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几年前宝能将万科和王石“玩弄于股掌”的时候,它可能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从财大气粗的“野蛮人”变为深陷流动性危机的被执行人。
近期,曾经在资本运作层面得心应手的宝能集团似乎不再能够轻松玩转资本,由于公司正在面临持续性的债务违约和由此引发的连锁危机,市场对于宝能集团的担忧开始加剧,它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
根据媒体报道显示,目前的宝能集团正在陷入持续不断的债务违约潮,仅仅在九月,它就4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合计执行金额超过七十亿元人民币。
而在此之前,宝能集团的流动性危机早已开始显现。今年年初,宝能集团旗下的多个业务板块被媒体曝出大量裁员,整体裁员比例高达两成到三成。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公司这股裁员潮并没有就此停歇,今年七月,宝能集团更是被曝出继续裁撤了高达65%的员工,公司总体员工数量从去年的两万多人大幅减少到八千多人。
这种幅度的裁员比例本来已经足够惊人了,更惊人的还有宝能集团同时被曝出的欠薪事件。
从今年年初到目前,关于宝能拖欠员工薪资的新闻报道始终持续不断,分期发放员工工资、断缴社保、员工拉横幅讨薪、工程方被拖欠款项进而围堵宝能基地...为什么去年还意气风发的宝能集团会跌落到如此境地呢?
或许,这是宝能集团内部所存在种种问题的一次集中大爆发罢了,一直以来,宝能集团在行业里的名声都说不上太好,在宝能集团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领域当中,它都更像是一个玩弄资本的投机者,而非真正想要把那个行业给做好的人。
聚焦在宝能集团旗下的各项业务上来看,目前的它似乎已经陷入全面危机的境地。
在地产主业上,凭借着早年国家政策的加持,宝能得以崛起为一家知名房地产公司,此后通过飞速扩张式发展模式和国内房地产行业的整体性腾飞,宝能集团发展成为一家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的“野蛮”玩家。但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收紧,宝能集团的房地产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在行业光环散去之后,地产业务收缩成为主旋律,此外公司还陷入大量“套路”促销、项目停工、业主维权的争议当中。
在另一块主营业务保险业务上,该项业务更是让人“无话可说”。2012年,中国保监会开启了新一轮的保险业市场化改革,在此契机下,宝能集团推出了前海人寿抢占市场,并在早些年取得了飞速发展。可前海人寿推出的“万能险”实在是有些禁不起推敲,四年之后的2016年,前海人寿直接被监管要求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此后保监会更是对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开出了长达十年的保险行业禁入处罚,这宣告了宝能集团在保险业务上的“破产”。
而在其它多元化业务领域上,宝能集团同样是一地鸡毛。
以近年来最为高调的造车事业为例,2016年,彼时正是宝能集团风光无限的时候,它将公司的多元化目光瞄准了大热的新能源造车领域,并在此后几年动作不断。
2017年,宝能集团斥资超6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观致汽车51%的股权。按照规划,宝能将从2018年开始每年投入一百亿元、连续投入五年来支持宝能汽车事业的发展,预计到2022年将推出二十多款车型。
但现实很残酷,造车事业不但没有给宝能集团带来发展的新希望,反而将它拖入更沉重的债务深渊。
在陆续投入了两百亿元人民币巨资之后,宝能汽车仍然还只是一个口号中的“空中楼阁”,新品推进十分缓慢,产品限量也非常低,今年以来还出现了持续性的裁员、欠款危机。
毫无疑问的是,在造车这项“无底洞”一般的新业务领域中,宝能汽车已经和恒大汽车、法拉第未来等站在了同一阵线上。
造车事业之外,宝能集团在包括生鲜等在内的其它多元化布局中同样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烧进去的海量资金以外,似乎并没有给公司留下点什么核心竞争力。
主营业务费钱又难做,多元化业务烧钱又做不好,摊子铺的那么大的宝能集团不缺钱那才叫怪事了。
根据相关统计信息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宝能集团债务总规模超过五千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近90%,这样的一种流动性风险终于让宝能集团在今年遭遇了持续性的连锁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引发巨大关注的“宝万之争”事件当中,宝能集团就是靠着各类质押、融资行为才获得巨量资金与王石掰手腕的,如今,当行业监管收紧,主营业务不畅,公司的大举借债自然也就会让它陷入危机。
那么,宝能集团能够安然度过此次危机吗?这点谁也不清楚,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宝能方面已经在想尽一切办法还债。
从大幅裁员、分期向员工兑付工资(此举可谓是怨声载道),到大量转让股权、减持股票、出售旗下资产,宝能集团在今年的节流还债动作不断。乐观的是,宝能集团旗下还有大量地产资产,这是公司最后的底气;悲观的是,宝能集团摊子铺得太大了,它如果想要保证各个业务条线都能顺利脱困的话,那么资金压力非常大,而采用“拆东墙补西墙”办法的话,又会有大量业务条线卷入暴雷漩涡。
旗下楼盘停工甚至烂尾怎么办?汽车业务还要不要做?那么多员工优化后的社会舆论如何应对?现在的宝能集团可能再也“野蛮”不起来了,因为它未来的主要工作是保证如何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