后台转化为数值,从注册成为新用户开始,逐渐根据用户行为进行调整,最终生成个性化的推荐系统。

在算法的加持下,短视频的内容成为了「吸睛大法」的关键。向用户精准推送直奔主题,用户基本无需刻意筛选,即可获取有个人特色、符合受众个性的内容,「量身打造」的内容即可轻易打动每一个受众,帮助用户产生满足感。

据QuestMobile发布《2020年中90后人群洞察报告》指出,在90后用户所喜爱的视频类App中,抖音短视频以及快手是绝对的「时间杀手」。其中,抖音短视频的月人均使用时长接近2000分钟,月人均使用次数超过250次。

从企业战略看,千亿级别的市场规模让众多企业前仆后继进入短视频的战场中,头条系、快手引领潮流,已经收割了第一批短视频流量,以BAT为代表的各大巨头也仍在前仆后继地打入短视频阵营中,频频发力追击。

需要注意的是,各大巨头之间关于短视频的竞争不仅仅是市场地位之争,更是用户注意力的争夺、流量的争夺和社交的争夺。随着短视频赛道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开始趋于理性,如何通过差异化功能和服务,利用新技术快速识别用户需求,让已有消费短视频需求的用户形成迁移成为当前各企业关注的重点。

为了吸引用户,抖音和快手在此前均推出了极速版App,通过「看视频赚金币」的噱头吸引用户,为了用户增量背水一战。不惜效仿早年的团购、支付和打车大战,在短视频赛道引入了凶悍的地推铁军。

从用户心理看,手机App能否抓住用户眼球,让使用者对App使用产生依赖,甚至使用成瘾成为该能否生存的关键

对于人类而言,图片对大脑的刺激相较于文字而言更加直接,再加上音乐、视频的加持很容易让人成瘾。用户在单个短视频的时长基本在1分钟左右,通过短视频,用户可以更快速、高效地获取海量信息,相比阅读文字的形式,短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高强度的内容,方便用户在不同场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娱乐,迎合人们快节奏生活的娱乐文化需求。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 短视频企业需进一步规范

三十多年前,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表达了对于人们沉迷于电视而停止思考的担忧。多年以后,看电视长大的那一代人,将这种担忧转移到了下一代的身上。从140个字的微博,再到30秒即可涵盖更多信息的短视频,信息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理性的角度看,自互联网诞生至今,众多新鲜事物的出现在发展初期都被冠以「精神鸦片」的名号,从电脑端游、到手游,再到短视频……但需要明确的是,技术诞生的初衷并不是荼毒用户、占领用户心智,往往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正确的引导,往往是这些被冠以「精神鸦片」的事物所缺乏的。

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也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为了达到将「注意力流量」变现的最终目的,短视频的内容创作者们不得不去创作一些更为简化、更富戏剧性、更夺人眼球的内容。

因拍摄短视频发生意外的事件层出不穷,5月份,海南红衣女子拍摄抖音坠楼身亡的案件数次登上热搜、爆红的网红公路引来众多游客拍摄抖音打卡引发安全隐患、快手辛巴燕窝门事件……从数据来看,仅在去年短视频平台抖音已经封禁黑产作弊账号18万多个,处理问题视频超过400多万条,但短视频平台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些。

最终,在「泛娱乐化」指导下,「好玩」「刺激」成为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的隐性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就会广泛流行,不符合的则失去市场,面对淘汰。

对于用户来说,如何面对碎片化、海量的、鱼龙混杂的信息是关键。殊不知,这些高点击量、高点赞量的「哗众取宠」背后,存在的不仅仅是安全隐患的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们将时间浪费在这些娱乐文化中,进而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不知不觉间,包括抖音、快手等众多短视频平台都添加了算法智能推荐功能,但是智能推荐真的「智能」吗?它给用户带来的是便利还是同质化的海量信息呢?用户似乎无法跳出「信息茧房」、走出平台对用户的标签和定义,只能获取日渐同质化的信息。

从表面上看,算法满足了用户的关注点,节约了过滤筛选无感信息的时间,但实际上,却让用户失去了内容选择的主导权,逐渐局限于数据分析和程序算法给出的推送中。

8月3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健全完善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方式,加强网络算法研究和引导,开展网络算法推荐综合治理,不给错误内容提供传播渠道。相关规定的提出,也在无形中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敲响了警钟。

短视频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对于平台而言,已经不是简单的流量争夺,如何利用好平台成为文化传播和对外输出的平台和阵地才是关键。

不论短视频现在如何发展,短视频平台需要记住的是:短视频起点是娱乐至死,终点终究是回归理性。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