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作为近期的房企负面典型之一,蓝光发展的流动性危机仍在持续。
此前,蓝光发展针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对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利润分配有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作出回复,根据回复信息显示,“由于公司在报告期内出现了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和债务逾期,未能在2021年7月20日前筹集到2020年度利润分配所需资金。截至7月12日,蓝光发展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合计45.44亿元,公司预计不能在7月20日前完成分红”。
另外,截至今年上半年,蓝光发展货币资金余额为100.29亿元人民币,其中可自由动用的资金只有3.3亿元人民币,各类受限或者限定用途的资金高达96.99亿元人民币,这进一步预示了公司在资金层面的捉襟见肘。
按照官方说法,蓝光发展自身也已经认识到了自己面临的融资困难境地和偿债压力,所以公司进行了旗下子公司股份出售、下调分红比例等动作,但从公司依旧出现部分债务无法如期偿还的情况上来看,蓝光发展目前的补救动作并不足以缓解自身所面临的债务压力。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蓝光发展负债总额超过1980亿元人民币,其中有息负债规模近613亿元人民币,今年内到期的短期有息负债超过198亿元人民币,公司短期、长期偿债压力都非常大。
需要指出的是,蓝光发展目前已经有超过76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因为逾期等原因而卷入法律诉讼,这将进一步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
显而易见的是,流动性危机正在对蓝光发展的公司发展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逾期、卷入法律诉讼、公司业绩受影响的恶性循环正在让公司遭遇全面的质疑。作为曾经的四川地产公司“头牌”,蓝光发展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至暗时刻。
项目暴雷不可避免
一直到去年,蓝光发展还在飞速扩张的发展道路上进阶,只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进入2021年的它跌落的如此快。
根据官方介绍显示,蓝光发展背后的母公司蓝光控股集团是2019年胡润中国五百强民营企业,也是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之一,公司旗下业务涵盖地产、投资、生物医药等多领域。
背靠“大树”之下,蓝光发展在过去几年间的发展增速不可谓不快。过去三年,蓝光发展一方面不断开发新项目,一方面持续高价拿地。
但从去年年底开始,蓝光发展开始传出以管理层动荡、流动性危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负面事件,在公司陷入舆论漩涡的同时,它也一步一步地将自身债务危机曝光到大家面前。
而在房地产行业当中,一旦一家公司开始债务暴雷,公司旗下楼盘项目自然会遭遇影响,蓝光发展当然也没能例外。
从今年年中开始,随着蓝光发展债务压力越来越大,公司旗下大量项目被媒体曝出了停工、甚至还有以烂尾来形容的新闻。
宁波、昆明、惠州、重庆...在全国范围内,蓝光发展都有不少项目受到公司债务问题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施工进度推迟。
值得注意的是,楼盘项目停工、延期交付、烂尾等问题将会蕴含着很大的群体性事件风险,一旦业主开始维权、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蓝光发展将会陷入更严重的舆论危机,这对于公司未来偿债、融资和正常经营来说影响深远。
债务压顶,蓝光发展何以至此?
短短一年时间,蓝光发展的境遇就遭遇如此转折,这让所有人都对公司未来发展捏了一把汗。
说到底,还是因为蓝光发展此前并未重视起相关监管重拳和行业收紧态势,为了扩张,公司采取了房地产行业常见的举债式发展模式,却未能让自己的经营业绩覆盖好债务水平。
根据公司最新的2021年半年报数据显示,蓝光发展的业绩基本面堪忧,它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的总营收超过119亿元人民币,但公司巨额亏损了近51亿元人民币。巨额亏损再加上巨额负债、短期内箭在弦上的债务逾期压力,公司的发展现状说服力很弱,这从蓝光发展的股价表现就能看得出来。
截至2021年9月23日收盘,蓝光发展股价报收于2.18元每股,处于近一年来的股价低位,公司总市值只有66亿元人民币左右。
在“三道红线”表现上,蓝光发展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超过84%,净负债率超过227%,双双踩中红线,属于房企当中比较敏感的“橙色档”。
与此同时,蓝光发展目前被卷入的大量债券交易、金融借款纠纷正在让公司的商业信用严重下滑,它可能越来越难受到投资人的认可。主营业务基本面发展不畅、后续融资之路大概率艰难的背景之下,蓝光发展被很多人担心会“倒闭”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大量房地产企业持续暴雷的消息正在让蓝光发展这样的中小房企压力倍增,连恒大、华夏幸福、泰禾集团这样的著名房企都因债务问题面临艰难的生存境地,蓝光发展就更不用说了,在市场普遍降温的行业环境之下,蓝光发展未来的处境可能会越来越差。
根据一些媒体的统计信息显示,截止今年九月初,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两百八十多家房地产企业陷入破产危局,这意味着几乎每天都有房企破产,这种严峻态势值得警惕。
在内外部严峻的行业态势下,头部房企尚且“自求多福”,中小房企可能就更难生存下去,蓝光发展必须要重视起这种行业现状,化压力为动力,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过去的经营模式,否则的话,它可能会越来越危险。